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歌,学习本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
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获取独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就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因此已初步具备感知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对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怀也有所体会,但学生在学习中仍会出现抓主题难、明意境难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时鼓励创设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达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品,利用朗读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主题,激发爱国热情。
2.把握长城形象,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境之美和作者强烈的感情。
2.难点: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长城的视频片段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歌唱长城的诗,《长城谣》(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出生于重庆,长在台湾。
13岁时开始写诗,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
她的诗歌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席慕容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89年之前,她一直没有去过自己的原乡,她经常提起原乡带给她的创作灵感。
她说:“我非常羡慕生长在故乡的人,因为我生在乱世,我没有时间为自己准备一个故乡。
可能我的寂寞、胆怯、心虚,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故乡给我撑腰,在文学里我找到了自己的故乡。
”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正音
yānài jùmăng diān fén chì
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勒
2、提示读诗方法: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3、学生对照节奏、重音提示,听录音一次,轻声跟读一次,齐声读一次。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4、整体感知:
(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板书:长城)
(2)、作者是用第几人称来写长城的,为什么?
作者是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的,诗人在与大陆隔绝的台湾岛上长大,在这首诗里,她要借长城来抒发内心对故乡强烈的思念(板书:思乡之情)。
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诉内心强烈的情感。
这种借写长城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叫做:咏物抒怀(板书)
梳理板书: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3)、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______长城;
第二节:______长城;
第三节:______长城;
(归纳板书:刻画长城、思念长城、梦回长城)
(四)、分组探讨,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分三节,我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析一节。
为了引导同学们思考,我给每一组设置了两个问题,请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5分钟后分别请每一组派个代表上台来汇报你们的探讨成果。
第一组:A、分析前三句,思考长城见证了民族的哪些方面?
B、“无情”、“蹲踞”、“冷眼”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用这些词语刻画长城的形象?
第二组:A、“烈火焚起”是指什么?为什么唱长城时“总不能成声”,写长城时“不能成篇”,而一提到长城“便有烈火焚起?
B、“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应作何理解?
第三组:A、“敕勒川、阴山下”出自哪首诗?它与作者有何关系,诗题是《长
城谣》,作者为什么要写“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
B、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然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
(五)、讨论交流:
第一组:
A、分析前三句,思考长城见证了民族的哪些方面?
战争、荣辱(夺、还)、悲欢。
B、“无情”、“蹲踞”、“冷眼”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用这些词语刻画长城的形象?
这三个词是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
战争、荣辱、悲欢在不断地上演,而长城只是静静地,永恒地在那里,在的长城面前,一切都是过眼烟云。
这三个词突出了长城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形象。
C、第一节刻画了长城形象,描写长城见证历史,历经沧桑。
(板书——历史见证,历经沧桑)
D、朗读提示:所以本节朗读时语调应深沉、舒缓、凝重,以凸现长城的沧桑感。
先听朗读,再齐读。
第二组:
A、为什么唱长城时“总不能成声”,写长城时“不能成篇”,而一提到长城“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
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由此可见作者对祖国感情之深。
B、“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应作何理解?
作者时时刻刻都在思念长城,在他心中,长城的形象早已千百遍的出现。
以至于一提到长城,长城的形象,比如身躯、面容、云、树、风等都如在眼前、历历在目。
万里极言空间之广,千年极言时间之长。
C、第二节抒发了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
只要一想起它就唱不成声,写不
成篇,它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板书:——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D、朗读提示:本节一二句要读得轻缓,读第三句时要加重加快。
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情感波动。
先听朗读,再齐读。
第三组:
A、“敕勒川、阴山下”出自哪首诗?它与作者有何关系,诗题是《长城谣》,作者为什么要写“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
“敕勒川、阴山下”出自北朝民歌《敕勒歌》;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在内蒙古,这里既是作者的故乡,又是长城黄河经过的地方,作者借长城抒思乡之情,所以要写“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
B、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然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当时台湾与大陆隔绝,诗人只是希望梦中能见到黄河、长城、敕勒川,渴望在梦里回到故乡,可是浓浓的乡愁让她难以入睡。
由此可见一位海外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
C、第一节写诗人渴望在梦中回到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板书:——思乡难眠,梦回故乡)
D、朗读提示:本节朗读时应语调舒缓,悠长。
表现思乡恋国之情悠悠不绝。
先听朗读,再齐读。
(六)、小结全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抒情诗。
诗人借长城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全班齐读全诗,要求读出感情。
(七)、拓展延伸:阅读《乡愁》
思考:(1)<乡愁>与<长城谣>都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分别借助了什么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课外推荐:《一棵开花的树》
(九)、板书设计:
长城谣
借物言志
刻画长城——历史见证,历经沧桑
思念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心系故国思恋故乡梦回长城——思乡难眠,梦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