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级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内部控制本质是监督 。 杨雄胜( 2 0 1 1 ) 提出内部控制是个人 、 组织 、 社会各层面运用识别 、 评估 、 计量等方法正确防
范并遏制“ 非我与损我” , 主动保护并促进“ 自我与益我” 的系统化制度。 林钟高等( 2 0 1 1 ) 认为 内部控制治理的本质是信任 , 根本 目标是借
度要素仍不完善 , 企业 自身的股权结构是企业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要考虑 的因素。 李颖琦等( 2 0 1 2 ) 通过案例分析 , 研究股权
结构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 『 生的影响 , 发现引入非国有股权建立股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 。 总体上 , 中央 政府控制 、 良好的政府环境 、 股权制衡均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 但在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有效f 生 影响的研究方面 , 未来还需要进行 作者简介 : 宋晓华( 1 9 7 1 一 ) , 女, 黑龙江五常人 ,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祁 晨( 1 9 9 0 一 ) , 女, 北京市人 , 华北 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
评 估 与 注册 会计 师审核 的 监督 和检 查 。
(三 ) 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以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 :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审计 。 ( 1 )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 为了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运行质量 , 了解和分析企业 内部控制 中存在的问题 , 并 针对问题采取切实有效 的措
控 制研 究, 分为基本理论研 究、 控制效率研究 、 评价研究 以及与相关学科 融合研 究四类 ,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
结现有研究成果, 试图达到对 内部控制研究的综合认识 , 并为今后研究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研 究综述
一
、
引言
由于金融危机 的爆发, 人们逐步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 我国也相继 出台了关于 内部控制 的法律法规 , 2 0 0 8 年财政部 、 证监
成果 , 试图达到对我 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的综合认识 , 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
二、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一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 究 现有文献对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内部控制 的本质 和要素两方面。 ( 1 )内部控制本
质。 C O S O 发布的《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是这样定义内部控制的: 内部控制是 由董事会 、 管理层和员工共 同设计并实施的, 旨在为财务报告 的可靠性 , 经营效率与效果 , 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 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前期 主要针对内部控制概念展开 。 早期 的代表 『 生 研究文献 , 阎达五等( 2 0 0 1 ) 的《 内部控制框架构架》 , 指出内部控制发展以确保会计信 息的真实性和企业资产的安全 『 生为主线 , 内 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 近年 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的范 围更加广阔 , 不仅仅局限于资产安全和会计控制。 张宜霞( 2 0 0 7 ) 重新界定企业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组合的不完备 , 实现企业 内部的均衡和有效运作 , 并形成包含企业治理 、 管理 、 作业控制三个层次 的内 部控制概念体系。 谢志华( 2 o o 9 ) 指出企业组织关系决定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及结构 , 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 的内部控制本质是制衡 , 以
题, 这一概念更接近C O S O 的内部控制概念 , 在揭示内部控制本质屙 陛方面 比之前更准确, 更能满足人们统一对 内部控制认识进而深化理 论研究的需要。 ( 2 ) 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是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 , 也是进行后续一系列研究 的基础和前提。 内部控制要素 的研究 经历 了包含控制环境 、 会计系统 和控制程序的三要素时期 , 到包含控制环境 、 风险评估 、 控制活动 、 信息与沟通 、 监督 的五要素时期 , 再到 包含 内部环境 、 目 标制定 、 事项识别 、 风险评估 、 风 险反应 、 控制活动 、 信息和沟通 、 监控的八要素时期的演变 。 金或防等( 2 o o 5 ) 通过借鉴 C O S O 报告内控八要素的内容,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 初步尝试借鉴 国际方法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 近年来 , 王竹泉 、 隋敏 ( 2 0 1 0 ) 将现有的内部控制要素合并统称为控制结构 , 并将企业文化提升到与之相并列 的地位, 提出内部控制包含两个两个要素 , 即内控 结构和企业文化 。 随着研究的深入, 虽然在内部控制要素的内容和划分上取得了 日 益科学和丰富的成果 , 但整体来说 , 学术界对 内部控制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控制成效的集合 , 其认定标准为价值创造 , 并设计 了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 对内部控制评 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总体
祖丕娥( 1 9 8 5 一 ) , 女, 山东临沂人 , 华北 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
宋晓华 祁 展 祖丕娥 :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大样本以及分行业 的实证研究。 ( 2 )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 内部控制 的 目标之一 , 由此内部控制与会 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成为我国学者的研究热点 。 张龙平等( 2 0 1 0 ) 通过实证分析沪市A 股公司2 0 0 6 ~ 2 0 0 8 年内部控制鉴证的经验证据 , 探讨 内部控制鉴证是否有效地提高了会计盈余质量 , 董望( 2 o l 1 ) 以2 0 0 9 年 中国A P f , t . J 2 市公司为样本 , 从财务信息内部 “ 生产” 和投资者反应两 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红星等( 2 0 1 1 ) 以2 0 0 9 年度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审计署 、 银监会 、 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出台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并于2 0 1 0 年出台了《 企业 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 标志着适应我国
