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思路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思路与探索
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是现代空间治理体系在村域的具体体现。
如何运用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理念,指导全国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
为试点工作的关键。
本文从当前最新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趋势入手,结合现代
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了现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思路和实施路径,并就如何全面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为全国开展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念趋向;思路
1.现代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内涵
现代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
基础。
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就是利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系统规划、
管制政策、先进技术和标准等理念和治理手段,对国土空间进行现代化规划管理
并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和
手段,实现相关自然资源规划管控、优化治理的综合治理体系。
1.全域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问题
当前,全域土地整治规划试点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大都在传统土
地整治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探索和尝试,但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引,现有村庄规划的统筹性不足,无法全面地对全域土地综合
整治进行有效的指引。
(2)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和目标任务理解不透彻,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不足,优化空间格局能力有限。
(3)未能贯彻生态文
明建设要求,未能落实生态保护优先。
(4)缺乏试点资金来源,区域涉农项目
资金统筹有限,引入社会资本机制不健全。
如何解决或规避以上问题,成为做好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关键。
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趋向
3.1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突出生态保护优先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体系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将生态文明
建设落实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四个全面”战略要求,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合理
布局、优化空间结构、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从
而推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3.2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注重全要素协同协作
全域国土空间及其生态系统由土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生物和空气
等多要素组成,按照特定的空间结构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各个要素既独立存在,
又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发挥不可或缺的生态功能。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
同体,既要全面认识各个自然要素,又要系统看待非自然要素,必须以系统观和
生命观为指导,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象扩展到国土空间全要素,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全域综合”总体要求,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属性,遵
循其规律,注重全要素协同协作,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不利影响,实
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落实国土空间“多规合一”,统一履行用途管制职责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全,规划职能部门分割、交叉重叠现象严重,碎片
化问题突出。
在同一个国土空间,按照农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要素不同,分
属不同部门牵头规划,这样既无法实现空间整体保护,也无法发挥要素整体效益。
统一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实现“多规合一”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全域土地
综合整治涉及农田、村庄、交通、河流等空间全要素,实现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既有利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也有利于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综合效能。
从而有力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
4.规划思路和路径
4.1开展全域自然资源调查,摸清国土空间本底条件
全面获得并深入了解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本底条件,是必须解
决的首要问题。
科学的规划需要有统一、客观和现势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全地
域内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所有权界线、不动产权利、经济社会和文
化等全要素。
充分利用已有数据成果,辅以翔实的野外调查,是解决基础数据全面、翔实、现势性问题的关键。
(1)制作全域工作底图。
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
调查(以下简称“三调”)等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获
得的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收集各个部门的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完成分类标准、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数据格式统一,通过图层叠加将空间信息统一到“一张图”,制作调查单元基础图件。
(2)调查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要素状况。
充分利
用高分辨率影像、基础图件,开展内业分析和判读要素属性现状,并对山水林田
湖草等自然要素和人文、经济、产业等非自然要素开展外业核查和走访,落实各
要素的自然属性、空间布局、利用状况等信息。
(3)调查自然要素所有权状况。
主要采取内、外业结合方式,摸清行政区划、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林
权等各类权属界线和边界,制作权属界线“鱼鳞图”,调整和完善“一张图”数据,为下一步资源权属调整奠定基础。
4.2构建微观乡村集群综合体,以生态优先优化复合空间
自然空间是多结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格局。
宏观层面是上位规划的主体功
能定位和当地总体发展规划,中观层面是“双评价”评定的“三生”空间和“三线”布局,微观层面是乡村利用与保护空间,往往有生态、生活和生产等功能组
合和集群,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管控下,着力构建适合乡村地区发展的微观乡
村集群综合体,进而以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完成乡村空间的主体功能分区定位,
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和集群效益。
(1)落实上位规划和区域规划定位。
全域土
地整治规划是上级规划的落地和实施,根据全域自然空间的资源条件,合理细化
上位规划的“三区三线”,落实各项规划管控指标,深刻把握全域单个空间在上
位规划的总部署和主体定位,理解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
(2)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优化空间格局。
根据“双评价”判定的“三生”空间和“三线”边界,按照
生态空间只增无减、农业空间总量控制、镇村空间节约集约的思路,优化调整布局,确保生态和农业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根据实际,国土空间可以划分为林地、草地、河流、农用地、工矿用地、镇村建
设用地、历史文化保护点、产业发展用地等,或按照主体功能分为生物多样区、
水源涵养区等。
4.3构建空间生态联通网络,剖析全域分区整治目标
结合适应性评价与发展定位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管
制确定的微观单元,是承载规划和工程布局的载体。
每个分区虽然在空间上互不
重叠,但在功能上相互渗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每个主体利用功能分区
最大生态、经济和组合效益,就要从整体和部分两个层次进行谋划与规划,从宏
观上建立网络联系,从部分上找到区域劣态,明确各个分区的整治目标。
(1)
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按照生态保护优先,从整体上为生态功能区域留足国土
空间,将孤立的生态功能区块有效地连接贯通,构建全域生态屏障。
首先,应将
生物多样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作为生态功能服务核心区域,形成生态面域。
其次,利用河流、林带等带状区域构建生态走廊,形成生态线域。
最后,在生态走
廊利用湿地、绿地的建设等构建生态节点,构成“点-线-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
(2)明确功能分区整治目标。
每个主体功能分区都有相应的发展和运行规律,
了解主体功能分区的发展过程,分析其自身特征和空间结构,找到主体功能分区
的限制性因素、短板、风险,明确开发利用活动的类型、规模和强度,形成每个
分区负面条件清单,为科学的空间生态修复和整治打下基础,科学系统地提出最
高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世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土地,2018(12):
40-43.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中国
土地,2019(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