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第3题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押第3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展
1.(2023·辽宁·高考真题)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
这一变化发生的缘由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②门阀士族的推动③北人的大量南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
据题干“《历代名画记》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①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清谈,其中“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说明门阀士族的推动,①正确;故①①正确,A项正确;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定联系,①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消灭三教并存局面,①不符合题意;排解BCD项。
故选A项。
2.(2022·辽宁·高考真题)目前考古发觉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
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水道或自然河流四周,体现了当时水运的进展及其在经济生
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解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解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水道和自然河流四周,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解D项。
故选C项。
3.(2021·辽宁·高考真题)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
这些规定有利于
A.文化沟通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
1.(2024·湖北·二模)据徐松《登科记考》载,中晚唐时籍贯可考的进士共470人,其中籍贯在北方五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的共245人,在南方五道(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的有225人。
这一分布状况缘于()
A.南北民族交融加强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南北经济均衡进展D.人文环境的变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中晚唐(中国)。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晚唐时,南方籍贯的进士人数与北方籍贯的进士人数相差不大,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晚唐时经济重心开头南移,南方经济得到进展,南北经济均衡进展,为文化进展奠定基础,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北各自的进士人数,没有体现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排解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解B项;进士籍贯与人文环境无直接关系,排解D项。
故选C 项。
2.(2024·广东茂名·二模)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冪羅(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
自武周朝之后,冪羅渐被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这反映了唐()A.纺织业技术水平高B.对外文化沟通频繁
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D.封建贵族生活铺张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唐朝(中国)。
据材料可知,从唐初到玄宗,贵族女子从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转变为不需要遮挡的胡帽。
这反映了唐朝贵族妇女观念渐渐开放,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帽子的款式,未涉及纺织技术,排解A 项;材料只涉及来自少数民族的胡帽,未涉及中外沟通频繁,排解B项;材料只提到贵族妇女日益开放,不能得出贵族生活铺张,排解D项。
故选C项。
3.(2024·广东茂名·二模)南齐永明年间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以“优黔首”。
“远邦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
”这可用于佐证()
A.政府有调控市场的意识B.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C.百姓经济地位得到提升D.海外贸易受到严格把握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
据材料“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以‘优黔首’”及所学学问可知,政府出钱来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来把握这些商品的物价,“远邦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
”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调控,所以材料整体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调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的对比,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解B项;政府出钱把握生活用品的价格是为了巩固统治,并非百姓经济地位提升,排解C项;D项不能体现材料“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所涉及的国内市场,不能全面的体现材料信息,排解D项。
故选A项。
4.(2024·四川南充·二模)乡品本是魏晋中正代表乡党舆论为士人评定的资格等级。
一般认为,魏晋士人乡品的评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
实际上,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
这一现象()
A.导致了选举权地方化B.表明选官制度渐渐趋于理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D.体现出留意官员的文化素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据材料可知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主要以家世门第为选官的主要依据,而材料体现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的德的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说明选官留意家世,忽视品德,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举权问题,排解A项;选官留意家世,忽视品德,说明选官制度不公正,并不是理性的体现,排解B项;留意官员的文化素养是隋唐的科举制,排解D项。
故选C项。
5.(2024·广东广州·一模)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
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
“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而自卑。
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
由此以为故事(定例)。
”这反映了()
A.豪强势力的膨胀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察举制存在隐忧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
材料中“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
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说明第五伦作为举荐人,在位次上居于郑弘之下,但第五伦与郑弘之间却要设置云母屏风,这说明第五伦与郑弘之间存在隔阂,这说明察举制存在隐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材料不涉及东汉豪强势力,排解A项;材料涉及察举制的信息,材料中没有东汉皇权与相权的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生疏,排解B项;选官制度虽然属于官僚体制吗,但是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排解D项。
