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可查工具书)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腌( ) 门楣( ) 苋( )菜籍( )贯
城隍( )庙车胤()
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嚼┥
┕()__________ ┕()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曾经沧海难为水:
3、.快速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圈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

然后理清文章结
构层次。

4、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写两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诗句。

(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重阳节等)
请同学们猜猜这句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5、搜集有关描写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
蕴涵乡土气息的文字。

6、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课堂学习
一、课前五分钟(内容略)
二、情景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
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三、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反复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
⑴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重点写哪个?为什么重点写?
⑵“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⑶作者回忆家乡的各种风俗时带着一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⑷汪曾祺语言比较有特色。

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四、讨论探究:
精读课文,深入思考,小组讨论:
⑴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如: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⑵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⑶鸭蛋除了吃,还能玩。

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
五、练习测评:
1、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
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还有哪些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2、文章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你能对上下句吗?
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

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
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
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你对此有何看法?
4、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
六、布置作业:
1、创意读写活动。

⑴.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⑵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⑶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

2、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

附:
比较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
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

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

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

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

”——“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