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20年贵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
读书万卷始通神
吕云祥
①宋朝苏轼有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
②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闳、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苏轼索求墨宝。
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
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后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③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从而充实才华、吐故纳新、提高水平,其他各业人员呢?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
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④如何读书,怎样学习,又大有讲究。
⑤有些人虽然也在读书,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
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⑥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如南朝宋齐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
《南齐书》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义……”
⑦有些人的读书则是“读死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尽信书”。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⑧有些人的读书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尽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
目的不明,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⑨上述种种“读书之道”,绝不足取。
那么可取的读书之道是怎样的呢?
⑩当然,“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嚢萤”“孙康映雪”等苦读典范,值得缺少毅力的读书人学习;明朝顾炎武那种“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清朝彭兆荪所作“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的诗句,值得“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中“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
⑪然而,笔者觉得最科学、最全面的“读书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说。
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名伋,古代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三十三章,其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做学问之论。
“五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实行。
“五之”中,“笃行之”既是“博学之”的落脚点,又是“博学之”的实践基础;“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博学之”的方法;“博学之”既受“笃行之”的影响,又制约“笃行之”。
可见,“五之”是相辅相成的学、行关系,这种“学”与“行”的辩证关系,对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选自《联谊报》)
1.下列对本文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举例论证B.比喻论证
C.对比论证 D.道理论证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强调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B.孟母以“择邻处”和“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C.顾炎武、鹿善继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和“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
D.最可取的“读书之道”:广博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清晰分辨,切实实行。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引用诗歌,提出本文的论题,充满文学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从全文的论述来看,第⑤⑥⑦⑧段的位置不宜调换。
C.第⑩段通过列举事例,从正面有针对性地论述了作者觉得可取的几种“读书之道”。
D.末段引用子思的“五之”说,论证了“学”与“行”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学”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2020年百色模拟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
读书以养性
温儒敏
①现在是网络时代、图像时代、视频时代,人们读书的时间少了,上网、读图、看视频多了。
这是时代的变化,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好是坏。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视频、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却不可能取代文字阅读。
②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
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感觉,是一般视频所没有的,甚至网上阅读也难于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
拿着手机或阅读器诵读“目尽青天怀今古”,总有些怪怪的,不能进入状态。
这不完全是习惯问题,也有媒介运用的区别所形成的效应问题。
另外,过于依赖网络,容易形成碎片化、平面化思维。
所以,我以为还是要读一些书的,特别是读一些纸质的书。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为终生的发展打底子。
③这些道理都懂,只是做起来不大容易。
现在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除了自己专业的书之外,他们再也没有读其他书的兴趣和计划,顶多随兴所至读一些诸如武侠、言情、玄幻、穿越之类的流行通俗作品。
一有时间就上网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玩起微信来就更是“手不释机”。
这样的文化情致倒是流行与时髦,但也可能浮浅,缺乏个性,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比较差,甚至影响到专业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④中小学语文课本来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的,但如果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就容易
..扼杀兴趣。
所以,在中小学阶段,除了“为高考而读书”,还应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
反过来,读书多了,语文素养上去了,也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
⑤不少年轻人后悔在学校没有好好读书,出了校门又抱怨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
“人人皆忙”的时代,压力大也是现实。
但说忙到没时间读书,大多有些言过其实。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可以挤出来一些的,眼睛少在微信上逗留一会不就有了?关键是要有读书的愿望和毅力。
⑥当然,有了读书的意愿,最好还要有自己的计划和书目,而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
要取法乎上,多读一些经典,读一些基本的书。
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
浏览好比跑马观花,也是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一种读法。
但更重要的是精读与通读,量不一定要多,扎扎实实读完几本,有些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水平自然就会有所提升,而且能“养性”,让自己脱离浮躁,变得踏实。
⑦那些流行的休闲文化,往往都很吸引人,给人以娱乐和刺激。
年轻人不接触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但应当是“适度消费”,不沉迷其中。
正处在成
长时期的年轻人若能努力把持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不至于被动地卷入通俗文化,还可能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读书养性”吧。
1.文句“现在的诱惑太多,要读书,就需要一些毅力。
”应放在哪一段的开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B.第②段 C.第⑥段 D.第⑦段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提出“读书可以养性”的中心论点,是由现代社会阅读形式的变化而提出来的。
B.第③段的画线句的“这些道理”,是指第②段所论述读书比其他接受方式的优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D.第④段加点的词“只”“容易”不能删掉,删掉意思就变成如果瞄准高考就扼杀兴趣,与原文不相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性。
3.对上网、读图、视频等现代阅读方式的弊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利于阅读的兴趣与习惯的养成。
B.不利于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阅读变得浮浅,缺乏个性。
C.不利于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和运用。
D.不利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甚至影响到专业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①平心而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经常忍受磨炼——折磨式的历练,哪怕真的是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美丽,也不会有人欢呼着说:“啊,我多么喜欢折磨式的历练呀。
”人总是向往平坦和安然的。
然而,不幸的是,折磨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不论人们喜欢与否,它只管我行我素,甚至有时还要强加于人,谁奈它何?
