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薏甘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薏⽢汤病者⼀⾝尽疼,发热,⽇晡所剧者
【原⽂】病者⼀⾝尽疼,发热,⽇晡所剧者〔1〕,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
致也。

可与⿇黄杏仁薏苡⽢草汤。

(21)
⿇黄杏仁薏苡⽢草汤⽅:⿇黄(去节)半两(汤泡),⽢草⼀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
个(去⽪尖,炒)。

上剉⿇⾖⼤,每服四钱⼔,⽔盏半,煮⼋分,去滓,温服。

有微汗,避
风。

按:《辑义》认为,本⽅剂量⼩,⽽煎法与诸⽅异,疑是后⼈所定。

《外台》脚⽓门所载却是
原⽅,为:“⿇黄四两,⽢草⼆两,薏苡仁半升,杏仁⼆两。

右四味,㕮咀,以⽔五升,煮取⼆
升,分温再服,汗出即愈。


【注脚】
〔1〕⽇晡( bū逋)所剧者:即⼀⽇的申时病情加重者。

“晡所”,即晡时,为昼夜⼗⼆时⾠序的
申时(慧琳《⾳义》卷⼗三:“晡时,申时也。

)即午后三时⾄五时。

另外,古汉语表⽰约数,
常在数词的后⾯加上“所”“许”等词。

如第 22篇第 9条⽈:“妇⼈年五⼗所。


【提要】论风湿在表化热的证治及成因。

【简释】⼀⾝尽疼,发热,为外感风湿,郁于肌表,正邪交争之象。

⽇晡所剧者,即⼀⽇的申
时病情加重,为湿郁化热的征象。

本病成因有⼆,或因劳作时汗出受风,或因久卧湿地⽽感
邪。

由于病邪在表,故可微发其汗以散邪;邪已化热,故不可只⽤⾟温,应兼⽤⾟凉,取⾟⽢
轻清之⿇杏苡⽢汤治之。

本⽅薏苡仁,《本经》谓其“味⽢,微寒,⽆毒,治……风湿痹”,治湿
除痹是其专长。

⽅后云:“有微汗,避风”,如此服药后护理法,应当遵守。

【验案精选】
1. 风湿热痹(急性风湿热)
(1)张某某,男,15岁,中学⽣。

1周前发热头痛,⿐塞流涕,咽痛咳嗽,周⾝不适,学校卫
⽣科治⽤ APC、青霉素、喉⽚等药,头痛咽痛已好,但仍发热咳嗽,四肢关节游⾛疼痛,局部
红肿,⼩便短⾚,经医院化验室检查:⾎沉36ml/⼩时,抗链“O”800U。

诊断为“急性风湿病”。

⾆苔黄腻,脉象滑数。

拟发表解热、除湿宣痹,⽤⿇杏苡⽢汤加减:⿇黄
3g,杏仁 10g,薏苡仁15g,蚕沙12g,⾚⼩⾖15g。

服 5剂,发热已退,咳嗽亦⽌。

后⽤宣痹
汤连服 20余剂,关节肿痛全消,抗链“O”、⾎沉正常。

(《⾦匮要略浅述》第 37页)
(2)李某某,⼥,14岁。

发热,腕及膝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已 5天,体温 38. 7℃。


痛⾯⾚,微汗,⼩便黄,精神不振,⾆质淡,苔微黄⽽腻,脉浮滑⽽数。

实验室检查:⽩细胞
11×109/L,中性0.8,⾎沉 40ml/⼩时,抗链“O”500U以上。

⼼率快,余⽆殊。

证属“风湿热痹”。

乃风湿郁于肌⾁关节之间,⽇久化热。

治宜宣湿清热活络。

处⽅:⿇黄 6g,杏仁12g,⽣苡仁45g,⽯膏、忍冬藤各30g,苍术、⽜膝、防⼰、⾚芍、黄
柏、丝⽠络各 15g。

6剂后,发热已退,体温 37. 3℃,关节肿痛已除,活动⾃如,汗⽌⾷增,精神振作,⾆苔⽩
腻,脉滑。

上⽅去⽯膏,加桑枝、蚕沙、羌活、独活、桂枝等。

共服 30余剂。

⾃觉症状消失,
⽩细胞 8. 2×109/L,中性0.68,抗链“O”正常,⾎沉24mm/h。

(李晓湘 . 《浙江中医杂
志》1983,8 ∶353)
按:以上验案所述“急性风湿病”“风湿热痹”,与西医学论述的“急性风湿热”相类似。

急性风湿热的
临床表现为:发病前 1~3周约半数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起病时周⾝乏⼒、纳差、烦躁,
典型表现有发热、关节炎(红、肿、热、痛)、⽪下结节、环形红斑及舞蹈病等。

