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溜烟(儿)”的词汇化分析及其语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7月第40卷第7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ul.,2019
Vol.40No.7“一溜烟(儿厂的词汇化分析及其语义研究
张智杰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作为“一量名”结构中的特殊成分,“一溜烟(儿)”完成了从短语到词的词汇化过程。
词汇化的“一溜烟(儿)”在文献中出现时期较晚,大约在明代。
从句法层面分析“一溜烟(儿)”
的词汇化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概念隐喻在其词汇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完成词汇化的一
溜烟(儿)”归属为方式词中特殊的一类。
最后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得出方式词“一溜烟(儿)”
具有]+位移][+迅速][+消失][+已然][+客观]的语义特征,语义均指向谓语动词。
关键词:“一溜烟(儿)”;词汇化;概念隐喻;语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19)07-0056-05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以“一量名”为代表的数量名结构研究颇深,但大多数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一量名”的否定格式、指称功能以及“一量名”结构的翻译问题等。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一量名”结构已经逐渐固定下来,表达与本义不同的意义,当它们表达本义时是简单的名词性短语,而当它们固化或是词汇化以后有一部分只能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
李铁范列举出8个这种特殊的“一量名”结构,并从量词“溜”的本义入手分析得出“一溜烟”在语义上具有[-间断性][+连续性]的特征并简要论述了“一溜烟”的词汇化。
此夕卜,黎明对“一溜烟”和“一阵风”进行了对比研究;肖晶晶从语义语用等方面对“一阵风”的固化作了分析。
一、检验“一溜烟(儿厂的词汇化
检验一个三音节组合单位是短语还是词的最简单方法是“替换”和“扩展”O如:
(1)a.一枝箭正中着左护卫郑堂的盔,只见盔上二购,把个缨毛都烧着。
(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b.一枝箭正中着左护卫郑堂的盔,只见盔上亟遛廻,把个缨毛都烧着。
c.一枝箭正中着左护卫郑堂的盔,只见盔上二^遛廻,把个缨毛都烧着。
(2)a.那学生看这情形,便随意扯了个谎,搪塞了过去,二遛廻奔回宿舍来报信。
(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b.那学生看这情形,便随意扯了个谎,搪塞了过去,函遛廻奔回宿舍来报信。
*c.那学生看这情形,便随意扯了个谎,搪塞了过去,仝遛廻奔回宿舍来报信。
例⑴中的“一溜烟(儿)”用的是本义即短语义,即被箭射中后,盔上冒出的一溜烟气数词“一”可被'俩”替换,虽然数目发生变化但句子基本意义不变;同样,在“一溜烟(儿)”这一组合单位中添加词语“长”,变换后的句子依然成立。
例⑵中的“一溜烟(儿)”形容速度很快,形式固定且意义较为融合,因此无论是数词“一”被“两”替换还是将“一溜烟(儿)”进行成分扩展,句义都发生了改变。
董秀芳认为“词汇化指的是非词汇性的(nomlexical)成分变为词汇性的(lexical)成分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⑴通过上文分析,可以说例(2)中的“一溜烟(儿)”经过词汇化,由自由短语发展为形式固定且意义整体的词。
二、“一溜烟(儿厂的词汇化阶段
(一)自由短语阶段
“溜”在字典中有一个义项为量词,表示“排;条”之义,因此,“一溜烟(儿)”最初的意思就是“一溜烟
收稿日期=2019-01-15
作者简介:张智杰(1993-),女,山东泰安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智杰:“一溜烟(儿)”的词汇化分析及其语义研究
气”,是一个数量名短语,常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3)天师道:“你既是有些本领,怎么跑出二^廻来?”(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4)走出一个七长八大的天神来,手里拿着一道金刚箍,走向前去,轻轻的照着那条火蛇一箍,箍得那条火蛇嗤二曲,精光的一大蛇。
(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例(3)和例(4)中的“一溜烟”,都在句中作宾语,都表示具象的“一溜烟气”。
因此,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一溜烟”往往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意思是组合而成的,而非整体的融合。
(二)固化阶段
在现代汉语中,“一溜烟(儿)”很少以本义出现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而是以其整体义出现在句中。
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嵌套在“像……似的”格式中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
“(像)……似的”这一比喻格式往往出现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或出现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构成“(像)……似的+vp”或“vp+得+(像)……似的”格式。
