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1课时速度
第2课时速度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难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常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没听说过比乌龟跑得还快。
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吧!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速度
(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P19“想想议议”分析后,作出简要概括: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就越快;在通过相同的路程上,物体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就越快。
(2)问题1:(出示视频)运动员们正在进行百米赛跑比赛,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员快。
归纳总结: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问题2:小华步行,爸爸骑自行车,他们俩同时从家里出发,怎样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归纳总结: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问题3:在运动时间、运动路程都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运动得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归纳:计算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
(3)教师由比较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大小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公式:v =
s
t
单位:m/s 或者km/h
强调: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
学生阅读课本P20“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典例解读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10 m/s 、18 km/h ,450 cm/s 、1200 cm/min ,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v 丁>v 丙>v 乙>v 甲
B .v 甲>v 乙>v 丙>v 丁
C .v 甲>v 乙>v 丁>v 丙
D .v 乙>v 甲>v 丙>v 丁
【解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
【答案】B
【例2】某城市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40 km/h ,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
如图是警察和这位女士的一段对话,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向这位女士解释被罚款的原因。
【解析】60公里每小时即60千米/小时,指的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而不是7分钟所通过的路程;60 km/h >40 km/h ,所以该女士超速被罚款。
【答案】见解析。
(二)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21图1.3-3,让学生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提问: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引出变速运动的概念,拓展学习平均速度的计算。
(1)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2)平均速度:v =s
t
,这样算出的速度是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注意:s 和t 的确定。
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来说都在改变,最常见的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21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会单位换算,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式。
典例解读
【例3】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不变,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可判断B 中的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例4】一辆长150 m 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 m 的大桥,需10 s 的时间,求: (1)这辆列车的速度;
(2)这辆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条长1050 m 的隧道需要的时间。
【解析】本题为一道复杂的计算题。
当这辆列车的车头刚刚上桥时,就开始计时,当这辆列车的车尾刚刚离开桥时,就结束计时,这段时间就是这辆列车通过桥的时间,关键是车长加桥长为过桥总路程,即列车在10 s 内经过的总距离是150 m +90 m =240 m ,再根据公式v =s
t 就可以计算出列车的速度。
【答案】(1)24 m/s (2)50 s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一只总质量为60kg的氧气瓶,瓶内氧气密度为ρ0,使用半小时,氧气瓶的质量变为35kg,瓶内氧气的密度为ρ0;再使用一段时间,氧气瓶的质量变为20kg,此时瓶内的氧气密度应为
A.ρ0 B.ρ0 C.ρ0 D.ρ0
2.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 B.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
C.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D.乙物质的密度为0.5×103Kg/m3
3.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4.如图所示的眼镜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B.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5.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与光现象有关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属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6.对下列光的现象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日食、月食———光的直线传播 B.影的形成———光的反射
C.倒影的形成———光的镜面反射 D.白雪耀眼———光的反射
7.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A.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B.铁水被烧铸成工件 C.冰棒冒出“白气” D.秋天房顶上结霜
8.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真空能传播声音
B.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秋天,蝉趴在树上某个地方也能发出声,说明发出声音时物体不需要振动
D.人们利用声呐技术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9.下列关于温度的认识错误
..的是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C.夏季使用空调限制室内最低温度26℃ D.兴化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可达40℃
10.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有“禁止喧哗”的标志,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控制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二、填空题
11.用一个瓶子盛某种液体,测出装入液体的体积 V 与液体和瓶子的总质量 m,画出 m-v 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该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g/cm3
12.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_____。
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13.如图是给某物体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此物体是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由图可知此物体的熔点是____℃。
(3)在2—5min这段时间内晶体处于________状态,_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14.电视机上的颜色是由红、_____、蓝三种色条混合而成。
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_____,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若把遥控器对着墙壁调整角度也可以控制电视,请在图中画出由遥控器S发出的不可见光经墙壁反射后到达电视机P的光路图。
(____)
15.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
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
16.如图所示,向右作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5s,则小车做的是_____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已测得每小格是2米)
三、计算题
17.冬季里,王瑞妈妈喜欢做冻豆腐涮火锅。
她买来1kg鲜豆腐,体积约为800cm3,豆腐含水的质量占总质量的60%.将鲜豆腐冰冻后,然后化冻,让水全部流出,形成数量繁多的孔洞,豆腐整体外形不变,变成了不含水分的海绵豆腐,在涮锅时可以充分吸收汤汁。
(ρ冰=0.9×103kg/m3)求:
(1)鲜豆腐的密度;
(2)海绵豆腐的密度;
(3)海绵豆腐内所有孔洞的总体积。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8.原酒的度数都在60度以上,一般不易饮用,白酒企业需要将原酒降度,即与适量水勾兑混合,并调香、调味后包装为成瓶酒后进行销售,国家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指的是100mL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现有某厂生产的一种瓶装“500mL、460”的白酒已知酒精的密度0.8×103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粗略认为白酒由纯水和酒精混合而成,不考虑混合时的体积变化)求:
(1)每瓶白酒所含酒精的体积和质量;
(2)每瓶白酒所含水的质量?所装白酒的总质量;
(3)这种白酒的密度.
