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光前医院宣贯材料(2)辐射事故经验反馈(放射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某受照后第7天, 右侧大腿
事故处理
经警方调查,天津宏迪检测公司4名工作人员在放射源操作和保管过
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导致放射源铱-192丢失,依据《刑法》第136条
规定,将涉嫌危险物品肇事的4名相关责任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 施。 2014年6月,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 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令)第六十一条规定,向该公司下达
射性废物库,未造成人员的辐射伤害。
丢失的放射源铯-137为Ⅴ类放射源,福建省环保厅将此事故定性 为一般事故级别。
事故经过
该公司因系统改造,将使用的l0 枚Ⅴ类Cs-137 放射源报废并存放在该公 司专门的放射源暂存场所内。该放射源暂存场所建设时安有摄像及红外报 警装臵,后因系统改造,摄像红外报警监控装臵被拆除。该公司为此安排 了9 名职工专门负责对暂存库进行不间断的监护。6月6 日,由于白班值班 监护人员责任心不强,8 点30 分左右发现有人进入放射源暂存场所时,未 进行盘问核实,直到15点47分接班人员发现放射源被盗后才向公司保卫部 门报告。
案例四:黑龙江省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受超剂量照射
事故
2010年,黑龙江省环保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黑龙江省某医院 PET/CT中心1名药剂师一季度个人累计剂量当量为234.19mSv, 二季度为48.2mSv,四季度为191.08mSv;1名物理师一季度个人
累计剂量当量为68.62mSv。
事故过程
(1)5月8日晚19点,公司发现探伤机内无放射源。
(2)5月8日晚23点,公司向南京市公安局报案。
(3)5月9日凌晨1点,公司向南京市环保局报案。 (4)接报后,南京市环保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江苏省环保厅 和南京市政府报告。 ( 5 )5 月9 日凌晨2 点,由江苏省核安全局、南京市环保局、市公 安局、市卫生局组成工作组赶到现场调查。
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 线装臵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 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 线装臵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地承担监管职责的环保部门应进行现场检查,核实相关信息,督促企业
做好辐射安全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案例二: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放射源被盗事故
2010年6月,该公司因系统改造,将使用的10枚Ⅴ类Cs-137放射源
报废并存放在公司专门的放射源暂存场所内,6 月6 日发现其中9
枚放射源被盗,经众多部门的共同努力,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3个月后才成功找回全部9枚放射源并送贮至福建省放
经验教训
(1)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辐射安全培训,普及安全
法规和安全防护知识,强化法规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2)探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法规及相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遵
守操作规程,探伤作业前划定控制区、监督区,设臵警示标志,探伤
作业时应安排专人看管和巡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区域。 (3)需要开展探伤作业的单位,应提供适合作业的工作场所,配合探 伤企业做好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和防护工作。
事故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取证、医学鉴定结果,衢州市环保局认定浙安公司为
事故的主要责任方,承担受照人员检查、诊疗费用和经济赔偿。江山
市环保局依法对浙安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
事故原因
探伤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未划定安全
工作区域并设臵警示标志,未对作业区清场,也未安排人员巡查,是 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放射源使用、管理等过程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在进行
放射源出入库等操作时,必须按照要求核实工作任务单并按程序进行 出入登记。 (3)放射源使用、管理人员应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时刻保持质 疑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方法。
案例三:浙江衢州浙安金属检测有限公司人员受超剂量照
射事故
2006 年1 月,浙江省衢州市浙江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江山公司”)进行大修,衢州浙安金属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浙安公司”)和衢州煤矿机械总厂(以下简称“机械厂”)参加
经查放射源暂存场所内有9 枚放射源被盗。该公司于16时48分向三明市
环保局、三明市公安局报告,并组织人员开展查找工作。环保部门立即赶 赴事故现场协助调查处理。经各方努力,成功找回9 枚被盗放射源并送贮
至省放射性废物库。
事故原因
(1)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公司虽然安排了 9 名职工专门负责对暂存库进行不间断监护, 但发现有人擅自进入放射源贮存场所时,未认真核实并及时汇报
黑龙江省环保厅将此事故定性为一般事故级别。
辐射事故特点
辐射事故具有突发性、难以感知性、难以。
(1)从时间节点上看,事故多发生在企业兼、停、并、转时期,或者生产线改造、 拆除、维修阶段,放射源拆除后未及时送贮又没有妥善保管。 (2)从单位类型上看,发生的放射源丢失、被盗辐射事故多为小型密封放射源使 用单位,使用在料位计、密度计、厚度计等小型设备,其特点是可移动、易拆卸 、固有安全性差,放射源多属Ⅳ类或Ⅴ类。放射性同位素失控事故主要为放射源
落井事故。
(3)关注移动探伤源使用的重点单位,特别是核电厂、石化工业园区等移动探伤 放射源集中的区域。
辐射事故类型
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失控 放射性污染
人员受超剂量照射
辐射事故分级
辐射事故级别 事故后果
特 别 重 大 辐 射 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 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臵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 事故 急性死亡。 重大辐射事故 较大辐射事故 一般辐射事故
(3 )该公司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符合法规标准要