当“一溜烟(儿)”与“(像)……似的”格式嵌套在一起作为整体出现时,句法位置发生了改变,此时“一溜烟(儿)”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被这个格式提前,由宾语位置提前作为修饰动作的状语。
(5)泰外库坐在扎克尔江身后,摩托放了一阵烟气,二遛廻似的驶去了,卷起一股尘土。
(王蒙《这边风景》)“(像)……似的”是比喻修辞的标志词,将“一溜烟(儿)”与此结构嵌套在一起作状语,其实是一种比喻的表达。
如例(5)中“一溜烟似的”作“驶去”的状语,形容摩托车离去的速度之快,突出事态的紧急。
褚泽祥、曹跃香认为“两个或几个紧挨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由于频繁使用而化为一个相对稳固的、整体性的语言单位”的现象为“固化现象”。
⑵由于“一溜烟(儿)”被“(像)……似的”提前到状语位置上,其内部语言单位很难被替换或扩展,因此三个语言单位由于频繁使用而被固化为一个整体。
(三)方式词阶段
现代汉语中,“一溜烟(儿)”以整体义出现在句中的另一种表现为“一溜烟(儿)+(地)+vp”,(6)延禧看见天气晴朗,吃了早饭,二>廻地就跑到学校园里种花去了。
(许地山《东野先生》)(7)随后,这几个骑马的人就二遛廻跑下山,赶到人群中来。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此时,“一溜烟(儿)”加“地”字或直接修饰句中的谓语动词作状语,随着“(像)……似的”这一比喻表达的标志词脱落,“一溜烟(儿)”由明喻转为暗喻。
例(6)“一溜烟(儿)”作“跑”的状语,句子突出延禧急切的心情。
例(7)中的“一溜烟(儿)”紧靠谓语动词,作状语,表示骑马的速度之快,“一溜烟(儿)”与“跑”之间是直接成分关系。
由于“一溜烟(儿)”固化为整体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自身已具备摹状化功能,用来描摹动作行为的状态。
李铁范将“’全速、高速、公然、全能、稳步、大力’等一般只能修饰动词不能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⑷的词,定义为方式词或状态词。
因此,本文同意李铁范的观点,认为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做状语的,属于专职动词前加词的“一溜烟(儿)”已经词汇化为方式词。
此外,词汇化的“一溜烟(儿)”在句中还可以作补语。
但是这种用法非常少,在众多语料中只发现了两例:
(8)陶太太笑道:“你什么事这样忙?一回京之后,就跑了个一溜烟。
何小姐见着面了吗?”
(张恨水《啼笑因缘》)例(8)中的“一溜烟(儿)”作“跑”的补语。
根据袁毓林提出词类的原型(prototype)范畴理论,虽然“一溜烟(儿)”在句法分布上没有“公然、大力、全速”等方式词典型,但是根据其较多出现在“NP+—溜烟(儿)+VP”的句法结构中且主要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状态的特点,仍然可以将“一溜烟(儿)”归属为方式词。
三、"一溜烟(儿)”的词汇化机制
“一溜烟(儿)”的词汇化机制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隐喻最早由乔治•莱考夫(-koff)和马克・约翰逊(M.Johnson)提出,他们认为隐喻是依照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⑸)。
人们认识世界总是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
第40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象的,这就需要跨领域的借用。
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依照客观的视觉经验、听觉经验或触觉经验等来理解和
内化为主观的抽象经验,这一过程就需要借助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语言来体现。
例如,我们常常
用客观的触觉经验——冷和暖,来映射主观的感情经验——冷淡和热情。
因此,“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
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⑹。
格雷迪认为“始源域作为基本隐喻的输入端是由感觉-运动中枢承担的,因此有图像内容,目标域则没
有图像内容,它们是对始源域所输入的感官体验的反应、评价和判断。
”⑺格雷迪的部分基本隐喻中有一条 是“变化是运动(change is motion ) ”,在“一溜烟跑了”这样的例句中,人们的感觉-运动区域为视觉的体验,
也就是物体状态发生变化,而主观判断则是运动中,即这种物体状态的变化可以视为一种运动。
那么物体
发生变化不仅仅是空间领域的具象变化,还涉及到时间领域上变化的速度问题。
而“一溜烟气”在空间上的 具象变化为消散,在时间上,根据人们的经验,“一溜烟气”完成“消散”这一变化的过程用时较短,始源域“一 溜烟”消散速度映射到目标域人们运动的速度,那么用“一溜烟”就可以表示动作发出者在完成此动作时用
时较短,也就是说速度较快。
因此,“一溜烟(儿)”就完成了其在空间义域向时间义域的跨用,也就实现了由
自由短语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的过程。
四、方式词“一溜烟(儿厂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邵敬敏提出“语义句法双向选择性原则”,认为“只有具有相同或互补语义特征的词才能搭配”⑹。
因
此,要想准确地了解“一溜烟(儿)”的语义特征,就应该先对其句法环境以及所联系的句法成分有一个全面 的了解。
本文收集了 BCC 和CCL 语料库中的语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特征
