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读后感700字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简》700字精选3篇
《极简》700字1 《极简》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
很多事情做不好,工作太累也许是想得太复杂了。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书中的内容虽不如期待的那样好,但还是有一些启发。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七种理念。
第一个理念:事情其实很简单。
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试图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只问简单的问题,只寻求简单的答案。
这也是极简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个理念: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假如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完成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在工作中,还要真正理解想要做的事情,而且还要搞清楚是否也是其别人希望做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忙繁忙碌,却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时刻弄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第三个理念:任何事情都有连续性。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要列出方案,把方案尽量做得详细,可以清楚自己的意图。
文中提到,在完成一个工程时,我们要分解成假设干细节工作,
加快工作进度。
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是环环相扣。
有的时候,会感慨,一步错,步步错。
第四个理念:假如不去做,永远都做不完。
也就是说不能只做思想的巨人,而做行动的矮子。
万事开头难,而不去做,事情将永远完不成,当事情越积越多,只能更糟糕。
对此,自己也是深有同感。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有开场,事情才没有那么难。
第五个理念:事情的结果往往和预期不一样。
也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方案赶不上变化,所以安排事情要留有余地,做好应急预案。
第六个理念:明确界定事情的结果。
有两个结果,要么完成,要么不完成,所以在过程中,要细化目的,关注趋势。
第七个理念: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这一条都是非常适用的,很多时候,问题看起来很复杂,无法解决,可能是执拗于自己的想法,要学会换位考虑。
《极简》700字2 本周在“有书”跟读了英国作家弗格斯奥康耐尔写的《级简》,说实话,除非是工作或者学习上的硬性需要,我是一个不会主动去读所谓励志篇、方法论或者管理学类书籍的人,往情怀上说,太功利了!往实际上说,呵呵,没意思,不好看,不如晋级打怪。
这次跟读这本书一方面
是出于对“有书”推荐书目的尊重,既然别人摇了摇小红旗,自己就屁颠屁颠地跟过来了,总不好刚到第二站就开小差吧。
二来嘛,自己选读的书还没有读完,而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的任务到了第二时点,怎么也不能打脸,是吧。
当然,开卷即有益,饭不是白吃的,路不是白走的,书自然也不是白读的,多多少少有些感受有些考虑,记录下来,算是对这顿饭的消化。
要简单先方案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事情其实很简单,要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要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用老弗的原话说就是“一个不擅长做方案,必定不是一个擅长管理自我的人,更别说管理一个团队了。
”
方案,嗯嗯,这个我熟,我有话说。
记得自己曾经是一个很讨厌“方案”的人,因为总是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案等同于古板,死心眼儿,影响发挥,不能随心而动,更不能放飞自我。
然而造物弄人,在投身于“消费管理”和“工程管理”事业多年之后,“方案”这个词根本上已经溶化在血液中,铭记在脑海里了。
每项工作开场前“首先明确任务和目的,制定好方案,然后施行这个方案”已经成为自己的新常态,确实获益良多。
关于方案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个打住,大家都懂的,
而且如今是私人时间,不谈工作,不谈管理,不谈方法论,谈点更愉快的事。
愉快的事,旅行算是一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变成了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
喜欢一个人逛街,吃饭,甚至是看电影。
假如碰巧出差是一个人,会顿觉身轻如燕,工作的烦恼凭空减去一半。
而单独一人的游走自然也就是随心随性,没有什么方案性可言了。
然而有限的两次“有方案”的出游却让我改变了“方案与生活无关”的想法。
一次是随团,一次是自由行。
那次随团是公司放旅游假,一帮处得好的同事撇开了大团,自己组个小团“吃小灶”。
出发前没什么事,就对几个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传说典故多看了不少,没想到游起来顿时觉得周围的景致生动亲切了很多,兴趣陡增,收获也大大滴,与以往的走马观花大有不同。
