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百家争鸣。 原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 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 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影响:百家争鸣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 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 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1.《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
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论集。 • 2.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主张,发展了儒家思想。
• 1.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被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用, 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 2.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切事物 都有其对立面,如难与易、长与短、前与后,对立的双方能 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 3.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社 会发展的潮流,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六国后的许多 政治措施,都是对韩非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 3.孔子思想受到人们推崇,他的思想中对今天构建和谐
人际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的有
C( )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与以下
哪本著作的思想一致
()
C
• 5.《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
()
C
• A.诸侯争霸
B.思想
• 15.(益阳中考)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
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
含“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
C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
• B.是现代中国思想家的创造
D.墨守成规
• 13.(东营中考)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
翟(即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
主张( )
A
• A.“兼爱”“非攻” B.“仁政”“礼治”
• C.集权专制
D.无为而治
• 14.(深圳中考)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
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基础过关
• 1.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
在!”属于他思想的是
()
• A.仁政
B.无为
B
• C.兼爱
D.法治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 A.礼治思想
()
B
B.教育思想
• C.仁政思想
D.法治思想
•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们 当今有借鉴意义的,我们继承;没有意义的,大胆舍弃。
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
现了
()
C
• A.孔子主张无为而治
• B.春秋时奴隶地位已经提高
• C.孔子“仁”的主张
•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 6.(张家界中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
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乃至世界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其中法 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 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梳理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知识梳理
• 知识点一 老子 •他书的中1学。.说人集物中简老在介子道:家春经秋典后《期_道楚_德_国道_经_家人_》,(_又__称__《_学__派__的__创__始》人)一。 • 2.思想主张:人顺们应应自_然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
• A.“无为而治”
()
C
B.“兼爱”“非攻”
•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 7.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
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
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
B
•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 (2)四人分别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除此以外,同一时 期还有哪一重要学派?说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墨家、儒家、道家、兵家。 法家。 韩非;法家主张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韩非反对 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 专制统治。
• (3)上述雕塑人物生活的年代形成了哪一学术繁荣局面? 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整理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 4.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
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
响。
•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 会制度逐步确立。 • 2.主要学派:______、儒家、道家、______等。 • 3.墨家:墨__家____是墨家的创始法人家,主张“兼 爱”“____墨_子_”,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非相攻互攻伐兼 并、残害生命,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
• 6.法家:______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 调以法治国韩,非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__________专制统治。
中央集权
• 7.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 思想次文_化_________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儒家发展历程:春秋——孔子创立;战国——孟 子发展;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两宋——朱熹吸收佛道两家形成理学;明 清——严格八股取士、儒学地位空前强化,儒学严重束缚了 人们的思想和活力;新文化运动时期——斗争矛头直指儒家 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材料二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 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国家权力应 集中在君主手中。他还主张以法治国。
• 材料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
• ——以上材料皆摘自岳麓版历史教材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是否赞同新文化运 动把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孔孟之道?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 11.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
了家人的的思祸想福可以相互转化,这( 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A一位思想
• A.老子
B.庄子
• C.孔子
D.韩非
• 12.(镇江中考)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出自百家争鸣时期的
诸子百家。下列成语中与庄子有关的是
• A.守株待兔
B.舍生取义
C( )
• C.道法自然
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无转为化而的治;主张“__________”。
•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 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教家育、家______儒__家,______学 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论子语整理成《______》一书。 •人主”张己2“以所._德不政__治欲治__国主__,张_勿_要:_施求,核于统_心_人治_思_者_想_爱_是_惜_“_民”__力,_仁_,政”体治,察上西他周民推提意崇出,_“_反_仁_对_者_苛的爱政制。度, •____3_.__教__育_和贡文献化:知创识办教私育学,,提主出有张了教“一无__系类__列__教__学__原”则,道和注德方重教法育;还
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4.儒家:主要代表人孟物子是______,他主张仁实政行 民“为贵__,__社__稷”次,之提,出君为“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 5.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 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 D.完全是墨家思想发展的产物
• 16.雕塑被称为凝固的舞蹈。观察下列雕塑,回答问题。
• (1)根据下面的相关提示写出上述雕塑中的人物。 • ①A他主张“兼爱”“非攻墨”子——______ • ②B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______ • ③C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庄心子——______ • ④D他著有《孙子兵法》一孙书武——______
• 赞同。 孔孟之道是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要学习和宣 传西方近代思想,必定反对孔孟之道。(或不赞同。新文化运 动过于否定儒家,盲目反对传统文化)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韩非的哪些主 张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 主张改革和依法治国。
•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觉得当代青少年应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9.(日照中考)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经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还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这位思想家应该属
于哪一学派?
