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过关检测:(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解析:选A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
由此判断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B项错误,A 项正确。
郡县制和察举制分别出现在秦、汉两代,故C、D两项错误。
2.西晋初年,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今四海业已大定……宜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于万代。
”该大臣主张实行()
A.宗法制B.分封制
C.行省制D.郡县制
解析:选B题干信息“使同姓必王”即指分封同姓王,以此来维护皇权统治,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桐叶封弟,典出《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
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
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 A.分封制B.世袭制
C.君主专制D.禅让制
解析:选A分封制是天子为巩固统治将土地分给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的一项政治制度。
题干中“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说明涉及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
4.《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解析:选B本题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项。
5.“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郡县长官是地方的最高长官,具有行政权、财权和军权等。
6.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
A.三省制B.科举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以判断是三省制,故A项正确。
7.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
C.元代D.清代
解析:选C从材料“行中书省”可以判断是元代的行省制度,C项符合题意。
8.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
A.精简了官僚机构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辅权力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中书省长官(丞相)的起草诏令的权力被“知制诰”所取代,反映了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日益削弱。
9.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
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选D“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与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无关。
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解析:选C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三省六部的创立和完善,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是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
11.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C题干中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
12.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
A.中朝B.枢密院
C.军机处D.宣政院
解析:选C中朝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加强皇权的机构,枢密院是北宋设置的分割宰相军事大权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第一句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
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
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
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材料二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
②20世纪末,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
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
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
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10分)
(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
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12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孔子“收徒讲学”,创办的是私学,西汉“设立太学”属于政府设立的官学;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孔子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培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小问,从保和殿作为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场所这一角度分析。
第(2)问,评价科举制度,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选择观点①,可以从科举制培养专制奴仆、阻碍古代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如果选择观点②,可以从推动官员选拔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
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观点一: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
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观点二: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
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