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_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衣食住行甚至娱乐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一个没有文字却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民族。
对鄂伦春族感兴趣的朋友就跟随小编一起去深入了解下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吧。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
鄂伦春族人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
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
“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
“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
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
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
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
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
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依据鄂伦春族习惯,一般原夫家都不愿寡妇再嫁,因此抢亲时免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武。
但因抢亲者人多势众,又是突然袭击,原夫家抵挡不住,寡妇也往往便轻易地被抢出了“仙人柱”。
抢亲成功后,女家则会再回到“仙人柱”坐坐,对原夫家表示歉意。
但是如今,鄂伦春寡妇改嫁已不再受限制。
已婚的鄂伦春男女双方若感情不和,经调解无效,可以依法离婚。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
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
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
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
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
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18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
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
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
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婚丧习俗
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
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
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
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此外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
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
在树林中找成对角的树,将其锯倒,在顶端搭上横木,铺上树枝,然后将棺材放到上面。
也有用绳索将棺材吊在横杆上的。
因患病或难产死去的人一般实行火葬。
对于溺水而亡的人实行水葬,将棺材推入河中,任其漂走。
土葬是后因受汉族影响后才出现的葬法,大致与汉族的葬法相同。
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
人死或按照头北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
亲友在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
棺材中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
如是男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
棺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
被阳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
在过去,还保留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
鄂伦春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
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
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安葬方式有几种,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风葬。
风葬又可具体地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树杈卡尸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
最原始的一种风葬是选择3、4棵树,借树杈搭上横木,横木上铺上树枝,把死人放在上边盖好。
后来亦实行土葬。
土葬用的棺材与汉族相似,但较为粗糙。
如果没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后放入尸体、盖上木杆再埋上土。
对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妇都实行火葬,方法是将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烧,心脏部位尤其要烧透,否则他们变成鬼后会缠绕家人。
水葬则用于因溺水而死的人。
一般是先将死者用过的帽子等物扔进河中,然后将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见的是马。
如果杀不起马,就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马具等驮在马上,围绕葬地转几圈,说几句陪葬马的话。
陪葬物品除马外,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猎刀、烟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等。
出殡时有射“领路箭”的风俗。
有的地区有“牵线”的习俗。
萨满扎好草人,草人拴上数条线,死者子女各牵一条跟随其后。
到葬地,萨满念祭文,念完
后,用“神棒”将线打断,把草人扔出很远,以示死者灵魂远离而去,不牵连生者。
人死后的第七天即“头期”,以及重要节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
到周年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
祭祀前要新搭一个仙人柱,内设床铺、被褥,床头燃上蜡烛,桌上摆上供品。
祭祀时,要念祭文。
祭文包括死者的情况: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还包括死者晚辈以及来宾的姓名。
并且室内点灯,室外燃篝火,使灯火通明。
摆上酒、菜,人们边吃、边唱、边谈,烧纸。
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结束。
鄂伦春族人死后,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时间、长短、男女有别。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
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