()
C
• A.法家
B.道家
• C.儒家
D.墨家
• 10.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 “句博出学自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这一名B句。此名
•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能力提升
• 8.(丽水中考)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 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 ( ) •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 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 1.《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
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论集。 • 2.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主张,发展了儒家思想。
• 1.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被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用, 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 2.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切事物 都有其对立面,如难与易、长与短、前与后,对立的双方能 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 3.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社 会发展的潮流,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六国后的许多 政治措施,都是对韩非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 3.孔子思想受到人们推崇,他的思想中对今天构建和谐
人际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的有
C( )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与以下
哪本著作的思想一致
()
C
• 5.《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
()
C
• A.诸侯争霸
B.思想
• 15.(益阳中考)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
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
含“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
C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
• B.是现代中国思想家的创造
D.墨守成规
• 13.(东营中考)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
翟(即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
主张( )
A
• A.“兼爱”“非攻” B.“仁政”“礼治”
• C.集权专制
D.无为而治
• 14.(深圳中考)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
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基础过关
• 1.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
在!”属于他思想的是
()
• A.仁政
B.无为
B
• C.兼爱
D.法治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 A.礼治思想
()
B
B.教育思想
• C.仁政思想
D.法治思想
•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们 当今有借鉴意义的,我们继承;没有意义的,大胆舍弃。
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
现了
()
C
• A.孔子主张无为而治
• B.春秋时奴隶地位已经提高
• C.孔子“仁”的主张
•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 6.(张家界中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
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乃至世界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其中法 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 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梳理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知识梳理
• 知识点一 老子 •他书的中1学。.说人集物中简老在介子道:家春经秋典后《期_道楚_德_国道_经_家人_》,(_又__称__《_学__派__的__创__始》人)一。 • 2.思想主张:人顺们应应自_然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
• A.“无为而治”
()
C
B.“兼爱”“非攻”
•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 7.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
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
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
B
•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 (2)四人分别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除此以外,同一时 期还有哪一重要学派?说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墨家、儒家、道家、兵家。 法家。 韩非;法家主张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韩非反对 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 专制统治。
• (3)上述雕塑人物生活的年代形成了哪一学术繁荣局面? 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整理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 4.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
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
响。
•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 会制度逐步确立。 • 2.主要学派:______、儒家、道家、______等。 • 3.墨家:墨__家____是墨家的创始法人家,主张“兼 爱”“____墨_子_”,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非相攻互攻伐兼 并、残害生命,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
• 6.法家:______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 调以法治国韩,非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__________专制统治。
中央集权
• 7.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 思想次文_化_________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儒家发展历程:春秋——孔子创立;战国——孟 子发展;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两宋——朱熹吸收佛道两家形成理学;明 清——严格八股取士、儒学地位空前强化,儒学严重束缚了 人们的思想和活力;新文化运动时期——斗争矛头直指儒家 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材料二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 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国家权力应 集中在君主手中。他还主张以法治国。
• 材料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
• ——以上材料皆摘自岳麓版历史教材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是否赞同新文化运 动把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孔孟之道?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 11.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
了家人的的思祸想福可以相互转化,这( 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A一位思想
• A.老子
B.庄子
• C.孔子
D.韩非
• 12.(镇江中考)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出自百家争鸣时期的
诸子百家。下列成语中与庄子有关的是
• A.守株待兔
B.舍生取义
C( )
• C.道法自然
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无转为化而的治;主张“__________”。
•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 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教家育、家______儒__家,______学 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论子语整理成《______》一书。 •人主”张己2“以所._德不政__治欲治__国主__,张_勿_要:_施求,核于统_心_人治_思_者_想_爱_是_惜_“_民”__力,_仁_,政”体治,察上西他周民推提意崇出,_“_反_仁_对_者_苛的爱政制。度, •____3_.__教__育_和贡文献化:知创识办教私育学,,提主出有张了教“一无__系类__列__教__学__原”则,道和注德方重教法育;还
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4.儒家:主要代表人孟物子是______,他主张仁实政行 民“为贵__,__社__稷”次,之提,出君为“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 5.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 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 D.完全是墨家思想发展的产物
• 16.雕塑被称为凝固的舞蹈。观察下列雕塑,回答问题。
• (1)根据下面的相关提示写出上述雕塑中的人物。 • ①A他主张“兼爱”“非攻墨”子——______ • ②B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______ • ③C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庄心子——______ • ④D他著有《孙子兵法》一孙书武——______
• 赞同。 孔孟之道是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要学习和宣 传西方近代思想,必定反对孔孟之道。(或不赞同。新文化运 动过于否定儒家,盲目反对传统文化)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韩非的哪些主 张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 主张改革和依法治国。
•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觉得当代青少年应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9.(日照中考)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经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还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这位思想家应该属
于哪一学派?
()
C
• A.法家
B.道家
• C.儒家
D.墨家
• 10.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 “句博出学自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这一名B句。此名
•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能力提升
• 8.(丽水中考)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 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 ( ) •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
• 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
•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