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批评方法论11、女性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阶段说参照 [法]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妇女的时间》(见张京媛主编:《当代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47~371页)
中国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始于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有李小江主编的《妇女 研究丛书》,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和刘思谦的《娜拉言说》。《浮》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个时期的女性写作和写作着的女性作了深入探讨,被认为是中国 真正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 1990年代中期为对接与阐发的第二阶段,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任一鸣的《女性文学与美学》,王春荣的 《新女性文学论纲》,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在中国》,陈惠芬的《神话的窥破》,盛英、乔以钢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 学史》,王绯、孙郁主编的《莱曼女性文化书系》等,均以女性理论、女性视角,对 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史和文学史中的现象及作品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和审视,对以男 权为中心的社会审美机制进行了无畏的诘问和挑战。 1990年代末至今是第三阶段,其一,从文学到文化的延伸,如乔以钢的《多彩的 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赵树勤的《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 视》、郭力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姚玳玫的《想像女性》等专著,而且将思想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 文化领域,如李小江主编的《性别论坛》丛书、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论 丛》、连续出版物《中国女性文化》和《中国女性主义》都涉及历史学、教育学、社 会学、心理学、生态学、法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传播了女性主 义。其二,从理论到实践的拓展。 进入21世纪后,不少学者从早期启蒙式的女性主义理论阐发逐步走向具体行动。
第四,关于身体与性的思想。后现代女性主义所谓新的话语也就是身体的快 乐,他们尝试将肉身化的女性的他者性视为抵抗和转变之基础,即用女性的身体 作为抵抗男权制的基础。
第五,多元论与相对论的思想及其最终导致的个人主义政治。后现代女性主 义倡导的是对普适性的破坏。他们发起了自传行动,倡导女性写作自我表现的文 本。将个人的经验与政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写作,打破学院式的传统模式,倡导 没有固定界限的圆形写作和圆形思维,主张写作就是写自己。
(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活跃于19世纪到20世纪的60年代,大本营在英国。认为必须改变整个社 会结构,真正的性别平等才能实现。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 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具体来说,其观点有:女性也是 一个阶级;试图用“异化”的概念来解释女性受压迫的现实;摆脱压迫的 道路就是克服女性的异化和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它的最终目标是使社会 上男女阶级的划分归于消失;它解放女性的战略是性别特征的变革和生育 的变革;不赞成独立的女性主义政治。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最关注的问题有: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务劳动不 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女性劳动报酬低于男性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建立社 会主义才能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 2、代表人物 朱丽叶·米切尔 (Juliet Mitchell),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 物之一。1966年,她发表的《女性:最漫长的革命》成为女性运动的一部 纲领性文献。她在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作出了独到评论。她把妇 女受压迫机制概括为四大类,那就是生产、生殖、性和儿童的社会教化, 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只有改变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这四大结构,妇女 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第二,反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反对将主体性视为固定的、人文的本质, 反对人们总是强调女性的生育能力及其对女性特质产生的影响,反对性别的两分, 甚至反对性别概念本身,反对以为性别是天生不可改变的思想。 第三,关于话语即权力的理论。认为女性处于长久连续的压力之下,必须摆脱 这种权力和规范的压制,女性应开始重视话语。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抱负之 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以此产生新的知识,制造出新的真理,并组成新的权 力。
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 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 践三个层面,女性主义实际上是三个层面的集合体。
政治上,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 斗争;
理论上,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 说和方法论原则;
(二)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成就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起步要晚于电影批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 着影视研究的觉醒和成熟,情况才发生戏剧性的改变。一大批女性电影学 者终于开始研究电视领域中的女性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西方女性主义电 视批评是在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理论上对上述两个领域多有继承,但在方法上多 有发展。 最能够体现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特色的应该是对肥皂剧的研究。(蒙福 德的《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与电视剧种》 ) “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关注音乐电视、广告、新闻、体育节目、天 气预报等“系列化的”节目形式的研究。 主要研究这种消解中心的电视机制是在什么程度上对女性加以特殊的 定位的,以及这种定位与电视运行机制的互动作用。 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摆脱了文学研究和电影研究的影响,是一种真正 面向“女性”和“电视”的研究。
该书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两性不平等的关系,作者以文学文本作为性政治分析 的依据,通过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四位作家作品中表现 出来的性别权力关系的剖析,指出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的文化产物中,男性作家凭借其 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政治。可以说,米勒特的 重要性在于第一次引入了女性阅读的视角,提出振聋发聩的性政治理论,并且提供了