企业实际 情况 、 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 学术界 围绕 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 涌 现出大量的研究文献。 本文从多个角度考察 内部控制 , 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效率 、 评价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 总结现有的研究
财企 通孔 ・ 综合 2 0 1 4 年第 4期( 下)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宋 晓华 祁 晨 祖 丕娥
1 0 2 2 0 6 ) (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摘要 : 随着各 国 内部控制 相关法律 法规 的 出台, 围绕 内部控制的研 究 日渐广泛 而深入 。 本文将我 国内部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基本框架 。 此外 , 还有一些 文献对内部控制效率评价进行 了研究 。 林钟高等( 2 0 1 1 ) 提出内部控制治理效 率最大化的核 心是控制权配置效率最大化 , 其基本的衡量标准是治理收益与成本对 比。 李连华等( 2 0 1 2 ) 提出内部控制效率是内部控制在设计 和执行
要素的认识还存在差异 , 主要体现在人文因素 、 目标设定要素 、 控制活动三个方面。 ( 二 ) 内部控制效率研 究 以往关于内部控制效率的考察主要集 中在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 以及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
息质量关系方面。 ( 1 )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 影 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 近些年来我 国的文献主要从产权性质 、 制 度环境 、 股权制衡等方 面进行 了研究 。 刘启亮等( 2 0 1 2 ) 采用多元线性 回归的方法 , 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 , 发现中央政府 比地方政府控 制的公司内控质量好 ; 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对非政府和地方政府控制公司的内控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 。 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等正式 制
施, 提高公 司运营质量和经营业绩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 就需要建立起企业 内部控制评价 系统 。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框架 , 我 国学者提出
了多种思路和方法 ,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骆 良彬等( 2 o o 8 ) 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实现了对公 司内部控制质
量评价从定性 到定量的转变 。 王海林( 2 0 0 9 ) 建立了I c —c MM模型用来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 。 池 国华( 2 0 1 0 ) 构建了满足我 国企业管理 层需要 的由评价主体 、 评价客体 、 评价 目标 、 评价指标 、 评价标准 、 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 , 为 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内部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 张先治等( 2 0 1 1 )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 了科学的评 价模型 , 创新 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中国上市公 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 2 0 1 1 ) 设计 了由五大 目标指数形成的定量化 的内部控制
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此外, 王军只( 2 0 0 9 ) 、 陈丽蓉 ( 2 0 1 0 ) 、 吴益兵( 2 0 1 2 ) 等学者都对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 这 些文章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 , 能够有效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 而张 国清( 2 0 0 8 )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 与盈余质量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关 系。 王奇杰( 2 0 1 1 ) 以2 0 0 7 年至2 0 0 9 年江苏省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 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证程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 J 生, 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证程度与盈余管理 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 系 、 综上研 究, 我们可 以得 出, 我 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 但 内部控制的作用 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 这是 由 于公司的治理情况等特点会影响其 内部控制的实施结果 , 因此 , 应当建立一套完整 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 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自我
助于信任实现内部控制治理效率最大化。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 ( 2 0 1 1 ) 认为解决组织各岗位尽责问题是内部控制
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屙眭。 上述各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有不同的定义 , 但各种定义基本上都统一 于内部控制是使企业运作达到均衡 、
有效 以达到组织的 目标的过程这一观点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提出的内部控制本 质即解决组织各 岗位尽责问
基本指数和内部控制修正指数。 杨 ̄( 2 0 1 1 ) 通过构建基于P D C A 循环 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 确立 了综 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的研究
方法和基本模型 , 为 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 的综合评价提供 了一种新 的可行方法 。 企业进行 内部控制评价 , 必然会 产生 成本 。 吴秋 生等 ( 2 0 1 1 ) 提出将财务报表审计 目的、 完善 目的、 披露 目的和内部控制审计 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整合以节约成本 , 通过主体内和主体问 这两个层次的整合更好的服务于评价标准 、 实现评价 目标 , 进而达到提升内部控制及其评价质量 的目的。 评价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的关键 在于判定 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 、 缺陷的类型及采取 的措施 。 关于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研究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杨有红等( 2 0 1 1 ) 指 出, 认定内部控制缺陷, 把握实质 、 厘清缺陷和局限性是基础 。 缺陷认定是一个过程 , 必须解决缺陷的识别 、 严重程度评估 、 认定权限划分 、 应对措施制定 、 对外披露五个环节的问题。 王慧芳( 2 0 1 2 ) 从制度 、 理论及操作三个层 面解析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 , 提 出破解思路 , 构建