当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行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欢歌笑语自是不同,此所谓去哪儿不重要,跟谁一起去才重要吧。
而另一次真正的“有方案”是第一次自己带孩子自由行。
那次行前颇有些紧张,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吃喝游住行安排妥帖,特意花了几天时间做功课,还写了路书。
什么行程安排、交通信息、住宿预订、景点和餐厅推荐、费用支出方案等......结果是圆满的,于是“方案”从工作走入了生活。
简单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老弗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一个楼里的电梯太慢了,怨声载道,但已建成又不好改造了。
后来业主在电梯旁边安了一个镜子,于是当那些不耐烦的纯等待被顾影自怜所替代后,那些怨怼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利用了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这个角度换得真是不错。
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记得也有个这样的例子。
以前一个工厂,二十四小时连续消费的劳动力密集形产业,消费形式多是小批量多品种且方案变更频繁,每天几百人的消费排班就是个大工程,遇上机器问题原材物料问题订单问题就需要改变消费安排,人员排班在几次打乱后很容易出现问题,比方夜班的人又给连续排到了第二天的白班,每遇此事无论是消费线长还是经理都烦恼不已。
然而设备、原料、订单等问题只能通过管理相对优化,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而不改变消费安排。
后来,在排班时给不同班次的人标上了不同的颜色,白班是白色,中班是黄色,夜班是蓝色,颜色跟人名一体了,这样无论怎么调换消费线变更消费班次,都不把蓝色的人名安排在第二天的白班就OK了。
第二天再排班时先按当天员工的班次变更颜色,再安排第二天的班次,至此,错误排班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了。
确实,换个角度,也许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
不忘初心,快乐很简单
按照老弗的理论,“现实中没有复杂的系统”,或者说真相并不复杂,其实可以很简单,而把事情变复杂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对这个说法我深以为然。
现实生活中经常是本来是做一件事A,过程中发现了B又想起了C,最后DEFG纷至沓来,而最初要做的A经常是抛在脑后不知所终了。
周而复始,每天忙得要死,却又莫名其妙地完不成任务。
之所以这样有时是外界干扰因素太多,在这四海八荒被各路上神们呼来喝去着实也是小仙们的无奈;有时却也是自己没搞清楚方向,迷失在仙泽里了。
比方当下流行各种健身,无论是骑行还是健步走还是什么瑜珈拉丁普拉提,有的人直接就去做了,有的人却是本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精神,先置办假设干先进装备,等装备齐了,热情似乎也用的差不多了,揣着蛇尾巴等待下一个虎头的到来,似乎完全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开场。
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赤子之心。
本着初心,过滤干扰,快乐很简单。
《极简》700字3 本来以为是一本倡导极简生活的指南书,结果是写怎么工作的。
难免绝望了。
假如你有幸以色列科学家艾利高德拉特的演讲,那么你一定知道他所说的“科学家最根本的信条”这句话。
按照他的理论,“现实中没有复杂的系统”,或者说“真相不可能复
杂”。
因此,我们所述的关于常识的第一个理念就是防止复杂,追求简单。
成功的工程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让“利益相关者”开心:你要明确的告诉利益相关者他们将会得到些什么。
很显然,要造就开心的利益相关者,首先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去问他们,而不要假定自己很理解;也不要认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想要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更不要简单地认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同等重要。
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列个,然后把他们的获利条件写下来,分析^p 一下现有的工程是否可以满足所有股东的获利条件。
这是我遇到的一件事情。
某跨国公司对年轻中层干部的年终考核目的标准是这样的:“在一年的工作中是否提升了经营管理质量,并减少了上级对其工作审核和复审的必要。
”
这个考核标准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没人知道这个标准
的详细含义。
以这个标准去考核干部,又会有什么效果呢?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被考核人认为自己即使遵循正确的方向去行动从而完成任务或工程也没多大用途。
年底时,他的上司根本不会以正确的工作目的标准进展考核。
按照上述标准考核时,员工获得总分值的时机又有多少呢?非常低,因为这种考核标准可以有无数种解释方法。
所以,假如你有这方面问题,比方说你的目的是模糊的,像“很好地完成这些工程”“让消费者承受良好的效劳”“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你最好学会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