②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
③人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作某种养分去滋润自己的美丽呢?人们回避磨炼,是因为不想忍受它。
当回避不了时,人们又说磨炼原来是可以美丽人生的,两边皆有道理。
④避开折磨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一旦躲避不开,就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
之所以说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乃是因为人们在陷进折磨时,他们面对的选择不止一个,比如说痛苦、焦灼、失望、迷茫、束手无策或一蹶不振,而这些选择皆是对人生的消沉与颓废。
比起这些选择,唯有选择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
⑤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
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也别怪。
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不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生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
⑥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
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必须跟随,跟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
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然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⑦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
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唯有折磨具备这种特质。
不是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
不光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不是有计划地出的考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
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的意味就足得
很。
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能走向哪里呢?
⑧固然,磨炼也是可以丑陋人生的。
人生原本还有点美丽,经过数次折磨式的历练之后,非但没有使其成熟和美丽,反倒使它充满痛苦、迷茫、彷徨,甚至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棱角脾气了,这是不是有点丑陋呢?
⑨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磨炼都不能称之为磨炼,而是灾难。
总而言之,只要有点挫折和难受,就无不如同灾难临身。
什么坐卧不安呀,魂不守舍呀,食不知味呀等,这些消耗情绪的东西就都来了。
如此人生,让人如何从废墟中走向美丽呢?一颗心已被灾难二字占满,体会它尚且不够,如何能让他分出心来瞄一眼灾难背后的美丽?所谓的灾难,其本身已使人不堪忍受,再要以此种心态情绪去强化它对人的伤害,这不是越瘸越使棍打了吗?人生难美,是不是就这样被注定了呢?
⑩这样对磨炼的感受,实际上大可不必有。
⑪退一步说,假若你无力使折磨变作美丽生命的阶梯,却也不该使它变作生命的灾难之门。
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个中立的态度如何?即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它如何?这样做,至少生命不会出现消极现象。
不消极不就说明其中有积极因素吗?这远比把磨炼视作灾难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乐观得多。
⑫在某些时候,人生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也许显得更重要,人们是不应该对之忽略的,精神财富的获得有许多方法,而不断地经受磨炼是其方法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而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美就美在此处。
⑬不错,人总是希望平坦和安逸的,谁也不想要折磨式的历练,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不来。
作为被动的承受者,又不想就此妥协,那么,就拿出你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吧,人生将因此而走向美丽。
虽然此举属于被迫的性质,也比无所作为好。
歪打正着,亦弥足珍贵。
(选自《读者文摘》)
1.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2.下列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磨炼是指折磨式的历练,避开磨炼和选择磨炼都是最佳的选择。
B.只要对磨炼认识的角度正确、深度足够,生命就会因磨炼而美丽。
C.磨炼是对人生的考验,只有经受得起考验的人生才能美丽和完整。
D.人生美丽与否取决于精神财富的多寡,经受磨炼是获取精神财富的方法之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指出折磨是客观存在的,引出“振作起来迎接挑战”的观点。
B.文章⑤⑥⑦段为并列关系,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C.第⑦段引用谚语论证了如果缺乏考验就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
D.第⑪段论证了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中立态度的意义。
四、(2020年南充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
守拙
弓长
①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
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
的推崇。
《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
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
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
“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
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
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
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
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
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
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
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
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
为了航天梦,他潜心航天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空,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
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
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⑥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
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B.守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
D.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B.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慢,却最有效。
C.第④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
D.第⑤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观点。
五、(2020年新疆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
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
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
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
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
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
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
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
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
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
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
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
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
“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
⑦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
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
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
工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延续性的基础。
(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
B.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C.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
D.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B.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C.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
D.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