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国文的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就是文学中的散步,因为它最平常、 最自然,也因为都会。散步散到被认为炉 火纯青的地步就变得非常困难—除非那人 的步态丝毫也不造作和摹仿别人,而且在 简单的散步中便可显示出深厚的训练。”
1、朴淡源自真诚
“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 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 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可以算是例外,无妨 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 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 里去,反正与我没关系,因为二十年来,不曾看电 影。”
周作人(1885~1967)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一、生平
1885年1月16日,周作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一 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鲁迅之二弟。原名周 櫆(kui)寿,后改名作人,字启明(又作 岂明),起孟,号知堂。
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建筑,后来走 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11年回国,曾就职于浙江省教育司, 浙江第五中学教员。 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 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北京 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 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 的散文。 1922年7月起兼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 1923年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问世。
三、文本分析
①讲三位本家先生的有趣故事: • 吸鸦片烟、终日卧榻的老秀才, • 做神秘怪诗、因疯自杀的子京, • 言行暴厉而实际怯懦的“反革命”。
三、文本分析
②述读经,“所读之经于我毫无益 处”, 谈此题时抻出一笔谈论彼题 反话正说
三、文本分析
③讲随祖父读书故事。
• 只谈“有趣”事 • 老人对于教育的特别的意见 • 奖励读小说
三、文本分析
结束语,再次强调其学习国文的经验:
• “多看书”
态度:
• “小说,曲,诗词,文,各种; • 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 • 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以不看”。
三、文本分析
更重要的读书目的: • “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 • “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 • “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 ——学好“国文”的根本
三、散文特点
周作人把文学分为“载道”与“言志”两大 类。在现代散文理论的开山之作《美文》中, 周作人倡导现代散文“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 想”,要“抒我之情”,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而文学史家将其称为“言志”散文,并将 受其影响、具有相似特征的散文创作称为 “言志派”散文。
“言他人之志即是载道,载自己的道亦 是言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散文一集· 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 司,1935
周作人美文的特点: 谈论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个人闲情逸志的白话体的 纯散文。内容庞杂,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几乎无 所不谈,无奇不有。 如《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地方色 彩浓郁,尤喜北京与江浙一带的风俗,以此形成他 散文的文化底蕴的基础,有较为浓厚的知识性与趣 味性。
这些散文主要表达了他想脱离现实,消极避 世,及时行乐的思想。 艺术上颇具功力:风格平和冲淡,以平易自 然的态度娓娓道来;形式短小简洁,风格独 特,在当时影响很大,称之为“美文”。 周作人的美文多收在他的散文集《雨天的书》 《自己的园地》《永日集》《谈龙集》《谈 虎集》《泽泻集》等中。
至此,周作人已然将抒情、叙事、说理 各分子全部统一在“个人的”旗帜之下, 从而使中国现代散文的个性化原则越发 鲜明突出。
周作人经常以叛徒与隐士自居。叛徒是指旧 社会、旧文化、旧传统、旧思想的叛逆者; 而隐士则是指回避社会矛盾、追求闲适生活 的人。
“叛徒”与“隐士”
“浮躁凌厉”与“平和冲 淡”
三、文本分析
• “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为 这能使人思路通顺”, • 又正中取曲,斜出一笔,祖 父让人忍俊的一面: • 投缘最是《西游记》,逢人 便说八戒猪。
三、文本分析
小说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异想纷呈,对少年吸引力很大。 借助读小说,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中 国语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的趣味, 不知不觉之间获得文章阅读和写作的 训练。
创作“闲适”散文的背景
第一,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历史进入20年代。这 时经过“五四”风暴洗礼的中国大地进入了思想烦闷和迷茫 的时代,即“五四”落潮期,许多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勇士从 “五四”的漩涡中退下来,陷进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中,周作 人也不例外。周作人的矛盾主要是:(1)在政治态度上, 是继续做战士还是做隐士。(2)在文学观上,对艺术是独 立的还是“文以载道”感到矛盾,既反对“文以载道”, “但自己总做不出一篇为文章的文章”。
第二、受欧美作家抒情小品的启示,觉得这种文体是其矛盾 排遣的最好喷发口,遂于1921年5月,发表《美文》一文,
提出现代散文的文体应是“记述的,是艺术性的”。
第三,周作人在无奈中选择了抒情小品文学作为自己精神上 的“避难所”,但这种“闲适”的小品文却获得了意外的成 功,周作人在这里又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成功的喜悦,促使 他自觉地把“闲适”的小品文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乐园。
三、文本分析
这经验“当作故事讲也有点意思”,且还“似 乎略有浪漫的趣味”——引发读者兴趣。
目的:
强调其与“语文进阶”、“读书方法”、“写 作秘诀”之类读物区分; 欲扬先抑,卖个关子,引起人们阅读兴致。
三、文本分析
2、文章特点: • B.迂曲中有趣味(第二段) 有趣味、有“嚼头”,话里有话,不是一览无 余,经得起回味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 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 红蓼(liao)和白草,渔舍,各式各样的, 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 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 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 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 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 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 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 法。”
