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形成性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猪技术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
1.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猪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
猪是常年发情的多胎高产动物,一年能分娩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母猪进行激素处理,可以达到两年五胎或一年三胎。
2.食性广,饲料转化效率高
3.生长期短,周转快
在肉用家畜中,猪的胚胎期和生后生长期都是最短的,见下表。
各种家畜生长期比较
畜别 胚胎期(月) 生后生长期(年) 猪 3.8 1.5~2.0 年 9.5 3~4 羊 5.0 2~3 马 11.34 4~5 驴
12.0
4.5~
5.0
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5.适应性强,分布广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
从生态学适应性看,主要表现对气候寒暑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法和方式上(自由采食和限喂,舍饲与放牧)的适应,这些是它们饲养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猪的行为特点
怎样应用猪的生物学特点提高养猪生产 1.采食行为
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
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
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2.排泄行为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
猪能保持其睡窝床干洁,能在猪栏内远离窝床的一个固定地点进行排粪尿。
3.定居漫游,群居次序明显
猪喜群居,同一小群或同窝仔猪间能和睦相处。
在猪群内,不论群体大小,按体质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就难以建立位次,相互斗架频繁,影响采食和休息。
所以饲养过程中应选择合适大小的猪群。
4.争斗行为
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头猪所占空间下降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攻击行为增加。
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猪舍面积等确定合适的饲养密度 5.性行为
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母猪的发情周期和公猪的性成熟时机采用人工授精等技术完成猪群的繁殖。
6.母性行为
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相应的,我们应在母猪分娩舍铺设垫草,保持分娩舍温度适宜。
7.活动与睡眠
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都在白昼。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不动,随日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40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
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母猪。
出生后10天左右便开始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8.探究行为
探究行为包括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
探究行为在仔猪中表现明显,仔猪出生后2min 左右即能站立,开始搜寻母猪的乳头,用鼻子拱掘是探查的主要方法。
因此,对于新出生的仔猪,我们应协助其寻找并固定哺乳乳头。
9.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恶癖就是对人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异常行为,它的产生多与动物所处环境中的有害刺激有关。
10.后效行为
猪的行为有的生来就有,如觅食、母猪哺乳和性的行为,有的则是后天发生的,如学 会识别某些事物和听从人们指挥的行为等,后天获得的行为称条件反射行为,或称后效行为。
后效行为是猪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行为。
例如:小猪在人工哺乳时,每天定时饲喂,只要按时给以笛声或铃声或饲喂用具的敲打声,训练几次,即可听从信号指挥,到指定地点吃食。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后效行为的培育。
第二章猪的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
种是养猪的基础,是养猪生产的资源,基础打不好遗患无穷。
本章介绍了六种外国瘦肉型种猪,十多个新培育的兼用型品种猪和六个有代表性的地方优良猪种,需要知道各品种种猪的特性与特点,怎样通过杂交发挥其生产潜力,为我所用,满足市场需求。
深知保种的价值,更要知道选育提高种的价值,不进则退,创造新种源开创养猪新天地。
第一节 猪的品种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世界上猪的品种有300个。
