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发展: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群认同是区分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随着生活 环境的不断外展,多民族混居的区域不断增多,这时 相同宗教信仰和习俗的人为区分族源而形成了族群认 同。土家族不完善的语言系统势必需要其他能够代表 其族群认同的文化形式,肢体语言的固化与承袭成为 族群认同的本质来源。在土家族漫长的生活史中,承 袭了巴人善歌舞的习性,结合生活实践创造出了被族 群认同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摆手舞。族群认同是一种集 体性的民族情节,摆手舞是土家族身体文化构建族群 的共同记忆,映射出土家族人的精神意愿和生活诉求, 承载着土家族人共有的文化记忆。 2.3 休闲娱乐中的生成
“异化”一词可追溯到希腊文,其本意为分离、 疏远和对立,在神学思想中指神与人的疏远或神性的丧 失。[2]“异化”在哲学领域有着深入探讨,如,法国哲 学家卢梭对现代文明反思中异化思维的表述,其认为人 越是社会化就越远离自身,走向堕落,“进步”走向自 身的反面和黑格尔“主客二分”思辨哲学思维中狭义上 的“异化”(分化)概念。“异化”的经济学起源是马 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重要启发,劳动异化理论是现代异 化理论中的典型代表。[3] 关于文化领域是否存在“异化” 现象,已有学者提出:卢梭在其哲学异化理论中所提及 的“剧院效应”,是文化异化的外在层面,马克思劳动 异化理论具有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双重性。[4] 2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统生成解读
土家族称“摆手”为“舍巴”,汉语呼作“玩摆手”,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传统歌舞,与“巴渝舞”有着密 不可分的承袭关系。[5]“巴渝舞”最初是巴人军事活动 中提高士气、威慑敌方的战舞。[6] 摆手舞有衍生关系在 其中,那么,土家族源与古代巴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土家族为巴人后裔的观点是土家族源研究的主流方向。 从历史多方面推溯古代巴人和土家族有一定的渊源关 系,土家族是巴人的部分后裔。[7] 早期巴渝舞是一种 集体舞,主要出现在军事活动中,汉高祖刘邦观后引 入宫廷,巴渝舞开始进入繁盛时期,功能也日趋广泛。 据文献记载,自汉代起,巴渝舞在宫廷娱乐、大丧挽歌、 祈神仪式、歌颂功德及民间演出等层面都有体现。然 至唐代以后近乎销声匿迹。[8] 有学者提出巴渝舞有两支: 其中一支为大雅之舞,存于宫廷,至宋朝被废止;另 一支则存于民间,被广泛流传,土家族“摆手舞”是“巴 渝舞”演变的体育艺术之一。[9]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舞 蹈形式,在承袭了巴渝舞的基础上,又将土家族人的生 活历程贯穿其中,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土家族 群的生活生产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土家族是巴 人后裔的观点被现代多数学者所认可,巴人生活在高山 大川的环境之中,而经学者探究认为土家族生活的地理 环境未有太大的变化。土家族人生活在山地环境中,认 知程度有限,在遇到不能被理解的事物或疾病时,祭祀 的习惯便逐步衍生,早期土家族人将生活中攀爬、走路 等动作重组后作为祈神(人)的沟通语言用于祭祀仪式 之中,经后世土家族人的不断模仿、创新,成为土家族 群的一种习俗,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摆手舞 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必须根植于土家族的生活环境,以 往土家族生活在险峻的大山中,土家人在外出劳作或进 行其他活动时,必须穿过羊肠小道,很多时候要侧着身 子同手同脚才能行走,这种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在摆手 舞动作中表现出来就是 “一边顺”。[11] 这种记忆在重 演的过程中逐步程式化,展现出土家族人对生活美好愿 景的追求。祭祀仪式中生成的摆手舞来源于生活,但又 高于生活,身体成为沟通叙事的载体,凝聚成具备精神 文化层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 2.2 族群认同中的生成
土家族即为巴人后裔,就不难理解传统习俗上的 共有之处。有学者通过搜集地方文献,找到较为详尽 的土家族摆手舞资料,摆手舞在祭祀仪式与农事活动 之中均有展现。[10]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习俗 的生成机制离不开生产与生活。早期的大量文献记载 土家族摆手舞与祭祀活动关联密切,古代巴人和土家 族生活环境为高山大川地带,不难推断在知识受限的 情况下,祈神祭天过程中人与“神”的沟通或崇拜的 愿望表达,仪式中的肢体动作被逐步程式化,在代际