2、代表人物 (1)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她 认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代表正面价值,而女性 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为了消除这种二元对立,西苏提出了以 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她就女性写作提出“描写躯体” 的口号,倡议用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女性写作还应有其独特的、区 别于男权文化的语言,这种反理性、无规范、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将 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 (2)露丝·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提出独 特的“女人谱系”和“女人腔”主张,对父权制社会所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 也做了尖锐的批评。她指出,在这个社会中,从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义上, 女性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其“女人谱系”是指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 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 系上升为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沦为客体。“女人腔”则是指一种非理性的 女性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永远在滚动、变化中,意义不定、无中心、跳跃、 隐秘、模糊。 此外,女性主义还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和黑人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许多流派。
实践上,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 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 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第三阶段为1980年代后期,这是女性主义众声喧哗的开放 时期,不再强调男女的对立或一元论,而是要求性别差异的政 治必须由多元化的差异来取代;她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 统一,使女人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 女人,男人成为男人;她们主张消弭冲突、对抗、暴力等男性 统治话语,推进爱、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使世界 成为具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世界。
第二节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主要是以女性主义理论为理论工具或从女性主义的 视角对影片进行分析。但根据创作者性别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对男性导演影 片的批评和对女性导演影片的批评;同时根据影片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对 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解读和对非女性主义电影的女性主义解读。
一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成就
二 女性主义流派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它们着重提倡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 其基本观点是: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的自由。 首先,理性。代表向当时的权威质疑,要求女性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 其次,公正和机会均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缺乏 公平受教育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再次,反对传统哲学思想认为女性在理性上比男性低劣的观点,反对强调性别 的差异,强调两性在人的本质和理性上的相似。 2、代表人物 (1)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作《女权的辩护》 (1792),她提出两性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两性平等的公民权、政治权利、受教 育权利以及男女两性的道德水准。这本书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 主义的著作之一。 (2)穆勒(John Stuart Mill),作品《女性的屈从地位》(1869),认为女性 的从属地位是早期历史野蛮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但坚持认为男女 在社会上应有不同的角色。很多批评穆勒的人认为他没有遵循自由主义原则。 (3)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 1949)出版, 作者指出男性将他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分析了女性是男 性的“他者”的处境。最早从性别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有关女性的若干理论问 题。
(二) 激进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1)男权制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把对女性的压迫视为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 式,旨在理解和结束这一统治;男权制概念是所有概念中的关键,一是男性统治女 性,二是男性中长辈统治晚辈;所有女性应团结成一个阵营共同斗争;男权统治不 仅局限在公众领域,私人生活领域中也同样存在。 (2)强调女性是一个阶级。基本观点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阶级压迫的根 源是男权制;对男权制进行心理学、生理学上的解释;男女本质不同;社会须改变; 等级须消灭。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被压迫阶级,现行社会体制是性阶级体制, 他们关注性和身体的领域,甚至认为女性身体是自然界的畸形创造,生理原因是导 致受压迫的根本原因。20世纪70年代,激进女性主义转向谴责男性,将男性当作敌 人。 2、代表人物 (1)费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代表作《性的辩证法》,被誉为对女 性受压迫进行系统分析并解释其根源的最早尝试之一。 (2)凯特·米勒特(Kate Millett),美国女权主义者,其《性政治》(1970)一 书最早将男权制(父权制)这一概念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米勒特的重要性在于第一 次首次引入了女性阅读的视角,提出振聋发聩的性政治理论,并且提供了女性主义 “抗拒性阅读”的榜样。
第九讲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影 视中对于女性创造力的压抑以及银幕上对于女性形象的剥夺,恢复女性作为影 视表演者、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自有身份。
第一节 女性主义概述 一 界定及发展史
“女性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20世纪初开 始流传,“五四”时期传到中国,汉语也译为“女权主义”,现通常译为“女 性主义”,主要是想表征一种政治态度与文化立场。
(四) 后现代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第一,挑战关于解放和理性的宏大叙事,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试图建 立社区理论,即:将道德和政治观念建立在小范围的特殊社区的经验之上,否定 因果联系和宏观社会概念;关注无意识和下意识;关注矛盾、过程和变化;关注 个人的肉体特质;拒绝男权宏大叙事、普适性理论和客观性。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成就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代表有米歇尔的《精神分析与女权主义》、罗 拉蒂斯的《爱丽丝不》、庄士顿的《女性电影作为抗衡的电影》、劳拉·穆尔 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等等。针对女性在电影中文本是什么的问题,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得出了这样四个结论:(1)女性是被典型化了的(2)女 性是符号(3)女性是缺乏(4)女性是“社会建构”的。