我国地方品种猪有48个,自己培育的新品种猪或品系也有40个,先后引进的外国品种猪8个。
养猪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就是猪种自身从低产到高产的变化过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多数猪为脂肪型,人们的食用油以猪油为主。
战后猪从脂肪型逐步过渡到
脂肉兼用或肉脂兼用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猪油被植物油所替代,猪的品种类型又向肉用型(瘦肉型)发展。
在猪的品种类型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要求生产出更好的动物性蛋白质食品,从经济效益上要求猪的品种要生得多、活得多、生长快、节省饲料。
因此,为了肉猪产品能占据市场和获得最好经济效益多采用大白猪、长白猪为母系,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为父系进行三元或四元双杂交生产优质瘦肉型猪。
第二节 我国猪品种资源 我国的猪品种资源
1.生产瘦猪肉的品种:现在主要有六种: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皮特兰猪、多品种杂优猪。
2.我国地方良种猪
(1) 民猪原产于东北地区。
(2) 太湖猪产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区。
(3) 金华猪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和金华3个县。
(4) 内江猪主要产于四川省内江县和内江市。
(5) 两广小花猪原产于陆川、玉林、合浦、高州、化州、关川、郁南等地,是由陆川猪、福州猪、公馆猪和两广小耳花猪归并,1982年起统称两广小花猪。
(6)中国小型猪小型猪为我国的宝贵品种资源。
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产于贵州与广西交界处的香猪;产于西藏自治区的藏猪;产于海南省的五指山猪(老鼠猪);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版纳微型猪。
3.我国新培育的品种猪
(1)瘦肉型品种(系)有:三江白猪、广西白猪、湖北白猪、湘白系猪、山西瘦肉型SD-I 系、浙江中白猪、新疆黑猪、沂蒙黑猪新品系,辽宁黑猪瘦肉系、松辽黑猪和苏太猪。
(2)肉脂兼用型品种(系)有:北京黑猪、新金猪、皖北猪、乌北哈达猪、定县猪新品系、汉沽黑猪、甘肃白猪、上海白猪、芦白猪、甘肃黑猪、内蒙白猪新品系、汉中白猪、昌潍白猪I 系、北京花猪I 系、伊犁白猪、宁夏黑猪。
(3)脂肉兼用型品种(系)有:吉林花猪、沈农花猪、温州白猪、哈白猪、内蒙黑猪品种群、新淮猪、福州黑猪、新疆白猪。
(4)脂肪型品种(系)有:赣州白猪。
第三节 猪的经济杂交
一、猪的经济杂交及方式
1.经济杂交是指采用遗传上有差异的不同品种或培育的不同专门化品系互相之间进行杂交,使之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猪,大都有较高的生产效益。
2.杂交能产生杂种优势,主要是由于在杂交时可诱导有关位点的遗传基因相互重组,使显性基因的优良性状突出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使不同位点的基因产生互作效应。
3.经济杂交的方式
(3)两猪种或三个猪种轮回杂交方式
所谓轮回杂交,就是在二元或三元杂交中,所生产杂种猪群,不全都投入商品猪
生产,而是从中再选出一部分杂种母猪,再用原亲本猪轮流作为父本,继续与杂一代母猪群进行杂交,而且这种轮回杂交的方式一直延续下去,因此,这种轮回杂交又称为连续性杂交方式。
这种杂交方式存在较多缺点,即各代轮回杂交所产的杂种猪群,不论是在生产性能上或体型外貌上,都发生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且轮回的代数越多,杂种猪的杂种优势就越下降。
这种杂交方式最大的缺点是:必须经常保持3—4个母本猪种和3—4个父本猪种,这要加上杂交生产的成本,在我国采用这种杂交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故不能盲目采用。
二、猪种的繁育体系
在猪种繁育体系中,主要包括育种场系统、繁殖场系统、猪的经济杂交生产场系统和商品猪生产场系统。
1.育种场的主要功能是:(1)纯种(系)选育提高、培育新品系。
(2)为繁殖场提供优良纯种公、母猪。
(3)为商品场提供优良的终端公猪。
(4)向人工授精站提供优良的种公猪。
2. 繁育场的主要功能是:(1)将育种场所提供的纯种(系)猪进行扩大繁殖,增加良种母畜猪数量;(2)进行品种(系)间杂交,生产杂优肉猪。
3.商品场的主要功能是:(1)组织肉猪的生产。
(2)保证猪群健康。
(3)实现猪群生产性能。
第四节我国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猪种遗传资源保存主要有三种方法:活体原位保存、配子或胚胎的超低温保存和DNA保存。
第三章猪的营养与饲料
猪的生存与生产离不开饲料营养物质的供给,养猪者知道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75-80%,只有满足猪的需要才能产生好的养猪效益。
饲料工业作为我国的一大产业,饲料原料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饲养的效果,因此应时刻监测,决不能失策。
第三章猪的营养与饲料
第一节营养物质与猪的营养
一、水与猪的营养:水是猪体组织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约占其体重的2/3。
猪从幼龄到成年,体内水分含量的变化为体重的80%到50%。
二、蛋白质与猪的营养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氨基酸按性质可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3大类。
