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读写优化学案(第270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0期)
【诗词原文】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戎昱
去年长至①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②。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注】①长至:指夏至。

夏至白昼最长,故称。

②獬豸冠: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作者简介】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

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

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

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

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

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

翌年贬为辰州刺史。

后又任虔州刺史。

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

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读后思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诗人对去年的回想,当时在长安受到重用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B.诗人由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颈联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深感绝望的同时不禁泪水纵横。

2.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篇简要分析。

(6分)
【原文】
(一)
突围
薛培政
在一座农家小院里,我见到了老英雄李子良。

他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老农,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信息采集的人说,李子良极不平凡的经历足够写一本书。

尽管老人言谈清晰,但一听说我要采访,他一句“比起那些死难的战友,俺没有啥好显摆的”,就让我吃了闭门羹。

眼看采访就要冷场,我忙给陪同的乡村干部使眼色。

在大伙儿的恳求下,老人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从床头柜里取出个黄色布袋,将一枚枚荣誉勋章一股脑儿抖在方桌上。

在场
的人不由得啧啧称赞,说:“了不起,真是名副其实的老英雄!”
“俺不是英雄,廖国栋才是真正的英雄!”老人情绪激动,眼含泪花,陷入深深的回忆——那是1942年冬天,日本鬼子调集重兵向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企图“铁壁合围”一举歼灭根据地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

战斗在傍晚打响,八路军某营凭借险要的地势顽强地进行阻击。

敌人利用炮火优势向我方阵地发起一阵阵炮击,阵地很快变成了一片焦土。

空气中呛鼻的硝烟还未散尽,山下集结的日伪军,又蝗虫般地向山上冲。

苦战多天,坚守在前沿的某营营长报告,全营只剩下十几个人,且弹药消耗殆尽……面对敌众我寡、异常严峻的情势,军区首长和地方领导紧急磋商,决定立刻分路突围。

天渐渐昏暗下来,夜幕终于降临了。

一阵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吹得残留的灌木叶子瑟瑟作响,我不禁全身颤抖了一下。

这时,就觉得一个宽大的巴掌拍在我后背上,回身一看,是保卫干事廖国栋。

他将我拉到一旁,小声命令道:“一会儿突围开始,你跟着机关转移,我随营掩护!”
“不,我是一名战士,我要留下掩护!”我握紧了手中的“汉阳造”。

“你个犟驴子,这时候还跟我较劲儿?忘了谁带你参加八路军的?”他声音虽不高,却带着几分严厉。

“廖老师——”望着他那严肃的面孔,我又像以往见到学堂里威严的廖先生一样,含泪轻轻地叫了一声,将头扭向一边。

“听话,都是八路军战士了,怎么还掉眼泪?”他上前替我擦了擦眼泪,“我是共产党员,必须坚守到最后!”他又为我紧了紧身上的衣服,神情严肃地叮嘱我:“突围时要跟紧,千万别掉队!”
“嗯!”我抬头凝望着他,一股难以名状的离别滋味,顿时涌上心头。

“不用为我担心,我好歹兄弟三人,真要有个三长两短,还有人为爹娘养老送终。

”他说到这里,深情地望着我,“李大叔为打鬼子献出了生命,李大婶就你这根独苗,将来仗打完了,你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

”说着,他掏出一张纸条和一支钢笔,塞到我手中:“这是我家的地址,将来有机会了,替我回家看看双亲。

——哦,革命成功别忘了学文化,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啊!”说完,他一把夺过我手中的枪,趁着夜色冲向阵地最前沿。

突围开始,首长铁青着脸命令营长:“我现在带着机关人员突围,你带战士们坚守阵地钳制敌人兵力。

我们走后半个小时,你们也要迅速撤离!”营长郑重地举起右手,敬了个军礼:“请首长放心,我们绝不放过一个敌人!”
一阵密集的枪炮声过后,首长带领机关突围的方向渐渐平息下来。