实验室检
查:抗链球菌溶⾎素“O”> 500U;红细胞沉降率(简称⾎沉)加速> 24mm/h。

急性风湿热多属
热痹,宜⽤祛风清热化湿⽅法,酌情选⽤⿇杏苡⽢汤或《疟病》篇的⽩虎加桂枝汤治之。

风湿
热最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彻底治愈。

否则,风湿活动反复发作,易演变成风湿性⼼瓣膜病(简
称风⼼病)之痼疾。

慢性风湿病表现为湿盛阳微者,则应辨证以后⽂之⽢草附⼦汤为主⽅。

笔者近年曾经数⽉治愈⼀例“急性风湿热”患者,随访 2年未复发。

2. 风湿误治案
(1)误⽤⾟凉剂银翘散案
黄某某,男,14岁。

南宁市民船户。

1952年 10⽉间,颈项肿⼤,上及腮颊,状类虾蟆瘟,⼀⾝尽疼,微寒发热,⽇晡尤甚,脉浮软稍带数象,⾆苔⽩薄粗腐,⼤便黄软,⼩便微黄。

此乃风湿,⾮虾蟆瘟,前医以银翘散加减治疗⽆效。

患者系船户,病前⽇中⾏船,帮同拉缆,汗出当风,⽇晡停船即于河中洗浴为其病因。

故以⿇杏苡⽢汤加苍术,治其风湿为主,服药 5剂,主症尽解,颈项肿⼤亦随之⽽愈。

〔张汉符 . 《哈尔滨中医》1962,4(5)∶94〕
(2)误⽤物理降温,冰伏寒凝案(变应性亚败⾎症)
吴某,⼥,46岁。

患者系满洲⾥⼈,于 1994年 10⽉中旬沐浴当风,遂发热。

以感冒治疗,⽤解热剂、物理降温不效,多⽅求医,⽽发热不⽌。

西医诊断为“变应性亚败⾎症”,在不同医院反复使⽤过多种抗⽣素,罔效,惟⽤解热剂及激素后体温可暂降⼀时。

⾄余接诊时,已反复发热 2⽉余,体温通常在 38℃以上,甚则超过 39℃,伴有恶寒,肢节肌⾁烦痛,纳差,恶⼼,神倦,⽿聋,⼤便不畅,数⽇⼀⾏,脉濡,苔腻罩褐。

辨为湿热内郁之证。

观其湿热合邪⽽湿重于热,故⽤《⾦匮要略》⿇杏苡⽢汤加味,其中⿇黄⽤量为 6g。

服药 1周,体温渐降⾄ 38℃以下,精神好转,略有⾷欲。

然下肢仍恶风,两腿肌⾁酸痛,⾆苔⽩厚,脉同前。

辨证谅⽆⼤错,因何难取全功?必是病久邪⽓深伏,⾮⼤剂不可发越之。

改以⿇杏苡⽢汤与《温病条辨》加减⽊防⼰汤合⽅化裁:⿇黄 15g,杏仁12g,薏苡仁30g,⽊防⼰15g,⽯膏45g,桂枝12g,茯苓20g,苍术15g,炙⽢草10g。

4剂。

服 1剂后,周⾝汗出,两膝淅淅似有冷风外冒,翌⽇体温即降⾄ 37℃以下。

药尽两腿已不感酸痛,饥⽽欲⾷,⾆苔化薄,中后部仍较厚,脉濡缓。

上⽅⼩其剂继⽤ 3剂,诸证痊愈出院。

(⾼飞 . 《中国医药学报》1998,8 ∶56)
原按:此本汗出当风,伤于风湿之证,初期湿郁肌表⽽发热,可⼀汗解之,⽽反⽤物理降温等法,冰伏寒凝,郁热更甚。

初辨证⽆误⽽疗效⽋佳,是病重药轻,即加重发散之⼒,则⼀剂热退,数剂之后,痼疾得瘳。

由是知理、法、⽅、药诸环节不可或缺。

按:⾟凉解表、物理降温,皆治病之法。

⽽风湿在表需要微发其汗,其银翘散岂能发汗?冰伏降温反阻遏阳⽓,⽤“解热剂及激素”难免挫伤正⽓,故为误治。

【临证指要】
⿇杏苡⽢汤主治风湿病化热者。

本⽅适当加味治疣、银屑病均有较好疗效。

特别是⽅中之薏苡仁,可谓治疣专药(与⼤⽶混合煮⾷,亦有良效),但⽤量要⼤,⼀般为50~6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