按其对猪营养的重要性而言,通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与限制性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指那些多数在猪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猪体正常代谢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那些在猪体内可以合成或需要量较少,不由饲料提供也能保证猪体正常代谢需要的氨基酸。
在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通常在植物性饲料的蛋白质中含量较少,不能满足猪体的需要。
当缺少它们任何一种时,就会严重地制约其他氨基酸的利用(氨基酸木桶原理),所以在营养上把这3种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影响饲料蛋白质利用的因素:
(1)猪的种类:瘦肉型猪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高于地方猪种。
(2)猪的年龄:幼年猪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蛋白质代谢强度大,体内积累较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下降,蛋白质代谢相对减弱。
(3)日粮中蛋白质的数量:蛋白质供给量的多少不仅影响生产力的发挥,同时也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
一般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较低时,其利用率较高,但此时生产性能降低。
所以提高利用率的同时必须考虑生产力的发挥和猪的健康。
(4)日粮蛋白质的质量:氨基酸数量多、配比恰当时,利用率就高。
(5)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各供能物质之间应达到平衡。
(6)饲料的加工调制:对豆科子实应加热处理,而对动物性饲料一般不进行加热处理。
三、碳水化合物与猪的营养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作用
碳水化合物在猪营养上是一组物质的总称,它包括无氮浸出物与粗纤维2大类。
无氮浸出物的营养作用有:(1)形成猪体内组织器官不可缺少的成分。
例如五碳糖是细胞核酸的组成成分;许多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与脂肪结合成糖脂;低级羧酸与氨基化合物形成氨基酸。
(2)能量的主要来源。
无氮浸出物在猪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在细胞内进行生物氧化而放出能量,以此来满足维持猪的体温及各器官正常活动时的能量需要。
(3)转化为体脂储存在体内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供作能量尚有多余时,可被机体转化为体脂沉积于体内。
肉猪适当沉积体脂可改善肉的品质,哺乳母猪可以用来形成乳脂。
粗纤维的营养作用是可以促进动物肠道内消化活动。
四、脂肪与猪的营养
脂肪的营养作用:(1)体组织组成成分:脂肪是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
(2)脂肪是猪重要的能源物质:猪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约30%是由脂肪氧化产生。
脂肪所含的能量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25倍。
(3)脂肪提供必需脂肪酸:对幼猪来说,为了生长发育,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其机体不能合成的3种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和花生油酸(二十碳四烯酸)。
(4)脂肪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溶剂)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必须溶解于脂肪中,并依靠脂肪运送到体内各部位。
(5)脂肪是猪体制造维生素和激素的原料:类脂物质中的固醇类可转化为维生素D、肾上腺素、性激素和胆汁酸盐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固醇化合物。
五、矿物质与猪的营养
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通常将在猪体内含量占体重的0.01%以上的矿物质元素称为常量元素,主要有钙(Ca)、磷(P)、钾(K)、钠(Na)、氯(C1)、镁(Mg)、硫(S);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主要有铁(Fe)、铜(Cu)、钴(Co)、碘(1)、锌(Zn)、锰(Mn)、钼(Mo)、硒(Se)、氟(F)。
几种重要的矿物质元素:(1)日粮中的钙和磷,不仅两者数量要足够,而且两者数量之比要求有一定的范围,一般为(1~2):1。
对于猪来说,由于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磷不能被利用,因此应特别注意有效磷的含量。
一般来说: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X30%(动物性饲料中的磷计算在无机磷内);(2)硒在机体内的作用与维生素E相似,能防止细胞膜被过氧化物损害。
缺硒时,仔猪常发生白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力衰弱、心律不齐、精神不振、被毛粗乱。
六、维生素与猪的营养