故选C项。
6.(2024·陕西商洛·三模)唐朝“带京官衔”多为因政绩精彩等缘由给不在京官员加授京官头衔的制度,唐前期带京衔之防备团练州长官多分布于边疆地区,而唐后期有所变化(如下表)。
这可用于佐证唐后期()
A.制度建设减弱了割据的社会基础B.军事防备中心发生变化
C.江南地区的社会地位已超越北方D.中心集权得到有效强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依据材料可知,唐前期带京衔之防备团练州长官多分布于边疆地区,而在唐朝后期,带京衔之防备团练州长官人数集中于唐朝的内地地区,说明在唐朝后期,唐朝政府的军事防备中心由边疆地区转移到唐朝的腹地地区,B项正确;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被减弱在北宋初期,不是唐朝后期,排解A项;江南地区的社会地位已超越北方在南宋时期,排解C项;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峻,唐朝的中心集权得到减弱,排解D项。
故选B项。
7.(2024·宁夏银川·模拟猜测)据考古发觉,唐代长沙窑生产的部分青釉褐斑壶,在壶口下分别刻有“卞家小口天下出名”和“郑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词句。
这类推销产品的词句,在流通领域较广的产品中普遍存在。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家庭手工作坊大量存在B.青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C.生产者较强的宣扬意识D.经济富强推动诗歌进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代。
依据材料“在壶口下分别刻有‘卡家小口天下出名’和‘郑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词句。
这类推销产品的词句,在流通领域较广的产品中普遍存在”可知,唐代长沙窑生产的部分青釉褐斑壶上刻有宣扬自家产品的词句,说明唐代生产者具有较强的宣扬意识,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部分青釉褐斑壶上刻有宣扬自家产品的词句,没有涉及家庭手工业的信息,无法得出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的结论,排解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青釉产品是否深受欢迎,排B项;题干没有提到诗歌进展状况,排解D项。
故选C项。
8.(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全都,他们主见“儒道兼综”,孔子照旧是最高“圣人”。
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
这表明魏晋()
A.士人阶层主见崇实尚学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进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
依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及所学可知,玄学是魏晋时期消灭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是儒道调和杂融,以道融儒,具有明显的思辨颜色,这有助于促进中国哲学的进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主见清谈,崇尚老庄思想,排解A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解B项;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与玄学之间的关系,体现不出制约思想解放的结论,排解C项。
故选D项。
9.(2024·新疆·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一方面,仍以族内长者亲授学业、耳提面命的传统模式为主;另一方面,受私学置馆授徒之风影响,由延师授业进展为“家馆”的教育形式,且家馆数量日益增多。
这一现象()
A.淡化了人们的门第观念B.凸显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魏晋玄学的进展D.阻碍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学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无论是族内长者亲授学业、耳提面命的传统模式,还是由延师授业进展而来“家馆”教育形式,都需要有肯定的物质条件和学识水平为基础,这就凸显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B项正确;北宋时期,伴随着科举制的进展,门第观念渐渐淡化,排解A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与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没有涉及魏晋玄学的进展,排解C项;家族教育的进展对九品中正制能起到推动作用,都有利于巩固世家大族的地位,排解D项。
故选B项。
10.(2024·湖南怀化·二模)建安士人将文学作为寄予情志的手段,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的价值。
同时也渗透着生与死的理性生疏、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
建安文学()
A.反映出儒学的新进展B.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
C.体现了共性解放成果D.折射玄学地位的上升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
据题干材料可知,建安士人“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的价值”体现了对道家学说的吸取;“渗透着生与死的理性生疏、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吸取,A项正确;题干供应的信息与民族融合无关,排解B项;建安文学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进展的结果,不是共性解放的结果,排解C项;玄学消灭于东晋,排解D项。
故选A项。
11.(2024·江西抚州·二模)韩愈仿照禅宗衣钵传授之说创立儒家道统的思想,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据此推断,韩愈旨在()
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B.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
C.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D.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依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儒学地位受到冲击,韩愈主见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秩序,材料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A项格物穷理是理学的主见,理学是宋代消灭的,排解A项;韩愈旨在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C项不符合根本目的,排解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其根本目的,与设问要求不符,排解D项。
故选B项。
12.(2024·江苏南通·二模)曹魏玄学家嵇康认为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法,主见“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也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
这反映出他()
A.躲避现实的思想倾向B.调和佛教道教理论
C.克服传统儒学的局限D.力图重建精神信仰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曹魏时期(中国)。
据材料“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可知,嵇康主见通过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社会,反映了嵇康重建精神信仰的努力,D项正确;据材料“秉持志向、立身清远”可知,嵇康强调社会责任,并非躲避现实,排解A 项;材料中嵇康强调的是儒家思想,没有涉及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排解B项;“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属于传统儒学强调的内容,排解C项。
故选D项。
13.(2024·黑龙江吉林·一模)唐大中二年(848年)九月敕:“比有无良之人,于街市投匿名文书,及于箭上或旗幡上纵为奸言,以乱国法。
……如获此色,使即焚痊,不得上闻。
”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封建统治B.稳定社会秩序
C.加强市场管理D.宣扬法律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848年(中国)。