四、实验题
19.在分组“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的密度,步骤如下:
.a调平时,小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该把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才能使天平平衡;
.b 测质量时,小明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
是______,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质量为_______g ;
.c 在图乙所示的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1V ,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水面
所对应的示数2V ,则小石块的体积21:V V V =-
①将小石块没入水中时一部分水溅在容器内壁,这样测得的石块的密度要比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②小明改进了测量方法后,重新测得了小石块的体积为320cm ,则小石块的密度ρ=____3kg /.m (2)小华那一组的同学已经测出了小石块的质量为m ,由于同组同学不小心将量筒损坏了,于是他们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设计了如下的方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①在烧杯中装满水,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为1m ;
②将烧杯取下,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并将其放入烧杯的水中,等烧杯内的水不再溢出时,将小石块留在烧杯中,用抹布将烧杯外的水擦干;
③用天平测出此时烧杯的总质量为2m ;
④则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用12m m m 、、和ρ水表示). 20.某小组使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
(2)点燃蜡烛后,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上;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0cm 刻度线处,凸透镜位置不变,需要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需将透镜向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5)实验后,某同学取下自己所戴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交清晰了,说明该同学所戴的是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1.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l)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
(1)在此环境下,水的沸点为_______℃;
(2)时间到达________min时,水开始沸腾;
(3)水温到达沸点后,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吸热,水才能沸腾。
23.如图所示,将一只发声的小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小闹钟的声音逐渐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小闹钟的声音逐渐____;
(3)此实验说明了____;
(4)小明发现自己家的玻璃就是将两层玻璃之间空气做了抽真空处理,请你从声学角度说说这样做的好处____。
24.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后驾驶员踩下油门,汽车速度均匀变化,车速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
(1)根据表格数据,在图中描点画出汽车的v﹣t图象。
(_______)
(2)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为_____。
(3)车速v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_____(不必写单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1
12.缩小 照相机 不会
13.晶体 220 固液共存 吸收 14.绿 红外线 15.传递信息 响度 16.加速 20 三、计算题
17.(1) 1.25g/cm 3
(2) 0.5g/cm 3
(3)666.7cm 3
18.(1)230cm 3
,184g ;(2)270g ; 454g ;(3)0.91×103
kg/m 3
. 四、实验题
19.右 取出最小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 58.4 偏大 3
3
2.9210kg /m ⨯ 12
m m m ρρ+-水水
20.0cm 同一高度 左 下 远视
21.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i 与折射角g 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22.5 需要
23.变小 增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隔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 8m/s v=2t+6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误将物体放在右盘中,天平平衡时,左盘中有50克、20克的砝码各一个,游码的示数为如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应是()
A.73.4克B.70.4克C.66.6克D.无法计算
2.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C.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D.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3.2017年我国部分火车站开启了刷脸进站模式,刷验机上都安装了一个提像机,当旅客进入人脸识别区”,大概0.5m处时,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验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1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是0.5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0.1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是0.5m
4.以下描述的“影”字,与光沿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 B.皮影
C.电影 D.刀光剑影
5.绘图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A.100mm以外 B.50mm以内 C.略大于50mm D.恰为50mm
6.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A.小于10cm B.大于10cm小于20cm
C.等于20cm D.大于20cm
7.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同学们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量筒测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面最高处相平
B.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C.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应让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D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8.如图表示了某物体从一种物态变成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物质是非晶体
B .此过程是吸热过程
C .t =0时刻物体没有内能
D .0﹣t 1这段时间,物体要放热
9.元旦晚会上,小琳演奏了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下列有关古筝演奏说法错误的是 A .拨动琴弦,琴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B .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 .琴弦停止振动,琴弦停止发声
D .古筝声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中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为声源振动的更快
D .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1.某同学分别测量了三块橡皮泥的质量和体积,并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橡皮泥的密度是___g/3cm ,若另一块同种橡皮泥的体积为203cm ,其质量是___g.