维生素是一类维持猪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1.维生素的来源猪体内的维生素来自2个方面。
一是外源,即来自猪体外,由饲料中摄取的。
二是内源,即由猪体内合成的。
内源维生素又可分为2种,一种为消化道微生物合成,大肠与盲肠中的微生物能合成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另一种为猪本身器官合成,如肾上腺、肠及肝脏可以合成维生素C。
猪体内的维生素D,一部分是由饲料摄人,另一部分由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3。
2.维生素的分类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2大类。
(1)脂溶性维生素这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能溶解于脂肪。
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储存量的多少,受日粮供给情况影响,故可不必每日从日粮中供给。
(2)水溶性维生素这类维生素可溶解于水,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B族维生素包括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泛酸(维生素B3)、吡哆醇(维生素B6)、烟酸(尼克酸)、叶酸、生物素(维生素H)、胆碱和维生素B12。
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A不同,它们不能储存于体内,必须经常供给才行。
第二节饲料种类与饲料营养特性
饲料种类
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主要应用能量饲料、蛋白质饲科、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添加剂等5类饲料。
1.能量饲料
能量饲料是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同时粗蛋白质含量低于20%的谷实类、糠麸类、草子树实类、淀粉质的块根块茎瓜果类及其他类饲料。
谷实类饲料、淀粉质的块根块茎瓜果类饲料、糠麸及糟渣等加工副产品饲料为主要能量饲料。
2.蛋白质饲料
蛋白质饲料是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低于18%,同时粗蛋白质含量为20%以上的豆类、油饼类、动物性饲料及其他类的饲料。
常用的蛋白质饲料主要包括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微生物饲料、非蛋白质含氮饲料等。
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棉籽饼粕中含有棉籽毒素—棉酚,能引起猪积累的慢性中毒;花生饼储存过久极易感染黄曲霉菌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因此应新鲜时利用。
微生物饲料及其营养特点:
微生物饲料主要指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经培养生长繁殖,然后将其菌体用做猪的饲料。
其主要有酵母、非病原的细菌以及某些真菌。
微生物饲料是利用农产品加工废料培养的,如酿酒工业的废液、造纸工业的纸浆废液、木材加工的木屑等。
微生物饲料的营养特点为:①粗蛋白质含量很高,40%~50%,主要为菌体蛋白。
其蛋白质品质介于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之间。
日粮中补加这类饲料后可改善其粗蛋白质的全价性。
②含B族维生素丰富。
1kg啤酒酵母含有维生素B1 92mg,维生素B2 35 mg,尼克酸447mg,维生素B120.007mg。
3.矿物质饲料
矿物质饲料包括人工合成的和天然单一的矿物质饲料,多种混合的矿物质饲料,以及配合有载体吸附剂的微量、常量元素的饲料。
常用的矿物质饲料包括:食盐、含钙的矿物质饲料、含钙和磷的矿物质饲料、含磷的矿物质饲料和微量元素添加剂。
第三节饲料的初步加工与调制
一、饲料的初步加工与调制
猪饲料加工调制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微生物的方法。
物理方法有切短与打浆、粉碎与压扁、制粒、膨化、蒸煮与焙炒。
微生物调制法是利用饲料本身的细菌进行发酵,即自然发酵。
二、日粮配合及配合中应遵循的原则
日粮配合就是拟订饲料配方的过程。
制订理想的日粮配方,是实现科学饲养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①拟订饲料配方的依据,要选择适当的饲养标准、饲料营养价值表及价格适宜的各种原料。
②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包括本场库存饲料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核算,经济上必须有效益。
③必须考虑猪的品种特点、生理状态、生产性能及季节等条件。
④必须注意日粮的适口性。
如果适口性差,猪不愿采食,则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⑤配合日粮必须考虑猪的采食量与饲料体积的关系,从而确定各种饲料在日粮中所占的比例。
日粮体积过大,超过胃的容积,不能完全吃尽,则营养需要不能满足;日粮体积过小,不能满足猪的采食量,则缺乏饱感。
⑥饲料力求多样化。
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是不同的,有意识地将它们配合在一起,可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提高饲料利用率。
⑦矿物质、维生素对瘦肉型猪特别重要,必须满足其数量要求,而且还要有合适的比例。
三、日粮配合的方法
制订日粮配方的方法很多,一般只需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即可,如试差法、对角线法、代数法。