依据材料可知,唐朝有人在公共场合散播“不良信息”的文书,政府规定一旦获得马上销毁,不得阅览和传播,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封建统治,A项正确;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也是维护封建统治,排解B项;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封建统治,与“市场管理”无关,排解C项;材料中没有宣扬法律权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解D项。
故选A项。
14.(2024·浙江金华·二模)《唐会要·杂录》载:“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
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
”由此可知()
A.西域正式接受中心政权直接管理B.边疆和内地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唐太宗为周边各民族共同的首领D.唐政府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郡置县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
依据材料可知,“天可汗”是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体现的是唐太宗怀柔的民族政策,这有助于增加边疆和内地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西汉时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接受中心政权直接管理,排解A项;唐太宗并不是周边各民族的共同首领,表述有误,排解C项;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都护府等措施,并不是设郡置县,排解D项。
故选B项。
15.(2024·北京朝阳·一模)西晋时期,南渡士人将北方的“雅言”带入南方,形成了一套统一的语言体系——“金陵雅音”。
在北方,原本的雅言系统,渐渐形成了“北朝雅音”。
进入隋朝,语言学家陆法言著《切韵》
一书,将二者结合,形成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新标准语音系统。
据此可知()
①语音系统的形成与进展是民族交融的成果
②“北朝雅音”得益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③大一统王朝的消灭更有利于标准语音的推广
④“金陵雅音”与“北朝雅音”源于不同的语音系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
时空是西晋至隋朝时期的中国。
依据材料“南渡士人将北方的‘雅言’带入南方,形成了一套统一的语言体系——‘金陵雅音’”和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受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中原汉人同南方民族相融合,形成“金陵雅音”,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魏时期,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在北方形成“北朝雅音”,①符合题意;依据材料“进入隋朝,语言学家陆法言著《切韵》一书,将二者结合,形成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新标准语音系统”和所学可知,隋朝国家大一统,助推了标准语音的推广,①符合题意;“金陵雅音”与“北朝雅音”源于同一语音系统,①不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解ACD项。
故选B项。
16.(2024·辽宁抚顺·三模)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需先得到乡民的举荐。
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挂念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
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带有直接民主颜色D.打破了“世卿世禄”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由材料可知,由于察举制推崇乡举里选,所以地方上有志于入仕的人为了赢得乡里舆论的支持,往往会真心实意地为乡里做好事、谋福利,从而促进基层社会关系的和谐,A 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学的地位无关,排解B项;直接民主的突出特征是全员参与,材料体现的只是民间舆论对人才的评议,并不具有直接民主颜色,排解C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选官制度及‘世卿世禄”局面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被打破,排解D项。
故选A项。
17.(2024·辽宁抚顺·三模)下表所示为南北朝时期表现女性生活及情感的部分民歌。
这些民歌()
③可探究地域风情的差异④隐含对底层民众的怜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
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依据材料可知,《夜度娘》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朝的消遣经济进展状况以及舞女行业的凄惨生活,《木兰辞》中的诗句则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过程,呈现了北方军旅生活的慷慨和苍凉,材料中的诗句不仅可作为探究当时南北方社会风情差异的史料,也通过诗中女子的自我意识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怜悯。
材料中两首民歌在语言风格、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乃至句式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无法表明南北民间文化趋同,南朝民歌《夜度娘》并没有颂扬女性的贡献,①①错误。
D①①项正确;排解A、B、C项。
故选D项。
18.(2024·辽宁沈阳·二模)两税法建立起“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严行禁止税外“科配”。
然而,中心在接受“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导致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仍禁而不止。
据此可知,导致两税外“科配”的主要缘由是()A.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日益严峻D.两税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缘由题。
时空是:唐朝中国。
据材料,唐朝实行两税法,中心在接受“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也即某些由地方政府担当的事务,却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配套,也即有事权无财权,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满足财政支出需要,不得不在两税外增加“科配”,A项正确;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主要是由于地方财政紧急,而中心不见得收入不足,“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没有对中心财政状况和地方财政状况具体分析,排解B项;依据材料,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主要是由于两税地方留额不足,而非由于贪污腐败,排解C项;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科配”的影响,而非缘由,排解D项。
故选A项。
19.(2024·安徽·二模)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心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把握了决策权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代(中国)。
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衡,三省长官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
使职由于有皇帝的特殊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B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三省分权逐步转移到中书门下,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制度,“嬗变”意为蜕变,更替,有彻底转变的意思,A项不符合史实,排解A项;中书门下是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的核心,而不是成为决策部门,排解C项;由题干材料信息“不再通过三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