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方法】谈谈怎样学习和写好医案(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习方法】谈谈怎样学习和写好医案(二)接上文
东晋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3
以方测症,审症求因
对内容比较简略的医案.我们可以采用“以方测症,审症求因”的方法,加以探讨、钻研。

举例:
(1)脉细。

熟地,当归,川石斛,茯神,炙草,麦门冬。

(2)活血宣筋。

归身,牛膝,穿山甲,杜仲,乳香,桃仁,生虎胫骨,红花。

《未刻本叶氏医案》

以上二例,均系叶天士医案。

因叶氏是清代名医,诊务极忙,多数医案比较简略。

但也有比较详细的。

说明:
笫一例的案语,只有“脉细”二个字。

血虚可以脉细,气虚、阳虚、阴虚都可以脉细,究竟是什么虚呢?我们先从处方来分析,然后再测症求因。

处方一共用了六味药,即熟地、当归补血;石斛、麦冬养阴;茯神、炙草益气安神。

从处方来推测症状,患者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头晕,面色少华,口干,脉细,舌质淡,苔薄腻。

再从症状来探求病因病机,由于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夜寐不安;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面色少华。

第二例的案语,只有“活血宣筋”四个字,没有脉症和病因病机,只讲治疗原则。

我们还是从处方来分析一下共用了八味药,牛膝、杜仲、虎胫骨补肝肾,强筋骨;归身、穿山甲、乳香、桃仁、红花养血
化瘀止痛。

叶氏把治疗法则,概括为“活血宣筋”。

从处方来推测症状,患者腰膝酸软疼痛,遇寒或劳累更甚,脉细,舌质淡青。

再从症状来探求病因病机,劳伤过度,以致肝肾两虚,筋骨失养,阳气不运,气血痹阻。

从上述二例来看,我们运用“以方测症,审症求因”的方法来阅读古人医案,如果把这些记录简略的医案,加以归类,综合分析,就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但是,这类医案对初学者来讲,不是主要学习的内容。

4
虚心学习,触类旁通
近年来各地出版了许多著名老中医医案,这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我们虚心学习。

并在钻研、理解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不断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