若要制订最低成本的日粮配方,多采用线性规划法。
四、配合饲料的优点
①节省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配合饲料是根据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特性、价格,结合饲喂时的实际情况,对饲料进行科学配合而成的。
由于应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在营养上发挥了互补作用,使饲料的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达到节省饲料的目的。
②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
在养猪生产上,日粮中蛋白质数量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另外又有许多富含蛋白质的工业副产品未能充分利用。
建立配合饲料工厂,则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解决某些营养物质的来源问题。
③充分利用饲料添加剂,提高生产水平。
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入各种添加剂——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抗生素、驱虫剂、抗氧化剂——可以促进猪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或预防疾病。
④节省饲养场的设备和人力,因为配合饲料可以直接利用。
第四章猪的环境与猪场建设
猪的环境与猪场建设是养好猪的保证条件之一。
本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环境与养猪生产的关系,了解掌握应激、温度、湿度、气流、热辐射、光照、噪声、空气中有害气体及尘埃微生物对猪生产的影响;二是猪场场址选择以及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养猪生产的关系
一、温度对猪的影响
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示意图:
一般地,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强,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可利用自身的体温调节机能维持正常的体温。
但对环境温度的变化但并不是无限的。
与所有的恒温动物一样,家畜在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机体可不必利用本身的调节机能,或只通过少量的散热调节就能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基本平衡,代谢率保持在最低水平。
通常,把这一适宜的温度范围称为等热区(B—B’区域)。
其中,等热区某一温度区域,机体无须通过任何体温调节方式,即可达到产热和散热相等,此时,家畜既不感到冷,又不感到热,感觉最为舒适,故把这一区域称为舒适区。
从畜牧生产本身来说,环境温度在等热区范围内,饲养家畜最为适宜,效益也最高。
通常,将等热区的下限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等热区的上限温度为上限临界温度,为有别于下限的临界温度,常称其为过高温度。
环境温度下降低于“临界温度”后,机体则必须通过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
如果环境温度继续下降,至机体无法借物理性调节和化学性调节维持正常体温时的环境温度,称为冷极限温度(C点)。
低于这一温度后,机体的体温开始下降,代谢率亦随之降低,直至冻死。
当环境温度稍高于过高温度时,机体则通过减少采食、拒食或减少活动等以降低代谢产热。
如果环境温度继续升高,物理调节已不能维持体温恒定时,体内便开始蓄热而引起体温上升,此时的环境温度称为热极限温度(C’点)。
若环境温度还进一步升高,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随着体温的迅速上升,体内代谢产热量急速增加,机体终因蓄热过度、体温过高而导致死亡。
环境温度在等热区范围内时,猪体的生产性能最高。
二、湿度对猪的影响
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通常用绝对湿度、饱和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表示。
空气中水汽的实际含量用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水汽的克数表示,叫做绝对湿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空气中可容纳水汽的最大值叫做最大湿度,这时空气中含水汽已达饱和,因此又叫“饱和湿度”。
相对湿度是指湿度占同温度下饱和湿度的百分比。
当空气水汽含量和气压一定时,使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
湿度对猪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的体热调节来影响猪的生产力和健康,它是与温度、气流、辐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
在适宜温度下,湿度对猪的生产力和健康影响不大。
猪生产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为:
类别适宜温度(℃) 适宜湿度(%)
种公猪13~19 60~80
空怀及妊娠前期母猪13~19 60~80
妊娠后期母猪16~20 60~70
哺乳母猪18~22 60~70
哺乳仔猪30~32 60~70
培育仔猪18~22 60~70
育成猪15~18 60~80