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鄂伦春族的舞蹈
鄂伦春族人的舞蹈和狩猎生产直接有关的有黑熊搏斗舞、树鸡舞和“依哈嫩”舞,都是早期流传下来的。
黑熊搏斗舞,是仿照黑熊在搏斗时的一种动作简单的舞蹈,由三人参加。
开始时两人上身略向前倾斜,两膝略向前屈,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足跳跃不止,同时两肩和头部则左右摇摆,嘴里发出“吼、吼”的粗糙声音,第三个人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并劝解两个正在吵架的舞人。
树鸡舞可由二人或四人参加,舞姿是:舞者蹲着,手叉在腰上,来回迅速跳动,学树鸡蹦跳的样子。
“依哈嫩”舞是庆祝狩猎丰收时的一种舞蹈,舞姿是二人手拉手转圈,转两圈翻个身,这是表示在打到野兽以后,高兴地把猎物往马背上驮,往马背上驮时马来回转动,转圈中翻身,象征着顺着马的来回转动,向马背上装载猎物的情景。
鄂伦春族舞蹈《树鸡舞》
“红普嫩”是反映采集生活的一种舞蹈,舞姿是二人面对面转着圈,一个往前走,一个往后退,转一圈鼓一次掌,做出采摘红果的姿势。
舞蹈中模仿野兽的动作,体现一下猎取时的欢乐心情。
黑熊搏斗舞中两个黑熊在搏斗,另一个黑熊则在进行劝解,对熊的图腾崇拜有着一定的关系。
舞蹈中反映狩猎生产的较多,反映采集的仅有一个“红普嫩”舞蹈。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民间艺术团演员在表演舞蹈《勇敢的鄂伦春》
还有一种舞蹈叫“鲁力该嫩”,舞姿是众人手拉手围一圆圈左右跳动,全身稍向里弯曲,有如“阿那格”出猎在休息时围坐在一起的模样。
把“鲁力该嫩”一语翻译过来,也就是大闹一场的意思。
有一种娱乐性的转圈舞,参加者没有性别、年龄和人数的限制,节日、平时都可以跳。
跳时众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领唱者唱一句,众人随声附和一句。
舞蹈的动作简单,随着从右向左转圈,先出右脚,然后左脚合拢来,手也随着上下轻轻摇动,身段动作轻松而优美。
舞蹈的动作常常是由慢到快,越跳越热烈,跳的中途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
鄂伦春族舞蹈《森林骄子》
“依和纳仁”舞则属于另一种情况,那是只有在三年举行一次的传授族谱和排辈分的氏族会议上才能跳的舞蹈。
举行这种氏族会议是一件隆重的事情,跳“依和纳仁”舞也就是氏族会议的一种仪式。
氏族会议举行时,要十一个人一组地跳起“依和纳仁”舞,十个人手拉着手围在外面,一个人站在圈中央。
如果外围十个人都是少年的话,中间的那一个人一定是年迈七十的老人,因为传族谱对少年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教育。
如果外围的十个人都是青壮年,那么中央站立着一个同辈人或年龄稍大的人即可。
跳舞一开始,外围的和中央的人都蹲着做小蹦跳的动作,然后站起来,外围的人仍然是手拉手边跳跃边向一个方向绕着中央的一个人转,中央的一个人则边唱边手舞足蹈,外围的人随声附和。
跳这种舞时要穿上宽袖的节日盛装,并戴上假面具。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民间艺术团的演员在表演舞蹈《萨满》
萨满跳神时的舞蹈,是属于宗教性质的,通常是一个萨满跳,有时几个萨满一起跳。
跳神时穿着神衣,拿着边上镶有铜钱的“文图文”(手鼓),边击鼓边舞边唱。
每请一个神唱一个调,情绪有时热烈激昂,有时悲伤,时而慢步移动,时而急速旋转,鼓点也时松时紧。
跳神时,常有许多观众与萨满随唱,一般群众都熟悉萨满调,这种萨满调,有些比较阴沉枯燥,但也有些与民歌相似,来自民歌。
鄂伦春族篇二:有关鄂伦春族的文化介绍
鄂伦春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一直从事狩猎生产,性情淳朴、坚强,以勇敢强悍而著称,被誉为“兴安岭之王”。
对鄂伦春族感兴趣的朋友就跟随小编一起去深入了解下鄂伦春族的文化吧。
鄂伦春族的文化
鄂伦春族的文学主要是口头创作,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主要有神话、歌谣、谚语、故事等。
神话传说:口头创作的最早形式是关于鄂伦春族的历史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有许多是关于人类起源的。
如《恩都利创造了鄂伦春人》、《九姓人的来历》等。
还有歌颂英雄人物和集体战胜大自然或邪恶势力的传说,如《毛考代汗的传说》、《阿拉坦布托》等。
另外以动物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占较重要地位,如《熊的传说》、《飞龙鸟的传说》等。
故事:民间故事鄂伦春语称“内目那罕”,有的地方称为“尼目罕”。
民间故事是鄂伦春族口头文学中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体裁。
其代表作有《欧新波的故事》、《艾赫》、《蛇王的女儿》、《伦吉善和阿依吉伦》等。
谚语:鄂伦春族的谚语短小明了,语言简练,便于记忆。
如“不怕事难,就怕人懒”、“橡籽落满地,野猪凑上去”、“蚂蚁迁窝,洪水必多”、“男人不怕山高,女人不怕细活”等,内容涉及了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
谜语:是鄂伦春族人,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
其内容大多取
材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尤其于传统的狩猎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
如“桦皮船下没有水,桦皮船中彩云飘——摇篮”、“一个老头愁又愁,两只耳朵让人揪——吊锅”、“一座小山圆又圆,一对小鹿卧两边——耳朵”、“有丛大树长的怪,根朝上来枝朝下——马尾巴”等。
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树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
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桦树皮制品: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桦皮文化。
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是鄂伦春人剥取桦树皮的季节。
他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长方形的桦皮顺树干慢慢撕下。
将剥取的桦树皮带回家,将外层硬皮及面上的表皮刮去,放在平坦处,用木头压上三日,便可平坦挺直。
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巧匠。
他们人人都能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的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案。
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
中型的有盆、帽盒、针线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
小型的有碗、烟盒、药盒等。
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伦春人还能用桦皮造船。
桦皮船窄而长,一般宽不到1米,长约 5 米。
它是用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用大张没有孔洞的桦皮做船底和船帮。
全船不用一根铁钉,用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
这种船可乘坐两三个人,用单桨划行即可。
划行时声音极小,划着它出猎,有利于接近猎物,捕获野
兽。
桦皮制品制作简单,结实耐用,不怕水、不怕碰撞,而又携带轻便。
雕刻:主要有桦皮雕、木雕、骨雕三种,其中桦皮雕刻最为独特。
其花纹有云字纹、回纹以及各种花朵图案。
这些图案有些是用骨针画在桦皮上的,有些是用薄的桦树皮剪好图形后贴在上面,之后进行雕刻压花。
图案和花纹雕刻完后涂上红、黄、黑三种颜色。
木雕主要在木制器物上雕刻花纹和图案。
如马鞍和鹿哨上雕刻云字纹,木盆、木碗上刻花卉图案等。
骨雕,是用兽骨刻制的指环、筷子、纽扣等。
刺绣:鄂伦春族的刺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各种颜色的花线直接在皮制品上刺绣,另一种是将皮子剪成各种花纹后缝制在皮制品上。
刺绣花纹有团花纹、角偶花纹、波浪形花纹和单独花鸟纹等。
早期刺绣用的是骨针和用鹿、狍子的筋制成的线,近代以来,多用铁针和彩色丝线。
