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3汉语发展史的分期及规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这一时期汉语的特点是:
(一)语音上,
1.浊音声母清化;
2.舌上音(知组)和正齿音(照组 )合并, 并变为卷舌声母;
3.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尖:舌尖前与齐、 撮;团: 舌面前与齐、撮);
4.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 入[-n』 尾;
因此汉语史的分期不是绝对的,很难确定 出一个分期明确的日期。每一阶段形成前 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有的过渡期 甚至可以长达二三百年。
某一阶段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上 一阶段已经出现。例如精、庄两组声母并 存是中古《切韵》音系的声母特征之一, 而它们在上古后期就开始分离了。“浊上 变去”是近代汉语声调特点之一,也早在 八九世纪就开始出现了。
5.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
6.平声分阴、阳两类。
(二)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 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 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 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 词。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上, 1.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
一步固定;
2.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 3.结构助词“地”、“的”普遍使用; 4.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4.现代期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 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 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 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汉语在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语音、词 汇、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变 化不是通过突变,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 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而实现的; 同时一种语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 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二、中古期
从公元4世纪(晋)到公元12世纪左右, 即南北朝、唐、宋时期。
其中六朝为中古前期,在这一时期里, 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北方,中原士族迁居江 左,引起汉语和北方民族语言的融合以及 汉语方言的变化。唐代是中古中期,宋代 是中古后期。这两个时期,经济,文化达 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促进了以中原语言 为基础的汉族共同语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到了南宋,汉语又开始酝酿着新的巨大 变化。
与此同时,在某一阶段已经基本消失的语 言形式,也可能在以后某个阶段里偶然出 现,书面语言尤其如此。
例如“以……为……”“为…… 而……”是文言里常用的格式,早期白话 里很少出现。可是像“以毛主席为首的党 中央……”、“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 奋斗”一类的话,不仅书面语里可以看到, 口语里也经常看到。
3.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 4.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
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
(二)词汇上,
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 词。
(三)语法上, 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
放在动词前面;
3.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 表示;
4.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点。
词后面;
5.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
6.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 生;
7.“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反复 问句产生。
(四)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 仿上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 时,反映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 变文、语录中广 泛应用。
三、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 明、清时期。
第三节 汉 语 发 展 史 的 分 期及规律
一、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商、 周、秦、汉时期。
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 两汉是上古后期。
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语音上, 1.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 2.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庄初崇
生俟);
A.前期以甲骨卜辞为代表,词汇数量不大, 复音词不多;语法比较简单,虚词也少; 语音系统还不十分清楚。
B.中期《诗经》等韵文材料丰富,上古韵 部系统得以建立;词汇数量大大增加,并 有20%左右的复音词;产生了一个完整的 虚词系统。
C.后期齿头音精组声母逐渐分化为精、庄 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系词“是” 开始出现。
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音上, 1.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
形成;
2.平、上、去、入四声形成; 3.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 4.庄组声母和章组(章昌船书禅)声母合
并;
5.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去声。
(二)词汇上, 1.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 2.复音词大量增加; 3.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三)语法上, 1.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 2.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 3.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 4.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
(一)语音上,
1.浊音声母清化;
2.舌上音(知组)和正齿音(照组 )合并, 并变为卷舌声母;
3.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尖:舌尖前与齐、 撮;团: 舌面前与齐、撮);
4.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 入[-n』 尾;
因此汉语史的分期不是绝对的,很难确定 出一个分期明确的日期。每一阶段形成前 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有的过渡期 甚至可以长达二三百年。
某一阶段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上 一阶段已经出现。例如精、庄两组声母并 存是中古《切韵》音系的声母特征之一, 而它们在上古后期就开始分离了。“浊上 变去”是近代汉语声调特点之一,也早在 八九世纪就开始出现了。
5.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
6.平声分阴、阳两类。
(二)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 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 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 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 词。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上, 1.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
一步固定;
2.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 3.结构助词“地”、“的”普遍使用; 4.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4.现代期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 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 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 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汉语在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语音、词 汇、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变 化不是通过突变,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 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而实现的; 同时一种语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 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二、中古期
从公元4世纪(晋)到公元12世纪左右, 即南北朝、唐、宋时期。
其中六朝为中古前期,在这一时期里, 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北方,中原士族迁居江 左,引起汉语和北方民族语言的融合以及 汉语方言的变化。唐代是中古中期,宋代 是中古后期。这两个时期,经济,文化达 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促进了以中原语言 为基础的汉族共同语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到了南宋,汉语又开始酝酿着新的巨大 变化。
与此同时,在某一阶段已经基本消失的语 言形式,也可能在以后某个阶段里偶然出 现,书面语言尤其如此。
例如“以……为……”“为…… 而……”是文言里常用的格式,早期白话 里很少出现。可是像“以毛主席为首的党 中央……”、“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 奋斗”一类的话,不仅书面语里可以看到, 口语里也经常看到。
3.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 4.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
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
(二)词汇上,
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 词。
(三)语法上, 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
放在动词前面;
3.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 表示;
4.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点。
词后面;
5.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
6.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 生;
7.“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反复 问句产生。
(四)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 仿上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 时,反映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 变文、语录中广 泛应用。
三、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 明、清时期。
第三节 汉 语 发 展 史 的 分 期及规律
一、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商、 周、秦、汉时期。
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 两汉是上古后期。
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语音上, 1.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 2.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庄初崇
生俟);
A.前期以甲骨卜辞为代表,词汇数量不大, 复音词不多;语法比较简单,虚词也少; 语音系统还不十分清楚。
B.中期《诗经》等韵文材料丰富,上古韵 部系统得以建立;词汇数量大大增加,并 有20%左右的复音词;产生了一个完整的 虚词系统。
C.后期齿头音精组声母逐渐分化为精、庄 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系词“是” 开始出现。
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音上, 1.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
形成;
2.平、上、去、入四声形成; 3.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 4.庄组声母和章组(章昌船书禅)声母合
并;
5.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去声。
(二)词汇上, 1.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 2.复音词大量增加; 3.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三)语法上, 1.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 2.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 3.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 4.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