12.如图所示,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______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______位置,例如______就是应用这种镜的一种仪器.
13.小南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并测出物距
u =20 cm ,像距v =15 cm ,则光屏上是倒立______的实像,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为_________. 14.16年的冬天全国多地“雾霾肆虐”,甚至要影响到我们在家“停课不停学”,雾霾,雾和霾的统称。
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霾的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所谓的PM2.5,其指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
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_或_____的产物(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这两种物态变化伴随着___(选填“吸”或“放”)热。
15.声音是由物体______而产生的。
利用超声波雷达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若声呐向海底发出声波信号后2s 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则该处海底的深度为______m (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 )。
16.课本指出“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达式为s
v t
,其国际单位制单位为m/s.我们也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a 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大小等于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其表达式为a=______(用字母表示),该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为_____,该物理量的数值越大(单位相同时),表示物体运动______(越快/越慢). 三、计算题
17.某个油罐车,装了350m 的石油,为了估算这个油罐车中的石油质量,从中取出330cm 的石油,称得质量为24.6g,求这个油罐车中石油的总质量为多少吨?
18.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
(1)若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监测点A 、B 相距25km ,全程限速120km/h ,采用“区间测速”时,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2)若一辆货车以100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AB 这段路程,则它需要多长时间? 四、实验题
19.在“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如图所示,是实验中使用的天平。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___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橫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右”或“左”)调节。
(2)如图所示,是小李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情况,他的错误是:___。
(3)小王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 A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1; B .用量筒量出部分盐水的体积V
C .将量筒内的盐水倒入烧杯内后,用天平测出烧杯中盐水的总质量m 2,以上操作会导致所测量盐水的密度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因为:_____。
20.小华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小林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分别采用光具座,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两人用各自的凸透镜,对着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都看到了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根据自己看到的像,他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___________有关。
(2)带着提出的问题,他们分别用自己的器材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用四个点记下了物体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并把像的特点和大小变化记在相应的表格中。
分析两人的记录,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近,所成的像越
______。
他们通过比较B点、H点的成像情况发现,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还与透镜的_______有关。
(3)两人共同分析了A、B、E和F点的成像情况,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4)小华在进一步分析了自己的记录后,认为应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10cm附近,多观察几次成像的情况,才能更好的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同时他建议小林也在他自己所选的____点与____点之间再做几次实验。
21.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
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刚应在玻璃板____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重合。
①蜡烛B与A外形相同是为了探究像和物___________.
②从多个角度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只点燃蜡烛A,而不点燃蜡烛B,使实验中观察到A的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_______。
(4)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增加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
下面的记录表格中①②两处填写的内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2.如图所示,加图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
(1)该实验中存在一个错误操作是_____。
(2)乙图是改正错误后根据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在第5分钟时处于_____态。
(3)丙图是温度计在第3分钟时的示数,则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
23.为了验证“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小明和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小刚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上,他_____(填“能”或“不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
(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小刚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有何变化?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
(3)放学后,小明和小刚走到车站附近时看到一根钢轨架在路边,这次,由小刚在钢轨的一头用石块敲一下,小明把耳朵贴在钢轨的另一头。
结果他听到了两次声响,这是因为_____和_____都能传声,第一次的声音是通过_____传过来,这是因为______。
24.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
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填写s1=_______cm,t2=______s。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 v3=s3/t3;
方法2 v3=s1/t1+s2/t2。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方法1”或“方法2”)。
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__(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40
12.凸透焦点放大镜
13.缩小 7.5cm<f<10cm
14.液化凝华放
15.振动 1500
16.s/m 越慢
三、计算题
17.41
18.(1)轿车会被判超速。
(2)0.25 h。
四、实验题
19.零刻线处右测量时调节平衡螺母偏小把水倒入烧杯时,量筒中会有水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