鄂伦春族的服饰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
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
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
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
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这种帽子几乎不离身。
这种狍头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
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熟
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
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
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体现了鄂伦春族老乡的智慧。
皮袍:鄂伦春语叫“苏恩”。
多以冬季猎获的狍子皮缝制而成,分男女皮袍两种。
男皮袍稍短些,一般到膝盖,前后开衩。
女皮袍较长,左右开衩,在袖口、衩口、下摆处都绣有花草和花纹。
男子多系皮带,女子多系彩色的布腰带,中老年妇女一般系素色腰带。
狍皮帽:大兴安岭森林气候寒冷,鄂伦春人大部分时间要戴着狍头帽。
这种帽是用一副完整的狍子皮缝制而成。
将狍子头皮剥下后,晒干,按原状衬上布或者皮,眼睛的圆洞用黑皮子镶上,有的还将两只角保留下来。
鄂伦春人选择狍头作伪装的皮帽,颇具匠心。
狍子为大兽中的弱者,特别是猞狸、狼、东北虎、北极孤、棕熊、金雕、东北豹的捕食对象。
鄂伦春人持枪趴在灌木丛里,微露狍头皮帽,俨然如一只狍子卧在那儿,诱惑狍子或其它野兽,当野兽出现时便出其不意地扣动扳机,无不成功。
皮被:鄂伦春语称为“乌拉”,多由冬季的狍子皮制成,一种是用几张皮子缝合而成的,如同普通棉被。
一种是筒状的,适宜动机进山狩猎时使用,御寒、便携。
鄂伦春族典型的服饰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三种:
几何纹:数量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方形纹、涡纹等。
多半依个人需要大量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
植物纹:数量居次,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等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样尤为突出,运用甚广。
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
多用于姑娘嫁妆的,以示爱情纯真幸福。
花形呈“十”字架,以云卷变形纹表示。
动物纹:数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
还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鄂伦春族篇三: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鄂伦春族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和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
对鄂伦春族感兴趣的朋友就跟随小编一起去深入了解下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和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吧。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
鄂伦春族
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鄂伦春族人民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害,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
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过去住仙人柱(鄂伦春语,意为挡太阳光的房子,是一种原
始的住屋)时,若有男客到,一般都要把客人让到正对门口的位置,女客则让到左右两侧的位置。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
拜火神: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春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重大节日。
在一个月之前就准备好过年的肉食米面等。
在外狩猎和出门办事的人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
除夕,太阳一落山,每家每户,门前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红火、美满。
吃团圆饭前,老人打开各种神龛,带领全家人上供、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安康。
过后,还要到十字路口为故去的人烧纸磕头。
这一切仪式完成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鄂伦春人还有守岁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精神饱满。
抹黑日:正月十六这天,鄂伦春人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
这天,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
抹脸时子女不能给父亲抹,大伯子与弟媳之间不能相互涂抹之外,其他人之间可以随便,但在给长辈抹脸之前先要叩头。
这种习惯至今仍保留,但以演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游戏。
端午节:鄂伦春人也过端午节,每逢端午节的清晨,成群结队的鄂伦春人会到林子里采颉带着露水的艾蒿、野花、桦树枝等,或挂或放在自家的门窗上,他们认为花草上的露水可以治病、驱邪。
鄂伦春族的由来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
《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
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
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
根据2023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鄂伦春族历史上曾有“使鹿部”、“使马部”之称,与达斡尔、鄂温克族同被称作“索伦部”。
鄂伦春的称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形成的,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鄂伦春族自古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他们的先民据考证系生活于公元390年左右的大室韦人。
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
鄂伦春族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的两大山脉。
大兴安岭由东北向西南斜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小兴安岭沿黑龙江上游斜向东南,山势平缓。
绵亘千里的兴安岭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柞、杨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特产品和药材。
林中栖息着虎、熊、鹿、狍、野猪、貂、狐狸、野鸡等珍禽异兽。
河里游弋着鲑鱼、鳇鱼等鱼类。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就靠着一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