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部珏(jué象两串玉合并)与第六部“玉”相关; 第八部“气”小篆形体 与“三”相近; 第九部“士”是从一从十,和“一”相关; 第十部“丨”(gǔn表示上下相通)是把“一”竖起来; 第十部“屮”(chè,为草木初生。象刚从地中长出的 形 状,已经有了主茎和侧枝)与“丨”相关;
第十二部艸(cǎo,各种各样草本植物,会意。今作部 首写作艹,单用写作草)是两个“屮”; 第十三部“蓐”(hāo,拔去田间野草)从“艸 ”; 第十四部“茻”(mǎng,指各种杂草丛生)四个 “屮” 。
每部的第一个字为部首字。如第一个部首为“一”部, 本部文字的次序是:
一(凡一之属皆从一)、元、天、丕 凡东汉皇帝的名讳,一定排在部首字后的第一个。如 “禾”部字次序:禾(凡禾之属皆从禾 Nhomakorabea、秀(上讳)
汉光武帝刘秀,秀属禾部便是“禾”部部首后第一字;
“草”部字次序: (凡 之属皆从 )、莊(上讳) 汉明帝名庄(繁体莊),庄便是草部部首后第一字。 “示”部字次序:示(凡示之属皆从示)、祜(上讳) 祜(hù)是汉安帝的名讳。

另一类是用战国时期东方诸国(主要是齐、 鲁、三晋等地)的文字书写成的,这种文 字与汉代通行的文字迥然不同,叫做“古 文”,用这种古文所写的经书被称为“古 文经”。如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从孔子旧宅 墙壁中发现的《尚书》《春秋》《礼记》 《孝经》《论语》,北平侯张苍所献的 《左传》,河间王刘德所征集到的《周官》 《尚书》《礼记》《孟子》,鲁三老所献 的《古孝经》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等。



他们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 致用,但习惯于以唯心主义的态度去解释 经学,进而穿凿比附时政,直接为当时的 封建统治、伦理道德提供思想根据。 他们胡说什么“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 虫者屈中也”等等,甚至法官可以根据字 形去断案。 今文经学最初的代表人物是“公羊学派” 的董仲舒。


②各部文字的排列 《说文》所收9353个单字,分列在540部中, 各部所收之字,排列时也有一定规律。 以类相从:各部中字的排序从总体上看是以类相 从的,即每部中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例如 手部:手、掌、拇、指、拳等是人体部份,抠、揖、 攘、拱等是手部动作,都按性质和同类型的字并排。 女部,姜、姬、姞、嬴、姚、妫、妘、姺等排列 在一起,因为它们同是人的姓氏;母、妪、媪、姐、 姑等字比邻,因为它们是对女性不同的称谓。 但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其中有些字的排列,没有 明显规律可寻。
2015.4
许慎和《说文解字》
1.生平: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著名经学家、文
字学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
《后汉书· 许慎传》“(许慎)少博学经籍”。这
里的经籍包括“五经”和诸子百家、医药、天文、
历算等。