中国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始于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有李小江主编的《妇女 研究丛书》,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和刘思谦的《娜拉言说》。《浮》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个时期的女性写作和写作着的女性作了深入探讨,被认为是中国 真正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 1990年代中期为对接与阐发的第二阶段,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任一鸣的《女性文学与美学》,王春荣的 《新女性文学论纲》,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在中国》,陈惠芬的《神话的窥破》,盛英、乔以钢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 学史》,王绯、孙郁主编的《莱曼女性文化书系》等,均以女性理论、女性视角,对 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史和文学史中的现象及作品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和审视,对以男 权为中心的社会审美机制进行了无畏的诘问和挑战。 1990年代末至今是第三阶段,其一,从文学到文化的延伸,如乔以钢的《多彩的 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赵树勤的《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 视》、郭力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姚玳玫的《想像女性》等专著,而且将思想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 文化领域,如李小江主编的《性别论坛》丛书、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论 丛》、连续出版物《中国女性文化》和《中国女性主义》都涉及历史学、教育学、社 会学、心理学、生态学、法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传播了女性主 义。其二,从理论到实践的拓展。 进入21世纪后,不少学者从早期启蒙式的女性主义理论阐发逐步走向具体行动。
第四,关于身体与性的思想。后现代女性主义所谓新的话语也就是身体的快 乐,他们尝试将肉身化的女性的他者性视为抵抗和转变之基础,即用女性的身体 作为抵抗男权制的基础。
第五,多元论与相对论的思想及其最终导致的个人主义政治。后现代女性主 义倡导的是对普适性的破坏。他们发起了自传行动,倡导女性写作自我表现的文 本。将个人的经验与政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写作,打破学院式的传统模式,倡导 没有固定界限的圆形写作和圆形思维,主张写作就是写自己。
(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活跃于19世纪到20世纪的60年代,大本营在英国。认为必须改变整个社 会结构,真正的性别平等才能实现。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 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具体来说,其观点有:女性也是 一个阶级;试图用“异化”的概念来解释女性受压迫的现实;摆脱压迫的 道路就是克服女性的异化和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它的最终目标是使社会 上男女阶级的划分归于消失;它解放女性的战略是性别特征的变革和生育 的变革;不赞成独立的女性主义政治。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最关注的问题有: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务劳动不 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女性劳动报酬低于男性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建立社 会主义才能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 2、代表人物 朱丽叶·米切尔 (Juliet Mitchell),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 物之一。1966年,她发表的《女性:最漫长的革命》成为女性运动的一部 纲领性文献。她在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作出了独到评论。她把妇 女受压迫机制概括为四大类,那就是生产、生殖、性和儿童的社会教化, 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只有改变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这四大结构,妇女 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第二,反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反对将主体性视为固定的、人文的本质, 反对人们总是强调女性的生育能力及其对女性特质产生的影响,反对性别的两分, 甚至反对性别概念本身,反对以为性别是天生不可改变的思想。 第三,关于话语即权力的理论。认为女性处于长久连续的压力之下,必须摆脱 这种权力和规范的压制,女性应开始重视话语。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抱负之 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以此产生新的知识,制造出新的真理,并组成新的权 力。
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 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 践三个层面,女性主义实际上是三个层面的集合体。
政治上,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 斗争;
理论上,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 说和方法论原则;
(二)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成就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起步要晚于电影批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 着影视研究的觉醒和成熟,情况才发生戏剧性的改变。一大批女性电影学 者终于开始研究电视领域中的女性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西方女性主义电 视批评是在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理论上对上述两个领域多有继承,但在方法上多 有发展。 最能够体现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特色的应该是对肥皂剧的研究。(蒙福 德的《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与电视剧种》 ) “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关注音乐电视、广告、新闻、体育节目、天 气预报等“系列化的”节目形式的研究。 主要研究这种消解中心的电视机制是在什么程度上对女性加以特殊的 定位的,以及这种定位与电视运行机制的互动作用。 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摆脱了文学研究和电影研究的影响,是一种真正 面向“女性”和“电视”的研究。
该书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两性不平等的关系,作者以文学文本作为性政治分析 的依据,通过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四位作家作品中表现 出来的性别权力关系的剖析,指出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的文化产物中,男性作家凭借其 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政治。可以说,米勒特的 重要性在于第一次引入了女性阅读的视角,提出振聋发聩的性政治理论,并且提供了
