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的简便计算反思(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的简便计算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的简便计算反思第【1】篇〗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的一部“重头戏”。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简便计算的起点,其中被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的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更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简便计算”的基础。

最近在“简便运算”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存在着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出现“低级”错误,计算的正确率低。

难道就真的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我想但凡教过四年级简便计算的老师,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很好地进行计算,表面看上去好像融会贯通了简便计算的“精髓。

可为什么课后在作业中却出现那么多“五花八门”、运算定律“张冠李戴”的错误呢?
通过透视学生的作业,我按学生计算能力或题目本身的难易把错误现象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在作业里经常会出现下面的错误现象:75+125×25-25=200×0=0或321-126+74=321-200=121又或者800÷25×4=800÷100=8……仔细研究作业本后发现,出现这种错误现象的大多数是计算
能力欠缺的学生。

他们缺乏观察性容易受到来自习题本身的数字或运算方法等知识本身造成的干扰,明明是不适合简便计算的内容,他们却不懂装懂“滥竽充数”。

(2)顾此失彼的.情况也是十分严重,745-(145+325)总是忘了脱去括号便符号,学生每次讲解时思路也十分清晰,就是一做题就顾不上了。

计算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也经常出现这种错误。

当然,除了习题本身比较难以外还与学生出现感知不准确、算理不清晰、应用不灵活等判断性错误有关;计算思维混乱以致计算时“顾此失彼”出现运算定律“张冠李戴”的错误现象。

(3)做题时,学生容易受内、外环境干扰,没有养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养成做完题后自觉检查的习惯。

因为不专心,做题时常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不检查,会使本来会做的题出现错误;久而久之养成了“粗心”的坏习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的简便计算反思第【2】篇〗
学好《简便计算》对学生今后的计算起至关重要的效果,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凡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教学中,学生都觉得课堂教学,都是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

具有挑战性,虽然对优等生有学习的趣味,但是学困生学习没有积极性。

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的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成了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思考的问题。

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尝试鼓励教学,努力优差兼顾。

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简便方法时,不要急着让学生动去练习。

比如做32×125时有没有简便的方法?我让四人小组自由讨论,让优生带动差生,提高差生学习的信心,并结合目标激励,对作业进步的进行古鼓励,提高差生做题目的信心。

二、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干预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对知识的预设,但更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

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既有效的.,也有的是无效的和费效的。

因此如让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拔乱反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的课题。

我们常遇到一种简便的方法和一种原始的方法学生往往是喜欢原始的繁杂的方法去完成练习,而简便的方法却不用。

课后的也作了调查,其一,是学生不习惯用简便方法做,被以前的方法框牢,而且计算练习时,教师也没有强制用简便方法;其二,少数学生对简便方法计算方法没有掌握。

对于后一种方法我们只能是给这些学生再讲讲简便运算的方法。

而对前一类学生,这可能与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语言有关。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会对学生说“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你就用那种算”。

这样造成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办法好,更适应自己去练习。

而对新的、简便的方法弃之不用。

从而造成了这类学生对新知识不接受。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语言上进行干
预。

比如:学生在计算2656-637-3632656-637-363=20xx-363=2656-(637﹢363)=1656=1656(教学过程中总有些学生说原来列竖式计算更好,这种简便计算不习惯,也不喜欢。

)有些人常以新课标的道理说“学生喜欢用什么方法去完成就用什么方法,在他心目中这种方法是最简便的,无需去干预。

”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明明有直道,为什么要去走弯道呢。

这不是吃饱的撑的吗!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使用这种简便的方法了,我安排了一场比赛,在计算能力相当的两组学生中,一组用老方法计算,一组用新方法计算。

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

结果是很明显,用新方法做的同学早就计算好了,且正确率很高。

而用老方法做的同学还有一半以上没完成。

孰优孰劣一比便知,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能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我还用语言进行了干预。

我说“每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时能化难为易。

老师做计算时,都喜欢用简便方法去计算,我想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是有智慧的,不知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去计算。

”学生们为了表现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都用上了简便运算。

计算教学现在五花八门的东西很多,有单纯的让学生练习,也有的创设的一些学习情境,更有的弄出了智力闯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我认为计算教学不易弄得太花俏。

应从一个“实”字着眼,让学生每一分钟都不会虚度,真正学到计算的本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的简便计算反思第【3】篇〗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

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
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9600÷25÷4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尤其对a-(b+c)=a-b-c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

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21厘米9厘米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

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

又买了8个篮球。

1、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
25×12
=25×4×3
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2
五、加强错例分析,促进有效教学
例1:25×32×125例2:32×125
=25×4+8×125=4×(8×125)
=4×8×4×125
例3:463-82+18例4:9600÷25×4例5:25×(400+4)=463-(82+18)=9600÷(25×4)=25×4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