育肥猪12~18 60~80
三、气流对猪的影响
空气分子的运动称为气流。
水平运动的气流称为风。
气流也是与其他热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猪的体热调节,进而影响其生产力和健康。
在气温低于皮温的情况下,气流可促进对流散热;在其他任何温度下,气流均可促进蒸发散热,因此,低温时气流对体热调节不利,而高温时气流有利于体热平衡,但在气温高于皮温(特别是相对湿度较大时)的情况下,高风速对机体有不利的趋势。
自然情况下,舍内空气流动的动力有2种。
一是风压,即猪舍迎风面气压大于大气压,背风面气压小于大气压,舍外的风由迎风面门窗或孔洞流入,从背风面门窗或孔洞流出;二是热压,即猪舍内温度一般高于舍外,进入舍内的空气受热向上运动,使上部气压大于大气压,下部则小于大气压,舍内空气从门窗或孔洞上部流出,舍外空气由门窗或孔洞下部流入。
四、热辐射对猪的影响
热辐射主要是太阳热辐射,以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表示,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光线按其波长不同分为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红外线和可见光的长波部分,对猪机体的热调节机能有影响,在高温情况下会加剧热应激,在低温情况下则减缓冷应激。
五、光照对猪的影响
猪舍的光照因光源不同可分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
采光系数指猪舍自然光照一般以猪舍可以透光的总面积为1与舍内地面面积之比来表示。
六、噪声对猪的影响
噪声是指能引起不愉快和不安感觉或引起有害作用的声音。
噪声的强弱一般以声压级来表示,单位为分贝(dB)。
猪舍的噪声不应超过75dB。
七、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尘埃及微生物对猪的影响
猪舍中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是氨气(NH3)、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等。
八、饲养密度和猪群大小
由于饲养密度过
第二节猪场建设
如何选好养猪场场址
(1)面积:依据猪场生产的任务、性质、规模和场地的总体情况而定。
生产区面积一般可按每头繁殖母猪50~<>60 m2或每头上市商品猪3~4m2计划。
(2)地形地势:地形整齐开阔,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或有缓坡,背风向阳。
(3)水源水质: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
(4)土壤:应尽量避免在旧猪场场址或其他畜牧场场地上重建或改建。
(5)社会条件:交通方便,以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止污染周围环境。
猪场应处在居民点的下风向和地势较低处,与其他畜牧场间距离,一般牧场间应不少于150~300m,大型畜牧场间应不少于1000~1500m。
第五章现代养猪生产工艺技术
随着养猪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养猪生产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养猪逐步向现代养猪转变。
提出了三段式养猪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也是防御猪疫病流行的安全生产方式。
提高种猪的繁殖力、哺乳仔猪培育,多育、多生、快长为肉猪生产提供优质种苗。
现代化养猪,它要求按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来生产肉猪,实行流水式生产工艺。
第一节现代养猪生产工艺流程
现代养猪的生产工艺流程
现代化养猪普遍采用的是分阶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的连续流水式生产工艺。
所谓全进—全出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同一生长发育或繁殖阶段的工艺猪群,全部从一种
猪舍转至另一种猪舍。
流水式生产线是从猪的配种、妊娠、保育、生长肥育以至销售形成一条龙的流水作业,各阶段都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
目前这种饲养工艺大体有以下几种:
1.四阶段饲养三次转群工艺流程:四段饲养工艺是将种猪分成空怀和妊娠阶段,商品猪分成断奶仔猪阶段和生长肥育阶段。
分别置于空怀妊娠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产房)、断奶仔猪培育舍和肥育猪舍内分区饲养。
(1)母猪空怀和妊娠阶段这一阶段有空怀妊娠母猪分栏小群饲养的,每栏4~6头,也有空怀母猪单栏限位饲养,而妊娠母猪分栏小群饲养或空怀母猪分栏小群饲养,而妊娠母猪单栏限位饲养。
这样配准的母猪在空怀待配区饲养5周,在妊娠母猪饲养区内饲养11.5周,然后转入下阶段饲养。
(2)母猪分娩哺乳阶段同一周配种的母猪按预产期提前1周同批进入分娩母猪舍的分娩栏内,在此完成分娩产仔和哺乳。
哺乳期为4~5周,母猪在这一阶段共饲养5~6周,断奶后,母猪回到空怀妊娠母猪舍参加下一繁殖周期发情配种。
断奶仔猪则转入断奶仔猪培育舍饲养。
(3)断奶仔猪培育阶段仔猪断奶后,同批转入断奶仔猪培育舍,在高床保育栏网上原窝或2窝仔猪小群饲养。
在此饲养5周,体重达到20kg以上,再同批转入生长肥育猪舍肥育。
(4)生长肥育阶段从保育舍转入到生长肥育舍的小猪,按肥育猪饲养要求,饲养15~16周,体重达90~110kg时同批出售上市。
四阶段饲养的优点是:①猪群转群的次数相对少,减轻了转群的工作负担和猪只周转所造成的应激反应。
②工艺简单便于操作和控制。
③待配母猪、妊娠母猪和后备公猪在同一猪舍内分区饲养,减少了猪舍种类和猪舍维修。
④母猪产仔哺乳舍与仔猪培育舍相毗邻,便于调群和保暖设备统一安装.