在连续进攻失利后,敌人以数倍的兵力,疯狂向阵地上逼压过来。

营长带领战士们边打边退,最后被敌人紧逼到悬崖顶上。

为了不当俘虏,他们纵身跳下悬崖。

老人讲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过了好一阵子,他缓过情绪后道:“仗打完了,全国解放了,俺做的头件事,就是去拜望廖干事的父母。

费了好大劲儿,才在深山区的廖家坳找到他的家。


老人说着,眼泪又不由得涌了出来,说:“唉,直到这时,俺才晓得,廖干事哪有兄弟三人?他也是个独子,家里就剩老娘一人,他是用自己的命换来了俺的命啊!”
老人顿了顿,呷了一口茶,。

道:“若是说战争年代里‘生死’是一面镜子,廖国栋就是俺身边最好的镜子。

大半辈子了,俺没有忘记他嘱咐俺的话,入党后处处照着他的样子做。

俺本来在部队已提为排长,可考虑再三,还是申请复员,在廖家坳安了家,一是要替廖国栋尽孝,二是要带领乡亲们战胜贫穷过上好日子。


老人讲完这段往事,又在旱烟袋里装上烟丝,重重地吸了一口,长叹一声,说道:“相比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俺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听了老人质朴的话语,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读后思考】
1. 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鬼子企图‘铁壁合围’一举歼灭根据地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既写出敌人的残酷,也写出了他们的狂妄。

B. “一阵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吹得残留的灌木叶子瑟瑟作响”既是真实的自然环境描写,又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氛围。

C. 李子良不止一次地说比起死难的战友,自己没有什么好显摆的。

这写出了他当年选择跟随机关突围后内心无比悔恨。

D. 在部队已经是排长的李子良,最后选择了复员到廖家坳安家,很好地传承了既是战友又是老师的廖国栋的精神品质。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从“我”的视角出发,以我的采访串起全篇,我是故事的记录者和感受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小说开头“李子良极不平凡经历足够写一本书”一句,既概括了英雄经历,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一探究竟。

C. “山下集结的日伪军,又蝗虫般地向山上冲”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日伪军数量之众多,来势之凶猛。

D.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首先交代廖国栋是英雄,然后回顾当年突围的经过,为文章设置了波澜,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3. 李子良在讲述廖国栋的故事的时候多次流泪,请结合文中划线句子思考流泪背后体现了廖国栋怎样的形象特点?
4. 2021年1月28日,薛培政荣获第九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评审专家认为“薛培政的作品注重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关联、环境描写和语言表达,如实反映生活”。

请据此谈谈《突围》是怎样如实反映生活的。

【原文】
(二)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读后思考】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答案:
1.(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D项,“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理解不正确。

诗中“北望南郊消息断”并没有点明具体的落脚点,“江头”也只是诗人“泪阑干”之处。

2.(6分)①对比。

将“去岁”和“今年”的际遇对比,表现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

②虚实结合。

“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③直抒胸臆。

“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一)
1. C
2. D
3. ①“廖老师,我含泪轻轻地叫了一声”,写出了廖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②“讲到这里,老人已是泣不成声”,写出了廖国栋舍生取义,英勇赴死的志士情怀。

③“老人说着,眼泪又不由得涌了出来”写出了廖国栋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

4. ①廖老师作为师长,作为李子良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关键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将生的机会留给学生,符合人物塑造的真实。

②廖国栋临危之际将生存的希望让给自己的学生李子良,李子良得知廖国栋家庭真相后选择承担起照顾廖国栋父母的责任,符合情节的真实。

③日本鬼子企图铁臂合围消灭八路军,写出战争的残酷,符合历史的真实。

④整篇文章运用“好歹”“三长两短”“犟驴子”等词语通俗易懂接地气,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富有生活气息。

(二)
1.【答案】C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

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

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

3.【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