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8.20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课时提升作业 人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及近代中国资本主
义的历史命运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5·某某模拟)观察下边《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纺织业快速发展
B.某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解析】选D。

表中只有1913年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未爆发,故A 不选。

1913年是北洋政府时期,所以B不对。

C本身表达有误,民族工业从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所以C错误。

故答案为D。

【加固训练】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某一时段中国面粉业的发展状况。

下列对表中所示变化出现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欧洲市场需求增加
B.封建势力压迫解除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社会环境和平稳定
【解析】选A。

从1911年至1919年中国面粉业工厂数和资本量都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市场由于战争而对中国面粉需求增加,面粉业的发展也是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缩影,故A正确。

2.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某某某某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解析】选C。

材料中讲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尚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故A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刚刚兴起,资产阶级某某某某思想尚没有传入中国,故B错误;三个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传统的自然经济都起到了瓦解的作用,故C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故D错误。

3.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 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1.7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 327家。

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解析】选D。

材料的数据反映了民国前期注册的工商企业数量多,招聘工人规模大,只能表明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故D正确。

4.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某某,14%集中在某某,10%集中在某某,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解析】选C。

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促使沿海地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受到更严重的冲击,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而内陆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束缚民族工业发展,导致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故C正确。

5.(2015·某某调研)观察下边图表,中国民族工业在1919年、1936年两度出现发展高峰,其相似的原因是( )
A.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B.国家实现政治统一
C.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D.经济结构趋于完整
【解析】选C。

1919年的发展,列强没有放松经济侵略,故A错误;1919年国内没有实现政治统一,故B错误;1919年属于民国时期,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而在1927年某某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故C正确;经济结构在两个时期都没有趋于完整,故D错误。

6.(2016·某某模拟)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的面值之一。

该套纸币的发行( )
A.推动了国统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B.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严重入超
C.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完全解体
D.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解析】选D。

“伍佰万元”表明通货膨胀严重,A错误,B、C与此内容无关。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7.下表反映的是1938-1941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
年份新增加企业数
1938年240家
1939年466家
1940年589家
1941年843家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实业救国”运动热情高涨
【解析】选D。

1938-1941年属于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之一在于“实业救国”运动的热情高涨,故D正确。

8.下面是1936年与1935年相比中国民族工业中各主要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导致图中各行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促进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国内战争刺激了市场的需求
D.国内“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
【解析】选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某某国民政府持续有效的政策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才有了各项工业数据的提高,故B正确。

9.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
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
C.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
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X市场经济体系
【解析】选D。

“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说法绝对而且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1934年全民族抗战还没有开始,故B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故C错误;材料中“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信息说明政府对市场的规X管理,故D正确。

10.(2016·某某模拟)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至10%,1933年提高至20%,到1934年更是达至25%。

这体现了
( )
A.日本侵华影响西方在华经济
B.北伐战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C.西方各国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D.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步收回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商品在中国进口关税的提高,是因为自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协定关税”权已被逐步收回。

故D正确。

11.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

对表某某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C.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解析】选C。

“1912—192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

依据材料,可知“1927—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较前后两个时期均呈现发展趋势,故选C,排除B。

抗战时期日本破坏沦陷区民族工业,并非“整体吞并”,排除D。

【知识拓展】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12.(2016·某某模拟)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某某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5-1949年
【解析】选D。

根据材料该时期美国货大量地涌入中国,此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货大量涌入中国,1945-1949年与此题时间吻合,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二价与全球货
1917年10月某某先施公司在某某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挚、不掺假。

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新产业与女营业员
大型综合商场的“吃喝玩乐俱全”源于先施公司将娱乐和商业捆绑,其每设一个商号都以酒店或娱乐中心配套。

此外还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

先施公司是聘用女营业员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招聘女营业员的启事X贴月余无人应聘,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和两个妹妹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先施“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震动某某。

材料三创伤与新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某某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某某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某某时装公司。

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某某,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某某京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某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6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材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思潮?(10分)
(3)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10分)
【解析】第(1)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实现了资本、商品、服务、技术等的全球化流通;中华民国某某临时政府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环境。

第(2)题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得出讲究诚信等。

第二问,从近代中国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角度分析,也就是中西文明的交汇。

第三问材料一中某某先施公司的发展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潮,材料二新产业与女营业员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

第(3)题从内外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1)条件:世界市场形成;民国建立,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6分)
(2)特点:重视学习与创新;讲究诚信;促销手段多样;涉足多行业。

时代特征:中西文明碰撞交汇。

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妇女解放。

(10分)
(3)因素:战争破坏;外商排挤;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10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为安格斯·迈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采用的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根据上图,指出图中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悬殊时段,并分析导致该时段差异巨大的经济、政治因素。

(26分)
【解析】第一问从图表坐标轴中明显可以看出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叶,中西差距明显拉大;第二问中国因素可以从中国当时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时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西欧因素可以从工业革命开展、殖民扩X掠夺以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形成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最为悬殊时段: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

(6分)
原因:中国:统治集团推行的政策,战争频繁、国内政局动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落后、工业比重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

(10分) 西欧:工业革命不断扩展,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模式不断成熟;各国不断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扩X,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