通过检索语料,选取有效例句分布情况如下:
表1方式词“一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情况
方式词
主语为人主语非人
有效例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有生无生
一溜烟
3034284482587
从统计结果可知,方式词“一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大部分为人。
在主语非人的语料中,大部分是人 可以操控的机器,如汽车、船和飞机等;其次是有生的动物,如:
(9) 汽车重又开动,二^迪离开了青阳,逃窜似的向贵池方向行驶。
(王火/《战争和人》)
(10) 小毛驴立即奋蹄,驮着那从空而降的人,“一溜烟”去了。
(莫言7《酒国》)
例(9)中“一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虽然是“汽车”,但“汽车”的“离开”是在司机控制下的一种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
例(10)中“一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是“小毛驴”,属于有生的动物。
因此可以认为,“一
溜烟(儿)”具有[+有生]的语义特征。
此外,方式词“一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大部分是第三人称,其次是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
这主要是 因为“一溜烟(儿)”主要用于陈述某个动作行为,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传递自身之外的信息多于表达自己
亲身经历的信息,因此,第三人称出现的概率大于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往往用于疑问句和祈使句中,与“一 溜烟(儿)”出现的语用环境相矛盾,因此“一溜烟(儿)”的主语极少是第二人称。
在统计的语料中,只有
3例:
(11) 他坐了二十年的牢,刚一放出来就又图财谋害了一位老太太,冲他那个长相,你见了就得
一溜烟儿跑开好几英里。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例(11)中,“一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虽然是第二人称“你”,但句子整体是用来陈述说话人对听话人 未来的情况的一种猜测。
溜烟(儿)”修饰的谓语动词特征
利用AntConc 语料库检索软件,导入“一溜烟(儿)”的实际语料,并将“一溜烟(儿)”设为节点词,跨距
设为4,最小共现频数设为5 ,计算节点词与各共现搭配词之间的相互信息值(mutual informationvalue ,简称
MI 值),也即词语间的搭配强度。
MI 值大于3.0,则两词为较为显著的搭配。
取与“一溜烟(儿)”具有显著
搭配强度的,且只位于“一溜烟(儿)”右侧作为其修饰部分的谓语动词,统计情况如下表:
张智杰:“一溜烟(儿)”的词汇化分析及其语义研究
表2“一溜烟(儿)”修饰谓语动词统计情况
Collocate Freq(L)Freq(R)Freq MI score Collocate Freq(L)Freq(R)Freq MI score 小跑066 4.70跑出01212 4.48
开走02020 4.70跑开01111 4.47
跑进01010 4.70逃走01111 4.47
跑远01010 4.70下山055 4.44
蹿055 4.70赶到055 4.44
跑掉03737 4.67下楼055 4.22
跑回01818 4.63穿过055 4.22
消失02525 4.60下去099 4.17
逃跑01212 4.59奔066 4.12
跑走01313 4.50离开066 4.12
向前066 4.48逃01111 3.77上述情况表明,“一溜烟(儿)”所修饰的谓语动词主要有以下两类:
1.动作动词:跑、走、蹿、逃、奔、跳、绕、钻、冲等
2.隐现动词:跑掉、消失、离开、不见等
方式词“一溜烟(儿)”所修饰的动作动词或动词短语都具有[+位移]和[+迅速]的语义特征;与其搭配的隐现动词多表消失义。
根据邵敬敏先生的“语义句法双向选择性原则”可以推断出方式词“一溜烟(儿)”具有[+位移][+迅速][+消失]的语义特征。
“一溜烟(儿)”在修饰动作动词时,动作动词前后往往会出现表示方向的词或者趋向补语,用以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如:
(12)货车司机感到了汽车出现异样的震动,刹住车,伸出苍白的脸惊恐地朝后望了望,似乎并无其他路人,便一踩油门,二^迪向前逃跑了。
(人民日报1994年12月06H)例(12)中,“一溜烟(儿)”与其所修饰的位于动词“逃跑”之间的表示方向的词“向前”表明了货车司机开车逃跑这一动作的位移方向。
此外,“一溜烟(儿)”所修饰的动词后面常跟表完成状态的助词“了”,如:
(13)可是她抬头看见爸爸就站在门口,吓得马上改了主意,一溜烟钻进了自己的卧室。
(老舍《鼓书艺人》)(14)我给小孩笑笑,还做了一个鬼脸,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孩二遛廻跑掉了。
(贾平凹《高兴》)“了”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实现。
在例(13)中表示“钻进卧室”这一行为已成事实;在例(14)中表示“跑”这一动作已经完成。
助词“了”的语境往往是对某一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客观描述。
由于方式词“一溜烟(儿)”修饰的谓语动词常带有助词“了”,因此,方式词“一溜烟(儿)”具有[+已然][+客观]的语义特征,这也能解释为何'一溜烟(儿)”常出现在陈述句中,且主语通常是第三人称而不是第二人称。
