上高二中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高二中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熊乐安 2013、8.18
一、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 ③①②
2.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

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

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B.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C.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D.封建专制主义加强
3.下面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上高二中高三文科班学生搜集资料做的一张表。

对表中“大臣”的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C.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D.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4、“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

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

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据此,这位“上”应该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明太祖
5.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为民众获得直接民主提供了重要保障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 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6.德·耶林《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所强调的罗马法的主要作用在于
A.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C.立法保障了民主制度 D.《民法大全》的编订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7.“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古代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

”能够得出符合材料并与材料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C.中国古代科举制 D.《权利法案》
8.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

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 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9.1789年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国会着手起草了《权利法案》,即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

这些修正案不断地提醒着人们,新建立的联邦政府在行使它的权力时,必须时时注意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这份《权利法案》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 B.主要为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
C.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 D.标志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的局限部分解决10.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

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

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12.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

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

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干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13.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

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

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

”这封家书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梁启超
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D.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否定
14.“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5.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

由于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他们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希律王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暴君)更加毒辣的手段。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们”主要是指德国
B.“大国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这些国家”主要指英美苏等欧洲强国
D.“更加毒辣的手段”是指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等
16.著名学者徐中约的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第二十三章的标题为:“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

下列选项对其标题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必须应对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C.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中共的不断壮大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威胁
17.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主要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18.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

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

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9.20世纪30、40年代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息息相关,对下表变迁过
B.见证了国共两党对峙——合作——对峙的历程
C.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了两次重大转移
20.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

”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

这一说法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二、非选择题:
21.(19分)“传统与变革”的主题几乎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对矛盾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

……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退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光荣革命”后,英国再没有发生过政治革命……近代以英国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社会进步,无不是与温和、渐进的改革联系的。

——摘自《英国渐进式发展道路的启示》
材料二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呜,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

……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

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陆,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首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
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予遣。

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

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

议行合一,“金鸡独立”。

单一民主爆发为千均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请结合史实说明之。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和法国革命中对待“传统与变革”方面有何区别?(8分)
(3)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和法国式“闪电革命”对其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削藩,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的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问题:比较两则材料,提取两项有关解决王国问题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3、(19分)近来,钓鱼岛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

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

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1)根据材料一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

(6分)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
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被迫接受联合公告的原因。

(4分)
材料四: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4)结合l9世纪末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四中恩格斯观点的合理性。

(5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

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

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

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

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

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元》
材料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

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

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动机和主要措施。

(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6分)
上高二中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21、(19分)
1、(
2、3分)
2、(8分)
3、(6分)
22、(12分)
23、(19分)
1、(6分)
2、(2、4分)
3、(2分)
4、(5分)
24、(10分)
1、(4分)
2、(6分)
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
1-5:CBCDC;6-10:CBADC;11-15:BCBCD;16-20:DCCDB。

21:1、(1)特点:传统与变革相结合;(1分)形成了以温和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渐进模式。

(1分)
(2)说明:1688年英国通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1分)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权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分)
2、区别:(1)美国把传统与变革相结合;(1分)在吸收古罗马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合共和制”;(1分)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1分)实行权利的制约与平衡,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1分)
2、法国把变革与传统割裂开来;(1分)通过不断的暴力革命打击旧体制;(1分)把共和制
与君主制对立;(1分)实行议行合一的单一民主制度。

(1分)
3、影响:(1)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如美国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1分)但和平渐进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暴力革命的社会成本,使社会政治相对稳定,(1分)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先后成为近代化国家的领头羊。

(1分)
(2)法国式“闪电革命”能较快的改变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1分)但暴力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破坏较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1分)也会因为割裂传统与变革的联系,造成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尖锐对立,革命期间的激进措施在革命后被取消,不利于社会平稳发展。

(1分)22、1、削藩的手段不同:(2分)汉景帝采纳了晁错激进的削藩建议,立刻强硬削藩;(2分)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温和削藩建议,实行推恩令;(2分)
2、削藩的影响不同:(2分)汉景帝的激进削藩导致七国叛乱,社会动荡,没有解决王国问题;(2分)汉武帝的推恩令采用妥协的办法,用柔和的手段,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分)
23、1、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分)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2分)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

(2分);
2、(1)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1分)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分)
(2)原因:中国: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1分)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1分)苏联出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1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失道寡助,损失惨重。

(1分)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分)
4、合理性:(1)l9世纪末的日本侵华战争(甲午战争):经济: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分)政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辛亥革命;(1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1分)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国际: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1分)国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动机:抵御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防范日本侵略。

(2分)措施:通过立法手段进行;建立专门机构负责。

(2分)
(2)影响:积极性:法币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1分)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1分)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1分)
局限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1分)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1分)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