由于他才学过人,被汝南的郡守选拔为功 曹,协助郡守办理全郡公务。许慎任职功 曹,其工作是相当严肃认真的,据《汝南 先贤传》记载:许慎任职功曹,勤于政事, 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因此, 他又被推举为孝廉之士。 后来,许慎被召入京城洛阳,做了太尉府 的南阁祭酒,从事文书一类的工作。东汉 时太尉府的南阁祭酒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务。
体例:大凡著述,都有一定的体例。不明了一书的体
例,就难以理解一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意旨。《说文》
收了9353个字,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并进 行解说的呢?许慎不是像前人字书那样用韵语把许多汉
字堆放在一起,而是科学地分析汉字的构造,把许多汉
字按照形体的构造来分类,凡形旁相同的类聚在一起, 立下部首。部首又按一定的规则编排先后次序。这样就 把纷繁复杂的汉字有机地编排组织起来了,这种方法是 前所未有的,是许慎的创造。下面介绍一些对于理解
古文经学派则力求保持先秦儒家史官的文 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 他们以出土和传世的文献为依据,以恢复 古书本来的面貌为目的,主要在语言文字 上下功夫,重点解决经籍中的文字、音韵、 训诂等问题。 这一学派的奠基人物是刘向、刘歆父子。
东汉时代激烈的古今文经学之争,对许慎 产生很大影响。许慎是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家 贾逵的弟子,他对当时今文经学不实事求是地解释儒 家经典的作法很不满意。许慎认为,先有文字,而后 才有五经。要想正确地解说经书,就必须弄懂文字的 结构、读音还有意义。为了驳斥今文经学家曲解文字 篡改儒家经义的作法,许慎立志要写作一部文字方面 的著作-《说文解字》。许慎的儿子许冲在上疏中的 一段话也具体地说明了许慎作《说文》的宗旨是为了 发扬古文经典,为了解释孔子六经。
《说文》中重文(即异体字)包括以下文字: 古文:主要是古代器物上的铭文和汉代出土的先秦儒 家经典著作中的文字。王国维认为古文是战国时期 六国的文字。《说文》共收古文369个。 籀文:许慎以为是出自周宣王的史官籀所编写的字书 《史籀篇》,因篇名而得名。王国维先生认为籀文 是秦国使用的文字。籀文实际与西周末、春秋初的 金文的结构相似。应是西周末、春秋初的文字。 《说文》中共收籀文223个。 或体:指不同于正字的另一种写法,多是小篆。 秦石刻文字也是秦篆。 俗字:指民间流行的文字,也属于汉篆。
廴部 yǐn 长行也。 从彳引之(象形字,将彳之末笔有 意拉长, 表示长途。) chān 缓步行走的样子,从廴从止。二者义皆为走。 行部(行走,以彳亍会意。古文字象四通八达之形,读 háng,引申为行走。) 齿部38(门牙,止为声符,形符像口齿之形) 牙部39(大牙,臼齿,俗称腮牙,象形字) 足部:象形,下部为止像脚趾,上为口像膝下踝上部分 疋部:足也,象形,上部像腿肚子,下部为止,像脚。 此外,部首排列也有亳无道理可言的情况。不可能 把每一部的次序都讲出点道理。
例如《古文尚书》的传授: 武帝末,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 《尚书》等在内的大批藏书。都是用六国蝌蚪文 (古文)书写的,故称古文《尚书》。当时人们都不 认识,唯孔安国尚能辨认。孔安国,西汉时期鲁国 人,孔子十一世孙。汉代经学家。孔壁中所得《古文 尚书》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 传,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开创了西汉 《古文尚书》学派。孔安国将所得古文《尚书》献给 武帝,希望能立于学宫,目的未能达到,因此古文 《尚书》只能私下传授。




许慎入京后,就从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贾 逵为师受读古文经,从此学业大进。 他在公事之余,就开始从事文字研究并创 作《说文解字》一书。 公元100年,许慎就完成了《说文解字》的 初稿。此后许慎以年老体弱多病为由,回 归故乡继续写作并修改他的著作。 公元121年,许慎终于在家中将《说文解字》 一书完成,叫儿子许冲献于朝廷。


《说文解字·序》:“諸生競逐說字,解 經誼,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云:「父 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 爲長,人持十爲斗,虫者,屈中也。」”