举例:
(1)肝气:孙XX,女,44岁,农民。

初诊:1965年10月20日。

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腰背酸楚,睡眠不安,舌苔薄腻,脉象濡滑。

肝胃不和,痰湿交阻,通降失司,病已一月。

治以调理肝胃而化湿浊。

白蒺藜三钱,广郁金三钱,苏梗二钱,川朴一钱,茯苓三钱,姜半夏三钱,枳壳二钱,青陈皮各钱半,陈香橼皮二钱,炒谷麦芽各三钱。

三剂。

二诊:10月23日。

服药后,胃纳略振,嗳气大减,夜寐不安,心跳,背部酸痛。

苔腻渐化,脉细。

再予疏肝理气,佐以宁神。

白蒺藜三钱,广郁金三钱,苏梗三钱,姜半夏三钱,青陈皮各钱半,赤白芍各二钱,陈香橼皮三钱,炒谷麦芽各三钱,真珠母五钱(先煎)三剂。

(2)心悸:吴XX,女,52岁,干部。

初诊:1974年12月6日。

胸闷、心悸及早搏已二年,近一年来早搏频繁。

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

同年11月5日在上海某医院检查心电图:心率94次/分,频发性室性早搏;胸透:主动脉伸展迁曲,左室稍丰满。

目前胸闷心慌,睡眠时好时差,四肢麻木,目干羞明。

脉细带数(88次/分),时有结代,舌胖苔薄腻。

此乃胸阳痹阻,气失宣通,络脉瘀塞,血流不畅。

治拟温通心阳,理气化瘀。

桂枝二钱,瓜蒌皮三钱,旋复梗三钱,郁金三钱,赤白芍各三钱,枸杞子三钱,降香二钱,炙甘草二钱,茶树根一两,青陈皮各二钱。

六剂。

三诊:12月20日。

上方共服十二剂。

自觉心悸、胸闷、下肢麻木等症均减。

心率82次/分,早搏10次/分左右。

再守原意。

瓜蒌皮三钱,旋复梗三钱,都金三钱,赤白芍各三钱,炙甘草二钱,杞子三钱,佛手干二钱,茶树根—两。

四剂。

末诊:1975年1月7日。

上方加减共服十八剂。

胸闷已除,心悸基本消失。

脉细带数(88次/分),无结代。

心电图复查提示:窦性心动过速(103次/分)。

患者治疗一月,服药三十剂,症状明显改善,早搏消失,离泸回京。


说明:
第一例肝胃不和,湿浊中阻,故用四七汤加味调理肝胃而化痰浊。

所以睡眠不安者,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老认为:本案不必重用养心安神之剂,采用和胃化湿,使胃气和降,睡眠亦能改善。

药后纳增寐安,苔腻渐化,再守原意,巩固疗效。

第二例患者胸闷、心悸、脉结代已久,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

病胸阳痹阻,气失宣通,络脉瘀塞,血流不畅所致。

首先用桂枝薤白栝蒌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以温通心阳为主。

黄老所以未用薤白头、代赭石,前者因有强烈的葱蒜气,患者曾服此药,容易引起泛恶;后者因患者经常胸闷,用重镇之品,恐引起窒闷感。

方中旋复梗消痰顺气,郁金理气解郁,降香降气宽胸,瓜蒌滑润散结,此'四味有不同程
度的扩张冠状动脉或降血脂作用。

茶树根对控制早搏有一定的疗效。

二诊时患者口干,故去桂枝、降香之辛温。

以后续予原方加减,先后共计服药三十余剂,胸闷已除,心悸基本消失,脉无结代,遂携药离泸返京。


怎样写好医案?
对于这个问题,我提出下面几点不成熟意见,以供参考。

1
初诊的医案尽可能写得详细些,发病的时间,简要的病史要记一下。

例如黄老的医案:“胸闷、心悸及早搏已二年,近一年来早搏频繁”。

这样扼要的提一下,简单明了。

2
叙述症状要具体,同类症状,尽可能放在一起。

例如:“头昏耳鸣,心慌失眠,便秘,口干”,不要写成“头昏,便秘,耳鸣,口干,心慌”等。

否则症状写得凌乱,层次不清,也会影响辨证时的思路。

3
在辨证时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把症状写好后,作一个概括性的辨证分析,例如黄老医案把肝气病例归纳为“肝胃不和,痰湿交阻,通降失司”;把心悸病例归纳为“胸阳痹阻,气失宣通,络脉瘀塞,血流不畅”;另一种是把症状写一段,分析一段,例如肝气病例也可以这样写:“患者肝气郁滞,胃失和降,以致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胃不和则卧不安,痰湿交阻,故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治拟调理肝胃而化痰湿,四七汤加味”。

4
复诊时的医案,可以相对的简要一些。

但对症状、辨证分析的变化,均应有所反映。

例如初诊时“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舌苔厚腻”,复诊时“胃纳略振,嗳气大减,苔腻渐化”,这样把服药后的变化情
况都反映出来,有利于进一步辨证用药。

如果在病机方面有变化,也应该写清楚。

例如用了四七汤中的厚朴、半夏等温燥药,如果“苔腻渐化,舌尖红,口干欲饮”,可以说明“痰湿渐化,须防胃阴受伤。

再拟调理肝胃,略佐清养胃阴。

原方去厚朴、半夏加南沙参四钱、麦冬三钱”等等。

5
在缮写医案时,还要体现中西医结合。

例如心悸的病例,外院诊断为“冠心病”,并把心电图、胸透等结果都记录在医案中,这样更有利于搞好中西医结合、提髙临床疗效和便于总结经验。


结语
前人医案是祖国医药学伟大的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医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广开思路,扩大眼界;写好医案可以提高我们临床辨证能力和有利于总结经验。

而在学习和缮写医案的同时,必须打好必要的基本功,例如熟练地掌握方剂、药物的组成和运用等等,从而提髙阅读和缮写医案的能力,更好地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和搞好中西医结合作出应有的贡献。


医案研习社
支持我们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