隐士:返身躬耕“自己的园地”
个人本位人道主义的“平和冲淡” 1922年,创作《自己的园地》,总结自 《人的文学》发表以来思想的变化。 提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否定文学功利 观。
平和冲淡表现在: 对于读者平和平等的态度 意境营造上的澄明空灵 题材选取上的随意自然
随笔、小品文,即美文
1、朴淡源自真诚
课下阅读 《半农纪念》 《初恋》 《娱园》
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朴淡首先 是缘真而来。作家以真情唤 起读者共鸣,不虚不火,不 急不躁,只让暖暖诚意于言 语中间化为一股清流,温温 地浸润读者的心。
2、化浓为淡的哲理化情思
《唁词》:“死总是很可悲的事,特别是青年 男女的死,虽然死的悲痛不属于死者而在于生 人。照常识看来,死是还了自然的债,与生产 同样地严肃而平凡,我们对于死者所应表示的 是一种敬意,犹如我们对于走到标竿下的竞走 者,无论他是第一者,或中途跌过几交而最后 走到。在中国现在这样状况之下,‘死之赞美 者’ 的话未必全无意义,那么‘年华虽短而忧 患亦少’也可以说是好事……”
2、化浓为淡的哲理化情思
《镜花缘》:“梦想是。人之子有时或者要反叛她,但终究还回到 她的怀中来。”
小 结:
一个已然参悟人生底里的智者对喜 怒哀乐的淡然之风。
3、审美理想的闲适、飘逸、宁静
《乌蓬船》 “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 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 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 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 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 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 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三、文本分析
用其个体经历,串起国文进步之阶: 由断字而识文,从白话到文言,经读 懂到知趣味。 借助读小说,轻松愉快地获得中国语 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的趣味。
三、文本分析
④作者“从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故 事: 读翻译作品:严译学术著作,林译西洋 小说,梁译政治小说、教育小说 “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无什么可以说是 国文的修养”
我的一点希望:
《 我 学 国 文 的 经 验 》
教学目标
一、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初步了解作者的文章风格。
一、焦点问题
1. 作者国文学习的真经 2. 国文知识技能与精纯趣味、健全人生观之 关系。
二、周作人:语文大家


周氏兄弟:五四时期,与鲁迅齐名并称、相 提并论 知堂文章:面目独具,名重当时。 现代汉语写作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 《知堂文集》等几十种。
1924年11月发起组织语丝社,并成为《语丝》的实际主编。 这时期作品为《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 《谈龙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学系主任。 1930年与冯文炳等合办文艺周刊《骆驼草》,同时大力鼓 吹文学的无目的性,创作了大量专注于草木虫鱼的文章和 读书笔记,创作风格愈加走向闲适。此时结集的有《永日 集》、《看云集》、《苦条随笔》、《夜读抄》、《瓜豆 集》等。 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他留在北平。后任日伪政权的国 府委员等职,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监禁在南京,判有期 徒刑10年。 1949年1月保释出狱,定居北京,家居从事翻译与写作。 1967年团患前列腺肿瘤在京去世。
叛徒: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五四骁将的启蒙主义批判性指向的 “浮躁凌厉”
议论各种社会问题、文艺问题的杂感 内容:批判封建思想文化,不良社会现象。 特点:“少敦厚温和气”,语言浮躁,凌厉。 常有“反语”,富有战斗力。
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 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提倡“人的文学” 一、这文学是人性的,不是兽性的,也不是神性的; 二、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 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他强调“一切生活本能, 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 的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应记 载世界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包括他们的世俗情 欲”,同时又是“反对家族本位的”,是一种“现 代人类的意识”。
二、作品
周作人的主要散文创作: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 虎集》,《谈龙集》,《永日集》,《看云集》,《夜 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 《瓜豆集》,《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 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 《苦口甘口》,《立春之前》,《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青年时代》,《药堂谈往》(又名《知堂 回想录》)……
于是,进行“闲适”散文的创作,成了周作人毕生的追求。
总体风格:龙井茶
看去全无颜色,喝到 口里,一股清香,令 人回味无穷 。
看一下当年批评家的论述:
“看了他的小品,仿佛看见一个博学的老 前辈在那儿对你温煦的微笑”。
“那众多篇章中仿佛有一位学者,“在 路旁小小池沼负手而行,对萤火出神”, “用平静的心感受大千世界的动静”。
三、文本分析
1. 本文价值: • 作者相当看重。收入多个集子 • 作者的深思熟虑,用意严肃
三、文本分析
2. 文章特点:
• A. 迂回,曲折,绕弯子。(第一段) 一上来说“我于怎样学国文的上面就压根儿没 有经验” 接着又说,“我所有的经验是如此的不规则, 不足为训的,这种经验在实际上是误人不 浅”——实际还是有经验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 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 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 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 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 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 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 得一学,不值得一看。 ------------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