2、代表人物 (1)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她 认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代表正面价值,而女性 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为了消除这种二元对立,西苏提出了以 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她就女性写作提出“描写躯体” 的口号,倡议用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女性写作还应有其独特的、区 别于男权文化的语言,这种反理性、无规范、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将 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 (2)露丝·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提出独 特的“女人谱系”和“女人腔”主张,对父权制社会所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 也做了尖锐的批评。她指出,在这个社会中,从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义上, 女性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其“女人谱系”是指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 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 系上升为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沦为客体。“女人腔”则是指一种非理性的 女性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永远在滚动、变化中,意义不定、无中心、跳跃、 隐秘、模糊。 此外,女性主义还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和黑人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许多流派。
实践上,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 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 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第三阶段为1980年代后期,这是女性主义众声喧哗的开放 时期,不再强调男女的对立或一元论,而是要求性别差异的政 治必须由多元化的差异来取代;她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 统一,使女人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 女人,男人成为男人;她们主张消弭冲突、对抗、暴力等男性 统治话语,推进爱、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使世界 成为具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世界。
第二节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主要是以女性主义理论为理论工具或从女性主义的 视角对影片进行分析。但根据创作者性别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对男性导演影 片的批评和对女性导演影片的批评;同时根据影片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对 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解读和对非女性主义电影的女性主义解读。
一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成就
二 女性主义流派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它们着重提倡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 其基本观点是: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的自由。 首先,理性。代表向当时的权威质疑,要求女性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 其次,公正和机会均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缺乏 公平受教育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再次,反对传统哲学思想认为女性在理性上比男性低劣的观点,反对强调性别 的差异,强调两性在人的本质和理性上的相似。 2、代表人物 (1)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作《女权的辩护》 (1792),她提出两性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两性平等的公民权、政治权利、受教 育权利以及男女两性的道德水准。这本书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 主义的著作之一。 (2)穆勒(John Stuart Mill),作品《女性的屈从地位》(1869),认为女性 的从属地位是早期历史野蛮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但坚持认为男女 在社会上应有不同的角色。很多批评穆勒的人认为他没有遵循自由主义原则。 (3)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 1949)出版, 作者指出男性将他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分析了女性是男 性的“他者”的处境。最早从性别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有关女性的若干理论问 题。
(二) 激进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1)男权制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把对女性的压迫视为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 式,旨在理解和结束这一统治;男权制概念是所有概念中的关键,一是男性统治女 性,二是男性中长辈统治晚辈;所有女性应团结成一个阵营共同斗争;男权统治不 仅局限在公众领域,私人生活领域中也同样存在。 (2)强调女性是一个阶级。基本观点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阶级压迫的根 源是男权制;对男权制进行心理学、生理学上的解释;男女本质不同;社会须改变; 等级须消灭。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被压迫阶级,现行社会体制是性阶级体制, 他们关注性和身体的领域,甚至认为女性身体是自然界的畸形创造,生理原因是导 致受压迫的根本原因。20世纪70年代,激进女性主义转向谴责男性,将男性当作敌 人。 2、代表人物 (1)费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代表作《性的辩证法》,被誉为对女 性受压迫进行系统分析并解释其根源的最早尝试之一。 (2)凯特·米勒特(Kate Millett),美国女权主义者,其《性政治》(1970)一 书最早将男权制(父权制)这一概念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米勒特的重要性在于第一 次首次引入了女性阅读的视角,提出振聋发聩的性政治理论,并且提供了女性主义 “抗拒性阅读”的榜样。
第九讲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影 视中对于女性创造力的压抑以及银幕上对于女性形象的剥夺,恢复女性作为影 视表演者、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自有身份。
第一节 女性主义概述 一 界定及发展史
“女性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20世纪初开 始流传,“五四”时期传到中国,汉语也译为“女权主义”,现通常译为“女 性主义”,主要是想表征一种政治态度与文化立场。
(四) 后现代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第一,挑战关于解放和理性的宏大叙事,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试图建 立社区理论,即:将道德和政治观念建立在小范围的特殊社区的经验之上,否定 因果联系和宏观社会概念;关注无意识和下意识;关注矛盾、过程和变化;关注 个人的肉体特质;拒绝男权宏大叙事、普适性理论和客观性。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成就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代表有米歇尔的《精神分析与女权主义》、罗 拉蒂斯的《爱丽丝不》、庄士顿的《女性电影作为抗衡的电影》、劳拉·穆尔 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等等。针对女性在电影中文本是什么的问题,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得出了这样四个结论:(1)女性是被典型化了的(2)女 性是符号(3)女性是缺乏(4)女性是“社会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