本真性本意为真实而非虚拟的、原本的而非复制 的,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基本因素。[13] 土 家族摆手舞的本真性的保持是维护其内在价值的重要手 段,在文化结构理论中本真性偏向于文化的精神层面, 深层次的表达摆手舞的根源以及内核价值,同时也反映 出土家族先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祭祀等,是重要的民族 精神文化载体。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本真性的保 持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外来文化的融入或文化再生产 都不能脱离本真性发展原则,否则将失去特有的文化属 性和摆手舞的“灵魂”。在资源开发和传承过程中,应 杜绝肆意的模仿、分裂再造及翻版等,在可持续发展道 路上,摆手舞的本真性的保留是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长远 思考,一旦失去本真性,便失去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4.1.2 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摆手舞具有丰富的形式内容,主要表现有古代打 仗的“马前舞”,在宫衙朝拜土王的“饮宴舞”,有 表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有表现劳动生活的“生 产舞”,还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水牛打架”等。[12] 早期土家族生活在高山大川之间,交通闭塞,缺乏休 闲娱乐,作为土家族主流文化的摆手舞,成为重要的 娱乐休闲方式,从其外延可以看出摆手舞所具有的休 闲形式。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土家族与外界文 化的交流增加,原有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以及学校教 育等发生较大的转变。如,土家族巫师社会职能的降低,
空间维度主要指土家族摆手舞的生存空间。从土 家族源巴人说观点认为,土家族生活活动区域主要位 于山区,早期土家族摆手舞处在较为封闭的阶段,随 着其他民族人员的迁入,摆手舞的生存空间得到一定 程度的传播,早期异化主要是受到当时掌权者的操控, 如,前文提到的“改土归流”。抗战时期,土家族文 化空间处于消退状态,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原生态 的摆手舞处于失语的状态,流传下来的摆手舞是在文 化记忆的提取或重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经 济发展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推动下,土家族摆手舞的发 展空间得到复苏,文化形态不再遵循于传统,发展成 为具有现代舞蹈等形式的公共文化,主要特征是文化 内核有所保留,但与土家族摆手舞原型日渐疏远。 3.3 内生动力
土家族摆手舞与“巴渝舞”有较为密切的渊源关 系,依次推断土家族摆手舞早期的形式为集体舞,其 功能主要体现在祭祀中与神明的思想交流。“改土归流” 使土家族融入大量的外来文化,此时的掌权者使用权 力剥去或同化了摆手舞祭祀仪式感,向现代摆手舞的 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近代,土家族摆手舞的形 式已随习俗的改变脱离部分观念上的束缚,表现为与 祭祀仪式的疏远,向节庆日习俗、健身、娱乐等的转变, 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凸显传统体育文化功能。 4 土家族摆手舞的现代发展原则与路径思考 4.1 土家族摆手舞现代发展原则遵循探讨 4.1.1 本真性发展原则
巫风逐渐淡薄;婚娶中抢婚等习俗消解等,使得摆手 舞祭祀的功能淡化,娱乐健身的功能逐步提升,现如今, 摆手舞以传统体育文化的形式展演已十分普遍。 3 土家族摆手舞异化的“四个维度” 3.1 时间维度
土家族源是巴人至今的主流观点,因此,在时间 维度上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渝舞, 但宫廷巴渝舞至宋代已被统治者废除,民间巴渝舞被 认为是土家族摆手舞的“母体”。封建社会后期,清 朝时期实行“改土归流”后,大批汉族农民迁入土家 族地区,促使土家族生产力的提高和汉文化融入,同时, 清朝实施了同化政策,土家族固有的部分习俗被消解 或革除,这势必对土家族摆手舞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摆手舞祭祀文化的消退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土家族被认定为一个单 一的民族,为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 传统文化基础。改革开放给予土家族摆手舞更多的复 苏空间,西部大开发给予摆手舞难得的发展机遇,此 时土家族开始重视文化的整理、重组与创新,土家族 摆手舞向现代审美特征的异化更加明显。如,2001 年 5 月,来凤县举办了第一届摆手节,土家族摆手舞展现 在大众视野,后经普及与推广,成为该地域广受喜爱 的广场舞蹈形式。时至今日,土家族摆手舞在舞台及 教育、文化场域出现的次数更加频繁,综上从时间维 度上来看土家族摆手舞异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与 现代的对比。现代场域中,异化的结果使其成为了一 种 “仿像”和 “展演”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乡土性 与独特性,并被肆意篡改或解构,传统的神圣性、封 闭性和距离感则被逐渐消解与泛化。[4] 3.2 空间维度
