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答案
1.D【解析】A.“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著作中对它们进行了区分”错,材料一原文为“在历史
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是说可以区别开来,但没有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进行了区分;B.因果颠倒,材料一原文为“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因为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即有多种构成类型”;C.“都可直接拿来”错,材料一为“西方社会哲学的积极成果,对我们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2.C【解析】C项,“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曲解文意,于文无据。

根据“而我们
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可知,“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只是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依从的一种区分方法。

至于是否“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文章并无过多表述。

3.B【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摆脱‘学徒状态’并获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派’的自我主张,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A.侧重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状况,与哲学学科体系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我主张,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全盘的西化”无法使我们走出“学徒状态”,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D.“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无法使我们走出“学徒状态”,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社会哲学是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1分)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1分)的哲学。

(下定义的单句格式,2分)
5.(1)深入把握时代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2)把握学科体系的多重要素和特性;(3)获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我主张。

(每点2分,共6分)
6.C【解析】女性的愿望并未得到满足。

在以旅馆老板为代表的男性看来,以美国太太为代表的女
性的渴望与追求已经得到了解决:女人要猫,就给她一只,只要是猫就行,并不一定是原先那只。

然而,这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忧愁和无奈,是试图与世界沟通的美国太太所面临的一种不愿接受的挫败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或者说不能选择。

这只大花斑猫就代替雨中的猫,成为被动接受的符号。

所以,从文本表面看来,从美国太太“寻猫”到“旅馆老板派人送给她一只大花斑猫”,女性的愿望似乎得到了满足;但是猫这一符号的指称意义被漠视,女性的内心要求和感受被忽略,她苦心构筑的通往外界的桥梁坍塌了,她所承受的是一种欲求无法投递的悲哀。

7.B【解析】文中作者没有在叙述过程中作评述,没有进行直接的心理和神态描写。

8.(1)女性意识萌芽:妻子想去救避雨的猫,说明她意识到需要拯救。

(2)女性意识觉醒:妻子对老板给予的尊重与关切感到开心,说明她明确感知到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3)女性意识达到高潮:妻子对于长头发和新衣服的强烈态度,说明她渴望找回属于女性自己的权利。

(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9.(1)简洁的叙述语言:文中少有修饰语,而用“端详”“望着”等简练的动词,表现了妻子迷茫渴盼的心态。

(2)言简意赅的对话:面对妻子关于头发的问话,丈夫的回话总是极为简短,显示出丈夫对于妻子的忽视。

(3)凝练含蓄的风格:文中头发寓意深刻,“长头发”隐喻着妻子对女性地位转变的渴望。

(每点2分,其中第1点可用其他简练的词句为例。

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0.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只断3处,1处1分)
11.C【解析】“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错误,“六艺经传”的“传”指古代解释经典
的著作。

12.C【解析】“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
错误,由“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可知,韩愈反对的是今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破坏纲常伦理。

13.(1)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一概)都把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至于”,到(1分);“庶人”,平民百姓(1分);“壹是”,一律,一概(1分);“以……为”,把……当作(1分)】
(2)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地区的人。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语意1分);进,采用,采纳(1分);第一个“中国”,中原地区(1分);第二个“中国”,把……当作中原人(意动用法,1分)】
14.(1)引用儒家经典是将其作为复兴儒学的理论基石,增强说理效果。

(2)引用《大学》是论述(儒家的)正心诚意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3)引用《论语》是驳斥(道家的)修心养性是破坏社会伦常道德。

(1点1分,共3分)【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

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

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材料二
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

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

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像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

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

”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
要有所作为。

如今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地区人。

《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


15.C【解析】“绣阁”代指“女方”“妻子”“家室”,不是比喻,是借代。

“绣阁轻抛,锦字难逢,等闲度岁”指词人轻率的离开绣阁(代指女方),很难收到妻子的家书,与妻子相隔一方,孤寂一人随便度日。

这句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因求仕途而无法归家相伴的歉疚。

16.①为世俗名利奴役的无奈可悲。

边地荒凉,“锦字难逢”,却为蜗角虚名争相“走舟车向此”;体现词人受尽羁旅漂泊和辗转宦游的苦楚,也无法摆脱名利束缚的无奈。

②客居他乡、思乡思亲的羁旅愁苦。

“终日驱驱”写出了荡子整日奔波,家乡越来越远,归期遥遥的苦闷。

③孤苦寂寞、无所依靠的凄凉苦楚。

“凭谁与寄”,表达词人的种种情怀,纵然写在“香笺”上,却无人可寄可诉的孤寂、痛苦。

④无法排遣、无人理解的辛酸苦闷。

尾句词人借贤妻“孟光”表达就算有孟光这样的贤妻,未必能理解词人内心的苦衷。

(每点2分,任选3点,共6分)
【译文】
久久地站立在长堤之上,轻柔的晚风吹拂着,但见骤雨刚过的边地天晚风凉,一片萧条冷落,毫无可观,唯有千万株柳树种在堤坝上,遮掩着奔腾不息的江河。

