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八下文常(资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文学常识】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
作者牛汉。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
作者为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我的童年》节选自《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学者、翻译家、作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东方学、文学翻译等方面造诣精深。
他所研究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文字,是几近失传的“绝学”。
他还致力于散文创作,自成一格。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
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日》《月》选自《巴金选集》。
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写于
●《海燕》由戈宝权根据俄文版《高尔基全集》翻译,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组歌》选自《泪与笑》。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填国别)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2001中国年度最佳报告文学》)。
作者吴岗。
●《旅鼠之谜》选自《科技日报》。
●《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喂——出来》选自《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
星新一,日本(填国别)科幻小说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
●《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原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沈从文(1908—1988),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全集》第四卷。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端午的鸭蛋》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吆喝》选自《北京城杂忆》。
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春酒》选自《琦君散文》。
琦君,台湾作家。
●《俗世奇人》选自《俗世奇人》。
作者冯骥才。
作者在出自同书的《刷子李》中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在《泥人张》中也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但在《好嘴杨巴》中却称赞了一个手上没有绝活,只是巧于辞令的杨巴,而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
●语言与风俗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成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兮。
”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
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填性别)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
”西晋左思《咏史》有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障(现在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填朝代)文学家。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
作者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
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意深刻。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类似于现在的杂文。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务)人,明代文学家。
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是为书序。
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
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外集》。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写了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
作者杜牧。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南宋(填朝代)诗人。
此诗是文天祥被俘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
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词牌名。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
山坡羊,曲牌名。
张养浩(1270—1326),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元代散曲作家。
●本单元所选课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
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
岳阳楼,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还写出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
●《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郞集笺校》。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郞,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写出了满井暮春时节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深意切,耐人回味。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诗中的茅屋即为草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
判官,军府所在地为轮台(现在新疆轮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写于此。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
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对联常识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二、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完全相同,“两”“一”都是数词,“个”“行”都是量词,“黄鹂”“白鹭”都是名词,而且都是飞禽名,其中“黄”“白”又都表颜色,“鸣”和“上”都是动词,“翠柳”“青天”都是名词,其中“翠”“青”也都用来表颜色。
三、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上下两联都是主谓结构,“明月”“清泉”都是主语,“照”“流”都是谓语中心语,“松间”“石上”都是状语。
四、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
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两联依次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相合。
五、平仄相协。
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平仄相协。
平仄相协的起码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六、意义相关。
对联的上下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等。
七、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赠从弟(其二)》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当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意却又不言而喻。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王勃(650—676/684),字子安,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
唐朝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
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在四川)
人。
唐代诗人。
时空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故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终南别业》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王维。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一八。
这首诗先写自己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选自《韩愈诗选》。
常言道“春雨贵如油”,诗人却能写出“天街小雨润如酥”;人人都知道春草初出的模样,诗人却能说那春草远看一片绿近看却又若隐若现。
能这样体察入微,已经高人一筹。
谁能料到,诗人又说那烟柳满城的盛夏时节又怎能比得了这早春景色。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赞叹,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无题》选自《全唐诗》卷五三九。
作者李商隐。
这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
李煜(937—978),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
这首词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
诗人身为亡国之君,古人说“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幕遮》选自《范仲淹全集》。
这首词上片描写登高所见秋景,下片抒发浓烈的思乡情绪。
思乡是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而意境如此阔达却是少见的。
也只有像词人那样,文才武略兼备,又长期镇守边关,才能有这样既优美又苍凉的词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