通过分析方式词“一溜烟(儿)”所联系的主语情况和修饰的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情况,可以发现方式词“一溜烟(儿)”具有[+位移][+迅速][+消失][+已然][+客观]的语义特征,用来陈述已然发生的动作行为的情态,语义均指向所修饰的谓语动词。
“一量名”结构是汉语中特有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量名”结构中特殊成分的“一溜烟(儿)”完成了由自由的数量短语到独立运用的词的词汇化过程。
本文探讨了“一溜烟(儿)”的词汇化阶段及其词汇化机制,利用Antconc语料库统计软件分析了方式词“一溜烟(儿)”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
在研究中发现,“一溜烟(儿)”的词汇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位于宾语位置上做名词性短语的自由短语阶段、嵌套在“(像)……似的”结构中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固化阶段以及“一溜烟(儿)+(地)+vp”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的方式词阶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而言,“一溜烟”的词汇化机制主要为概念隐喻,是从空间义域映射到时间义域的过程,用具象的状态变化隐喻运动的时速。
另外,作为方式词的''一溜烟(儿)”主要与第三人称主语共现,多修饰具有位移性的动作动词和隐现动词等,用来描述已然发生的动作行为的情态,具有[+位移][+迅速][+消失][+已然][+客观]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所修饰的谓语动词。
此外,像“一溜烟”这种形式逐渐固定、意义区别于本义较为整体的“一量名”结构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下转第64页)
第40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太的客厅”茶会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但是这一社交网络迅速地使得李健吾完成了对刘西渭的转换。
林徽因学贯中西,喜好文学,与有着相同趣味的李健吾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参考文献:
[1]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M].北京冲华书局,2015:1.
[2]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维音•李健吾年谱[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4]刘超•民国文化格局中的平津知识界-----项基本的翻案[J]・社会科学战线,2008(8)=88-98.
[5]胡悦皓•集体空间、关系网络与身份认同——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休闲生活(1927-1937)[J].地方文化研究,2014(6):11-21.
[6]李维永•李健吾文集•散文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423.
[7]菲利浦•阿利埃斯,乔治•杜比私人生活史5:星期天历史学家说历史——从私人账簿、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全纪录[M].宋微微,
刘琳,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95.
[8]朱自清,朱乔森•朱自清日记•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44.
[9]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9.
[10]韩石山•李健吾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17.
[11]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3.
[13]李维永•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297-298.
[14]李健吾•作家笔会M].上海:春秋杂志社,1945=31.
[15]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M].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66-167.
[16]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56.
(责任编辑:倪向阳) (上接第59页)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褚泽祥,曹跃香•固化的“用来”及其句法格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5(2):22-30.
[3]李铁范•方式词语义指向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2(1):53-59.
[4]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崔艳辉•隐喻与认知[D].长春:吉林大学,2015.
[6]王晶.隐喻“差异中的相似性”研究[J].海外英语(上),2013(8):260-261.
[7]邵敬敏•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J]・中国语言学报,1997(8):17-24.
(责任编辑:倪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