人们都争相着往这里来,不管是什么途径,只是为了追名逐利。

想到旅途之人终日不停地漂泊,这些追名逐利的人又怎么会察觉到在终日驱驰中已经渐渐远离了家乡。

到底是为了什么?轻率地离开绣阁(代指女方),很难收到妻子的来信,随便度日,无奈地到处旅行,厌烦的情绪,近来尝遍了在外流动做小官的滋味,这些想法,我就是写成书信,又能寄给谁呢?即使孟光一样贤惠的女子,又怎么能知道我一天比一天愁苦,增添憔悴呢。

孟光:东汉贤士梁鸿妻。

举案齐眉的典故说的就是梁鸿、孟光。

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

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8.B【解析】正如老人们所说的,“说服一个人违背他的意愿,而他还是会坚持他的观点”。

19.(1)从说服他人的观点来看(“说服他人”1分,语言连贯1分);(2)而且也要发现真相(类似“而且、还”的关联词1分,“发现真相”1分)(3)循环论证都是有缺陷的(“循环论证”1分,”缺陷”1分)
20.是循环论证。

(1分)该前提意思是,如果有人没有被允许说出他的想法,那么言论自由就会被违背。

(1分)如此,该论证的前提在内容上与结论相似。

(1分)该前提也并不比结论更能为人所接受。

(1分)(意思相近即可)
21.A【解析】“围绕”和“为核心”句式杂糅
22.示例:小青荷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代言人,是沟通多彩文化的桥梁。

奖杯是亚运会赛场上驰而不息的星火,是运动员生命舞台上留下的蹁跹倩影。

(1句2分,共4分。

内容1分,格式1分,格式“……是……,是……”。


23.【写作提示和参考立意】
1.“显眼包”从贬义走向褒贬兼有的中性词,主要取决于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处境变
化。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当下,结合不同的情境条件,全面辩证地看待“显眼包”的存在价值。

2.在高压内卷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显眼包”的爆红主要取决于它的积极价值:放大幽默快乐,释放精神内耗,消解内卷高压,同时,让精神找到健康松弛的节奏,保持个体真实的自我,不被社会异化。

显眼包们不讨喜都是因为在不合时宜、不分场合对象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感,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显摆和出风头。

而真正讨喜的显眼包是懂得把握一些分寸感的。

一些明星偶像在综艺节目上做丢人又好笑的事,拉满节目效果,被亲切地称为“显眼包”。

具有反差感的人设,打破刻板印象,剥离固定标签。

对“显眼包”的喜爱,寄寓着“内卷高压”时代的人们对完美形象、同质化人设的厌倦,渴望逃脱与真实,解放压力。

生活里,出糗、张扬的尴尬,被“我真是个显眼包”消解。

这种幽默的“自嘲”,不仅展现了年轻人愈发松弛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方式,也折射出不再惧怕出糗、特立独行、拒绝内耗、活出自我、勇于展示个性的人生态度。

3.“显眼包”作为一个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外在反应和消解行为的体现,不能仅仅以外现的行为去解决内在精神需求,要借由“显眼包”的爆红去思考、探索个体乃至群体精神的归宿和心灵价值的新终点。

这种非常态是对当下时代语境与人的处境的反抗,指向的是个体的现时安适。

紧张与刻板的情况下,人会反弹与求诸己,去追寻一种松弛与真实的生活和内心状态。

在漫漫人生路上,“显眼包”们需要找寻到内心的价值,不回避对人生、社会的真正关怀。

【评分标准】
第一等(55-60)切合题意,文体鲜明。

论述类文章则要求依据材料分层论述,能辩证分析“显眼包”的褒贬内涵,并能深入分析“显眼包”褒义的两种状态,同时深入思考其背后蕴含的人们对探寻精神归宿的内在需求。

论深论透,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有文采,感染力强。

第二等(50-54)切合题意,文体鲜明。

论述类文章则要求依据材料分层论述,能辩证分析“显眼包”的褒贬内涵,并能深入分析“显眼包”褒义的两种状态,同时指出其背后蕴含的人们对探寻精神归宿的内在需求。

用贴切的论据加以佐证,层层深入,语言凝练,有感染力。

第三等(45-49)切合题意,文体鲜明。

论述类文章则要求依据材料分层论述,能辩证分析“显眼包”的褒贬内涵,或深入分析“显眼包”褒义的两种状态,用贴切的论据加以佐证,层次清晰,语言凝练。

第四等(42-44)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作,文体较明确,阅卷基准分43。

分层阐述显眼包的褒贬内涵,论据贴切,论证有力,即可在这一基准分上下(42-44)浮动。

第五等(36-41)基本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作。

论述类文章只偏向“显眼包”的褒贬内涵的某一面,或仅仅是扩充材料,偏向于用个例证明观点,逻辑不够严谨。

第六等(0-35)大体围绕主题来写,没有写出对“显眼包”褒贬内涵的思考,仅以罗列事例为主,文体模糊,不伦不类,语言风格不统一,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

对主题材料不了解,离题较为严重,30分以下。

【注意】
①无题目扣2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

②字数严重不足的评分标准:600字至800字,缺50扣1分;500-600字,25-35分;400-500字,15-25分;300字以下,10分以内。

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