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景观、街头记录及其“情感结构”——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呈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景观、街头记录及其“情感结构”——1930年代上海画
报的都市图像呈现研究
温江斌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7)1
【摘要】作为1930年代上海的重要媒介,画报利用摄影图像及文字重构都市上海。

一方面,画报以高楼、街道、灯光等城市建筑景观为展现对象,其摄影照片大多采用
仰视的角度和以远景、全景来构图,通过"景观化"的都市形态,显示都市大众对现代
物质文明的憧憬与渴望;另一方面,画报以街头为"容器",通过采用近景和平视方式展现都市平民以及他们劳作谋生场景的照片,构型了都市传统、落后乃至罪恶等"非现代性"色调,表达出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某种批判意味。

实际上,在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展示中,编辑们常用"并置"方式将"矛盾"的都市形态建构出来,而在图文
意义的悖反裂隙中,也不经意间潜藏着其对都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体现出中产
阶层对现代都市既向往又疏离的复杂心态。

【总页数】8页(P119-126)
【作者】温江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419.1;J419.3
【相关文献】
1.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民国《良友》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
2.都市民俗学对都市个体及其创造性知识的关注——以一位上海市街头歌手为例
3.图像中的性别观看与女性呈现——以《点石斋画报》与《吴友如画宝》为例
4.《良友》画报建构的上海都市图像
5.图像的意义场域简析——以《上海画报》图像新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