范并遏制“ 非我与损我” , 主动保护并促进“ 自我与益我” 的系统化制度。 林钟高等( 2 0 1 1 ) 认为 内部控制治理的本质是信任 , 根本 目标是借
度要素仍不完善 , 企业 自身的股权结构是企业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要考虑 的因素。 李颖琦等( 2 0 1 2 ) 通过案例分析 , 研究股权
结构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 『 生的影响 , 发现引入非国有股权建立股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 。 总体上 , 中央 政府控制 、 良好的政府环境 、 股权制衡均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 但在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有效f 生 影响的研究方面 , 未来还需要进行 作者简介 : 宋晓华( 1 9 7 1 一 ) , 女, 黑龙江五常人 ,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祁 晨( 1 9 9 0 一 ) , 女, 北京市人 , 华北 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
评 估 与 注册 会计 师审核 的 监督 和检 查 。
(三 ) 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以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 :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审计 。 ( 1 )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 为了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运行质量 , 了解和分析企业 内部控制 中存在的问题 , 并 针对问题采取切实有效 的措
控 制研 究, 分为基本理论研 究、 控制效率研究 、 评价研究 以及与相关学科 融合研 究四类 ,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
结现有研究成果, 试图达到对 内部控制研究的综合认识 , 并为今后研究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研 究综述
一
、
引言
由于金融危机 的爆发, 人们逐步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 我国也相继 出台了关于 内部控制 的法律法规 , 2 0 0 8 年财政部 、 证监
成果 , 试图达到对我 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的综合认识 , 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
二、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一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 究 现有文献对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内部控制 的本质 和要素两方面。 ( 1 )内部控制本
质。 C O S O 发布的《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是这样定义内部控制的: 内部控制是 由董事会 、 管理层和员工共 同设计并实施的, 旨在为财务报告 的可靠性 , 经营效率与效果 , 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 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前期 主要针对内部控制概念展开 。 早期 的代表 『 生 研究文献 , 阎达五等( 2 0 0 1 ) 的《 内部控制框架构架》 , 指出内部控制发展以确保会计信 息的真实性和企业资产的安全 『 生为主线 , 内 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 近年 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的范 围更加广阔 , 不仅仅局限于资产安全和会计控制。 张宜霞( 2 0 0 7 ) 重新界定企业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组合的不完备 , 实现企业 内部的均衡和有效运作 , 并形成包含企业治理 、 管理 、 作业控制三个层次 的内 部控制概念体系。 谢志华( 2 o o 9 ) 指出企业组织关系决定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及结构 , 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 的内部控制本质是制衡 , 以
题, 这一概念更接近C O S O 的内部控制概念 , 在揭示内部控制本质屙 陛方面 比之前更准确, 更能满足人们统一对 内部控制认识进而深化理 论研究的需要。 ( 2 ) 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是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 , 也是进行后续一系列研究 的基础和前提。 内部控制要素 的研究 经历 了包含控制环境 、 会计系统 和控制程序的三要素时期 , 到包含控制环境 、 风险评估 、 控制活动 、 信息与沟通 、 监督 的五要素时期 , 再到 包含 内部环境 、 目 标制定 、 事项识别 、 风险评估 、 风 险反应 、 控制活动 、 信息和沟通 、 监控的八要素时期的演变 。 金或防等( 2 o o 5 ) 通过借鉴 C O S O 报告内控八要素的内容,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 初步尝试借鉴 国际方法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 近年来 , 王竹泉 、 隋敏 ( 2 0 1 0 ) 将现有的内部控制要素合并统称为控制结构 , 并将企业文化提升到与之相并列 的地位, 提出内部控制包含两个两个要素 , 即内控 结构和企业文化 。 随着研究的深入, 虽然在内部控制要素的内容和划分上取得了 日 益科学和丰富的成果 , 但整体来说 , 学术界对 内部控制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控制成效的集合 , 其认定标准为价值创造 , 并设计 了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 对内部控制评 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总体
祖丕娥( 1 9 8 5 一 ) , 女, 山东临沂人 , 华北 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
宋晓华 祁 展 祖丕娥 :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大样本以及分行业 的实证研究。 ( 2 )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 内部控制 的 目标之一 , 由此内部控制与会 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成为我国学者的研究热点 。 张龙平等( 2 0 1 0 ) 通过实证分析沪市A 股公司2 0 0 6 ~ 2 0 0 8 年内部控制鉴证的经验证据 , 探讨 内部控制鉴证是否有效地提高了会计盈余质量 , 董望( 2 o l 1 ) 以2 0 0 9 年 中国A P f , t . J 2 市公司为样本 , 从财务信息内部 “ 生产” 和投资者反应两 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红星等( 2 0 1 1 ) 以2 0 0 9 年度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审计署 、 银监会 、 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出台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并于2 0 1 0 年出台了《 企业 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 标志着适应我国
企业实际 情况 、 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 学术界 围绕 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 涌 现出大量的研究文献。 本文从多个角度考察 内部控制 , 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效率 、 评价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 总结现有的研究