武术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3 年 9 月 第 8 卷 第 9 期
异化与发展: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研究
洪旭辉 祝利平 赵 伟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土家族摆手 舞的异化因素与现代发展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族群认同的 重要身体记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土家族摆手舞的生成主要来源于生活、生产与 祭祀仪式、族群认同和休闲娱乐;摆手舞发展过程中,在时间、空间、内生动力、形 式与功能四个维度上出现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内涵与传统的疏离,原始功能的分离以 及现代审美特征的融入。在当代应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加快产业化建设以及强化活态 传承的发展思路,助力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异化;摆手舞;巴渝舞;土家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9—0087—04
文化是族群认同的基本单元,民族的独立性往往 就在于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如,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 代表自己族群的服饰等。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智慧的结 晶,得到集体的认同与承袭,因此,族群认同成为土 家族摆手舞发展的内生动力。族群认同是指具有本族 群所特有的被集体认可的事物和文化等,具有推动事
8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近年来探讨的重要领域。正 如学者所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 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1]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重要代表,独特的传统体 育文化形式映射出其悠久的民族史和生产生活方式。透 过土家族摆手舞这扇窗,可以窥察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 不同形态。土家族摆手舞的价值与土家族的生活环境、 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关系密切,彰显土家族摆手舞价 值的多元化。在社会结构变化的同时其功能价值等出现 不同程度的现代异化现象,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有助于 认识和理解土家族摆手舞这一传统体育文化。 1 现代异化理论阐释
物或文化发展的功能。土家族摆手舞在内生动力的驱 动下,成为被族群认同的肢体动作记忆,这种记忆不 会轻易消失,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生活环境的 需要,体现为外显或内隐式的发展动态。在社会动荡 时期,摆手舞多以内隐式的发展为主,主要体现摆手 舞文化结构中精神层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一旦遇到适 宜的社会环境,外显式的发展便会增多。改革开放后, 土家族摆手舞从族群记忆中被提取出来,以重组或创 新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原始功能的解构使其部分 使用功能消弭,但土家族摆手舞并未式微于社会发展 所带来的挑战,在族群认同这一内生动力的作用下, 摆手舞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机制。 3.4 形式与功能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SLQ2022BB-10。 作者简介:1. 洪旭辉(1986~),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87
之间传承与发展。摆手舞有“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 之别,成百上千人同时进行的摆手舞为大摆手物,数 十上百人同时跳摆手舞即为“小摆手舞”。时至今日, 每到新春正月或清明时节,土家族跳摆手舞的习俗仍 然在部分土家族聚居区广泛流传。 2.1 生产、生活与祭祀仪式中的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