妄人根据隶变了的形体说解文字产生的错 误。



第二,今古文经争论激烈。 汉代倡导儒家的经学。所谓经学,就是对 先秦儒家经典著作的整理与研究。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在两汉古、今文经 争论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汉代,儒家的典籍被分成两类:一类是 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叫“今文经”, 如今文《尚书》就是由伏生传授、由他的 学生用隶书记录而成的。
《说文》一书有所帮助的《说文》体例。
(一)编排体例
全书所收之字,按照形体结构分为540部。 ①部首的排列次序。这540部又是怎样编排起来的呢? 始一终亥:全书第一个部首为“一”,最后一个部 首为“亥”,即所谓“始一终亥”的排列法。这是按 照汉代阴阳五行家“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 主义思想安排的。这是汉代的风气所致。 一,是天地未分化的统一体,是天地化育之道。 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末一 位。十二地支至亥为一周期。就像数字数到十,又从 一数起,循环不断。部首编排始一终亥,即为此意。
第三,许慎古文字功底深厚
许慎师从贾逵学习古文经,有渊博的古文字知识和 正确的语言学观点。他既对六书的认识很深刻,也认 识到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认识到社会经 验的代代相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记载。这些观点都 是很了不起的。 总之,由于社会识字教育的需要,由于经今古文 之争,由于许慎学识渊博又有高明的语言观 ,所以他 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4)内容不同 古文经和今文经不仅书写的文字字体体式不同, 而且内容也不完全相同。研究和维护今文经的 学派就叫做今文经学派,研究和维护古文经的 学派就叫做古文经学派,两派的分歧很大,争 论也非常激烈。 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大相非毁,他们“宣称秦 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 易” ,认为古文是喜欢奇异的人故意变更正 规的隶书,虚造难以辨识的形体,变乱通行的 行款,借以向世人炫耀自己的产物。
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近与否来安排部首次序, 即形体相近的部首尽量排在一起。如:
卷一有十四个部首,排列的次序是这样据形系联的: 一 部 气 部 丄 部 士 部 示 部 丨 部 三 部 屮 部 王 部 玉 部 部 蓐 部 珏 部 茻 部
注:上:丄
示:
气:
草(艹)
卷一有十四个部首如何“据形系联”
如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尚书春秋礼记孝经论语北平侯张苍所献的左传河间王刘德所征集到的周官尚书礼记孟子鲁三老所献的古孝经鲁淹中出土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西汉东汉董仲舒贾逵许慎师郑众汉代通行的隶书秦统一前的篆书立于学官学校私学少数儒生私家传授讲微言大义讲考据内容上的区别古今文经学的区别
《说文解字》
3.《说文》的内容和体例 内容:《说文解字》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 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独体 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 意思。许慎《说文》原书十四篇,又叙目一 篇;许冲进上时,篇自为卷,称十五卷。今 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又分上下,共三十 卷。收字9353个,又重文1163个。字体以 小篆为主,为正字,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则 列为重文。
凡每部之字,一般是先吉后凶,先实后虚。 如“示”部字:示(部首)、祜(上讳、福也)、 礼(敬神以礼,求神赐福)、禧(致礼于神,获得吉 祥)、祯(敬神出自真诚,获得福佑)、禄(福也) 禠(sī福也)、祯(祥也)、祥(福也)、福(得到 神明佑助,诸事顺遂)等字在前, 祸(灾害)、祟(指鬼神作灾祸)等字在后; 又如“水”部,凡水之专名在前,如河(黄河)、 江 (长江)等都是具体河流的名称(为实),而形容水 之形状的字(为虚)排在后面,如滔,水漫漫大貌, 涓,小流也等,都排在水部后半部。
今文经学 西汉 董仲舒 汉代通行的隶书 立于学官(学校) 讲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 东汉 贾逵(许慎师)、郑众 马融(郑玄师)、郑玄 秦统一前的篆书 私学,少数儒生私家传授 讲考据(内容上的区别)
古今文经学的区别: 首先,文字不同。 其次,地位不同。 再次,传授方式不同。
例如《今文尚书》的传授
伏生是秦汉时济南著名学者,文帝时,朝廷
第一个部首为“一”部; 其次为“丄”部(这是古文上字,一横表示基准,上 加一竖表示在上。篆文丄,隶变作上); 第三为 “示”部,从上(甲金文中,上多作一长横上 加 一短横之形。表示在上者天;三竖画,表示日月星。 上天利用日月星辰的变化显示出或吉或凶的征兆);
第四部“三”又和古文“上”形体相关;
第五部“王”,第六部“玉”又和“三”相关;
创作《说文解字》的原因
第一,东汉识字教育松弛,对文字的解释很混 乱。 《说文解字·序》:“漢興有草書。尉律: 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史。 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爲尚書 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 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史”:郡县掌文书的官。 “尚书史”:中央 掌文书的官。
部首排列也有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的情况。如: 走部(以夭、止会意,夭是屈,止是足,跑时屈足) 止部(止表示人的脚) 癶部(bō,两足分张,足跟相对而行,从止 tà ) 步部(从止 tà 相背,象走路时两足一前一后) 此(以止匕会意,匕为比,比较远近,所止处为此) 正部(即是。正直、平正。以止、一会意,一为贯通 天地人之道,以之限止人的言行,就是正) 是部:正直。会意,以日为正,天下之物日最公正。 辵部(步履踌躇。从彳止,彳为小步走,止为停止) 彳(象形,象人腿。股胫足三部互相协调得以行走)
开始着手搜集以前散失的各种古代典籍。当时文帝想 找一位懂得《尚书》的人,可找遍天下只有伏生一 人,便想召他进宫。可这时伏生已经90多岁,文帝 只得派晁错亲自去向伏生求教。晁错到了伏生家里,
伏生由于年纪太老,已经连话都说不利落了,只得叫
自己的女儿传话来教授晁错。终于将伏生胸藏《尚 书》整理记录下来。这是用隶书记录下来的。隶书是 汉代通用的文字,因此汉代称隶书为今文,用隶书写 下的《尚书》便称为今文《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