财企 通孔 ・ 综合 2 0 1 4 年第 4期( 下)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宋 晓华 祁 晨 祖 丕娥
1 0 2 2 0 6 ) (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摘要 : 随着各 国 内部控制 相关法律 法规 的 出台, 围绕 内部控制的研 究 日渐广泛 而深入 。 本文将我 国内部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基本框架 。 此外 , 还有一些 文献对内部控制效率评价进行 了研究 。 林钟高等( 2 0 1 1 ) 提出内部控制治理效 率最大化的核 心是控制权配置效率最大化 , 其基本的衡量标准是治理收益与成本对 比。 李连华等( 2 0 1 2 ) 提出内部控制效率是内部控制在设计 和执行
要素的认识还存在差异 , 主要体现在人文因素 、 目标设定要素 、 控制活动三个方面。 ( 二 ) 内部控制效率研 究 以往关于内部控制效率的考察主要集 中在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 以及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
息质量关系方面。 ( 1 )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 影 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 近些年来我 国的文献主要从产权性质 、 制 度环境 、 股权制衡等方 面进行 了研究 。 刘启亮等( 2 0 1 2 ) 采用多元线性 回归的方法 , 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 , 发现中央政府 比地方政府控 制的公司内控质量好 ; 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对非政府和地方政府控制公司的内控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 。 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等正式 制
施, 提高公 司运营质量和经营业绩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 就需要建立起企业 内部控制评价 系统 。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框架 , 我 国学者提出
了多种思路和方法 ,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骆 良彬等( 2 o o 8 ) 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实现了对公 司内部控制质
量评价从定性 到定量的转变 。 王海林( 2 0 0 9 ) 建立了I c —c MM模型用来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 。 池 国华( 2 0 1 0 ) 构建了满足我 国企业管理 层需要 的由评价主体 、 评价客体 、 评价 目标 、 评价指标 、 评价标准 、 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 , 为 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内部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 张先治等( 2 0 1 1 )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 了科学的评 价模型 , 创新 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中国上市公 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 2 0 1 1 ) 设计 了由五大 目标指数形成的定量化 的内部控制
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此外, 王军只( 2 0 0 9 ) 、 陈丽蓉 ( 2 0 1 0 ) 、 吴益兵( 2 0 1 2 ) 等学者都对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 这 些文章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 , 能够有效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 而张 国清( 2 0 0 8 )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 与盈余质量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关 系。 王奇杰( 2 0 1 1 ) 以2 0 0 7 年至2 0 0 9 年江苏省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 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证程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 J 生, 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证程度与盈余管理 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 系 、 综上研 究, 我们可 以得 出, 我 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 但 内部控制的作用 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 这是 由 于公司的治理情况等特点会影响其 内部控制的实施结果 , 因此 , 应当建立一套完整 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 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自我
助于信任实现内部控制治理效率最大化。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 ( 2 0 1 1 ) 认为解决组织各岗位尽责问题是内部控制
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屙眭。 上述各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有不同的定义 , 但各种定义基本上都统一 于内部控制是使企业运作达到均衡 、
有效 以达到组织的 目标的过程这一观点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提出的内部控制本 质即解决组织各 岗位尽责问
基本指数和内部控制修正指数。 杨 ̄( 2 0 1 1 ) 通过构建基于P D C A 循环 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 确立 了综 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的研究
方法和基本模型 , 为 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 的综合评价提供 了一种新 的可行方法 。 企业进行 内部控制评价 , 必然会 产生 成本 。 吴秋 生等 ( 2 0 1 1 ) 提出将财务报表审计 目的、 完善 目的、 披露 目的和内部控制审计 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整合以节约成本 , 通过主体内和主体问 这两个层次的整合更好的服务于评价标准 、 实现评价 目标 , 进而达到提升内部控制及其评价质量 的目的。 评价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的关键 在于判定 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 、 缺陷的类型及采取 的措施 。 关于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研究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杨有红等( 2 0 1 1 ) 指 出, 认定内部控制缺陷, 把握实质 、 厘清缺陷和局限性是基础 。 缺陷认定是一个过程 , 必须解决缺陷的识别 、 严重程度评估 、 认定权限划分 、 应对措施制定 、 对外披露五个环节的问题。 王慧芳( 2 0 1 2 ) 从制度 、 理论及操作三个层 面解析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 , 提 出破解思路 ,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