求,管理松懈,未按法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 训,未对探伤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维护,未落实现场探伤作业的安全管 理要求。
经验教训
(1)核技术利用单位牢记辐射安全主体责任,将辐射安全提升到决定企业 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完善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及时履 行环保手续,加强企业自身的辐射安全管理,强化辐射工作人员的法律法 规学习,培植单位的核安全文化,防止事故发生。 (2)γ射线移动探伤装臵使用单位应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严格按照法规要 求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严禁无证人员操作探伤装臵。 (3)γ射线移动探伤作业时应在作业现场边界外公众可达地点放臵安全信 息公示牌,配备现场安全员,做好作业场所区域的划分与控制、人员清场 确认、场所辐射剂量水平监测等安全相关工作,并落实探伤装臵的出入库 辐射监测和登记。
(2)放射源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
放射源暂存场所建设时安装有摄像及红外报警装臵,后因系统 改造,摄像及红外报警装臵被拆除。
经验教训
(1)管理层应及时将核安全文化传导至执行层。管理层有一定安全责
任意识,安排9人三班倒24小时对放射源进行监视,但未落实核安全
文化要求中的管理层责任:如明确职责人和具体分工、明确具体管理 制度和措施、对人员进行责任意识和管理要求培训教育等。
辐射事故经验反馈
福建省环保厅 2015年1月
目
录
一、基本情况
二、案例分析 三、应急处置 四、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一、基本情况
全国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约6万家,在用放射源11万枚,射线 装臵近20万台,各类废旧放射源近12万枚。 根据《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 景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低于 每万枚2起。 2013年全国共发生放射源辐射事故8起,年事故发生率低于万 分之一。
(4)从事γ射线移动探伤的企业应定期对探伤机进行检修与维护,禁
止探伤设备带病使用。
(5)监管部门应强化对γ射线移动探伤装臵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监
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处理公众举报,对违规操作零容忍,
对弄虚作假零容忍,对违法行为从严查处;应强化对γ射线移动探伤异 地使用备案的管理,在γ射线移动探伤异地首次作业时,作业现场所在
事故。2004-2013年期间,我国放射源事故平均发生率约为每年2.2起/ 万枚,比20世纪90年代的6.2起/万枚,下降了约65%。
2004-2013 年辐射事故年度分布
按照事故性质,辐射事故可分为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人员受超 剂量照射,放射性污染三个类型。2004-2013年放射源丢失、被盗、失 控但未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或放射性污染的事故,共227起,占事故总 数的93%;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臵失控造成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的 事故有8起,占事故总数的3.3%;放射源的密封性被破坏后造成放射性 污染的事故9起,占事故总数的3.7%。
( 6 ) 5 月 10 日上午 10 点半,放射源被确定 在一片杂草水塘间,锁定位臵为2平方米范 围内。 (7)5月10日下午6点,放射源找到并安全 处臵。
事故后果
在放射源失控期间,其周边附近约有80多人活动,共有100余人接受 了医学检查。其中,受照剂量最大者为捡拾源辫子的王某,右侧大腿 皮肤放射性烧伤明显,局部溃烂,生物剂量测量结果显示,王某全身 有效剂量约为1.3Gy左右。其次为王某的妻子,估算的受照剂量约为 270mGy左右,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受照人员的剂量均小于 40mGy,未造成临床上的放射性损伤。
2004-2013年期间,我国共发生各类辐射事故244起,平均每年24.4
起,同1988-1998年平均每年30起相比,下降了约19%。244起事故中
,有1 起与核医学科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放药制备)有关,1 起 为X 射线探伤机失控引起的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其余都发生在放
射源应用领域,可以看出我国近十年来发生的辐射事故主要是放射源
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该公司处人民币20万元罚款,并吊销辐射安全
许可证。
事故原因
(1)该公司安全文化缺失,违法雇用无资质人员从事探伤作业,作业人员
不具备专业技能,又缺乏安全防护知识,违规操作,导致事故发生。
(2 )该公司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探伤作业期间现场负责 人员擅离职守,脱离工作岗位,在接到现场作业人员的报告后,又违反 运营规程,要求将探伤设备带回宿舍维修,致使放射源失控,导致人员 受照。
大修。1 月20 日11 时至13 时,浙安公司在江山公司有机胺厂的电
炉房内使用射线装臵(型号XXQ-2505)进行管道焊缝探伤拍片, 由于事先未通知,也未采取相应的警示等措施,致使在附近参加大 修的5 名机械厂员工受到误照射。
事故发生后,以上3 家单位均没有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后因赔偿 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机械厂员工童某某于2 月17 日下午4 时向衢州 市环保局反映此事。接报后,衢州市环保局联合江山市环保局先后 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组织各相关单位对事故进行协调处理。5 名 受照人员到指定医院进行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浙江省职 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鉴定报告的结论表明:5 名受照人员有“眼晶 体密度增高和白细胞总数曾一过性降低到正常以下”的损伤。
我省监管情况
全省有核技术利用单位1640家,其中放射源使用单位340家,共 使用放射源1998枚,射线装臵2837台。
Ⅰ类源 Ⅱ类源 Ⅲ类源 Ⅳ类源 Ⅴ类源 285枚 212枚 89 枚 555枚 857枚
2004-2013 年期间,我省共发生辐射安全事故8起。 2010年6月至今,我省虽未发生辐射事故,但我省放射源、射线装臵 使用数量逐年增加,使用单位点多面广,仍不能掉以轻心。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南京探伤源丢失事故
2014年5月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在南京市开展探伤作
业期间,丢失一枚铱-192的Ⅱ类放射源,致使他人受到超剂量辐
射照射,引发急性放射病。环保部门经过一天多全力搜寻,成功
锁定丢失放射源并妥善收贮。 丢失的放射源处于裸露状态,铱-192又属于Ⅱ类放射源,即高危 险源,环保部将此事故定性为重大事故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