2.五阶段饲养四次转群工艺流程:把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编为一群,分娩哺乳母猪和仔猪为一群,仔猪断奶后进保育舍为一群,仔猪培育后转入育成舍为一群,最后为肥育群。
五个阶段的猪群分别饲养在空怀妊娠母猪舍,分娩哺乳舍、仔猪保育舍、生长猪舍和肥育舍。
五阶饲养和四阶段饲养的不同之处,就是把商品猪再分为育成和肥育两个阶段。
五阶段饲养可以保证猪只从断奶到上市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饲养营养,环境管理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提高养猪效率。
但与四阶段饲养相比,增加了一次转群的负担和猪只应激的机会。
第二节提高种猪繁殖力与饲养管理技术
一、提高猪繁殖效率的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充分利用繁殖高峰期
青年公母猪从达到性成熟开始到年老性衰竭为止的阶段称为繁殖寿命,其中繁殖效率最高的阶段称为最佳繁殖阶段。
青年公母猪参加繁殖后其成绩不断提高,2.0~
3.5岁,即3~6胎,是繁殖效率最高的阶段,以后逐渐下降。
①提高种猪的使用年限
现代化养猪生产实行全年均衡产仔,种猪的利用强度较高,稍有不当就会缩短种猪的利用年限。
②提高母猪的使用年限
提高母猪的使用年限,可减少后备猪的培育费用,可增加年产仔猪头数和断奶仔猪头数,从而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母猪的使用年限最好在3年以上,即母猪每年淘汰率不超过30%为好。
③淘汰老弱病猪
青壮年种猪的优点是:公猪性欲高,性反射快,精液品质好,受胎率高,身体灵活,四肢健壮;母猪发情征状明显,受胎率高,产活仔猪头数多,且仔猪健壮,生命力强,长得快;母猪连产性高,哺育能力强等。
种猪的使用年限并不是越高越好。
2. 提高母猪年产仔胎数
母猪的繁殖周期包括空怀期、妊娠期和哺乳期3个阶段。
母猪的妊娠期平均是114d。
通过采用良好的饲养管理,空怀母猪多头群养和每天用成年种公猪试情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其发情配种以提高母猪年产仔胎数。
其中促进空怀母猪发情排卵的措施常用的有:①公猪诱导法②合群换圈③按摩乳房④加强运动⑤并窝⑥利用激素催情。
3. 增加母猪每胎的产仔头数
通过科学化的饲养管理,促进母猪发情排卵,做到适时配种,增加配种次数(2或3次),并且养好妊娠母猪防止胚胎死亡,从而达到多产仔猪的目的。
二、母猪的发情周期
从上一次发情开始至下一次发情开始叫做一个发情周期。
猪的发情周期为18~23d,平均21d。
在一个发情周期内,根据母猪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和发情表现分为4个阶段,即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休情期。
三、促进空怀母猪发情排卵的措施
促进空怀母猪发情排卵的根本措施是加强母猪哺乳期和空怀期的饲养管理,使其有适度的膘情和强健的体质。
但在养猪生产中,常有少数母猪不能在仔猪断奶后7~10d发情,延长空怀期,可采取人工催情。
1. 公猪诱导法经常用试情公猪追爬不发情的空怀母猪,通过哄爬的接触和公猪分泌的外激素气味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引起脑下垂体分泌促卵泡素(FSH),促进母猪发情排卵。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效果明显。
另一种方法是定时播放公猪求偶声录音磁带。
利用这种生物模拟的作用效果也很好。
2.合群换圈将不发情的母猪合并到有发情母猪的栏圈内饲养,或者是调换新的栏圈内,通过发情母猪的爬跨和外激素的刺激、环境的改变、同圈猪的变化等,可促进母猪发情排卵。
3.按摩乳房按摩乳房可促进母猪发情排卵。
按摩分表层按摩和深层按摩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