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左宗棠经略西北时期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宗棠经略西北时期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
第19卷第2期
2004年5月
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OFELECTRICPOWER(SOCIALSCIENC E)
V o1.19No.2
Mav2004
左I刁『=:呆经略西北时期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
付宏渊,李伟2,刘兴旺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左宗棠在开发西北期间,视人才为国家由贫弱而富强的根本.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他广设义学,普及
教育,大办书院,刻发书籍,甘肃分闱,拓展士路,推广汉族先进文化,推行洋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培养少
数民族人才.其中许多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启迪.
[关键词】左宗棠;经略西北;人才思想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271(2004)02—0083—03 ZuoZhongtang'sTalentPolicyandPracticeduringhisAdministrationintheNortheastArea FUHong-yuanL.nWei,nUXing-wang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76,China) Abstract:DuringtheadministrationintheNortheastArea,ZuoZongtanglookeduponthetale ntedpersonnelasthedecisivefactorforthestrengthand
prosperityofthecountry.Inordertoupholdnationalunityandsafeguardthesecurityofthebor deran-瑚,hemadegreatattemptsindifferentaspects, suchasencouragingfreeschoolbypopularizingeducation,settingupnewacademyofclassic allearning,encouragingpublications,enrollingstudents
respectivelybetweenShnnxiProvinceandGansuProvince,thinkingoutmanywaysforschol arstodevelop,promotingtheadvancedcultureoftheHan
Nationality,ca~rylngoutforeignaffairs,anddevelopingregionaleducationandeconomyof minoritynationality.Eventodayhisexperiencestillbrings positiveenlightenmenttoChina'sexploitationoftheWesternRegions.
Keywords:ZuoZongtang;administrationoftheNortheastArea;talentpcdicyandpractice 左宗棠作为近代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和晚清洋务重臣,
经略西北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此时的人才思
想和实践又是他在西北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早年的儒生,
塾师和镇压太平天国的经历使他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并视
人才为国家"求强""求富"的根本.他以"经世致用"为标准,
提出了"敬教劝学,卫国于以中兴"的口号.①同时,他一直关
注西北问题,在两江总督陶澍府上时,就搜集了西北边疆问
题的大量资料,并和曾充军伊犁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成为忘年
交.他到西北后,更清醒地认识到,西北地域辽阔,自然环境
恶劣,少数民族杂处,各地语言,文字,习俗差异较大,文化落
后,人才缺乏,再加上当时的边疆危机和社会动荡不安,已严
重影响着经济建设和边疆稳定.他认为要改变这种"正气消
沉,人才不出"的状况,(z)以求西北的发展,非得"兴教劝学为
急",培养"以文章经济取重当世"的人才不可.0当西北局势
初定,左宗棠就一边抚辑流亡恢复生产,一边以兴教劝学为
急务,将西北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与西北近代化和边疆的
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战略,进行了积
极的实践.

,左宗棠经略西北地区时期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兴教劝学"是改变西部地区人才缺乏,观念落后的基
本途径.
西部地区的落后,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落后.西北本来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但是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随着唐
宋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逐渐东移,陕甘等地却成了经济文化
落后,观念保守的边地了.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同一位智利
哲人的话:"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的社会经
济图画的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④也正如世界着名社会
学家亚里克斯?英克尔斯所说的:"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
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
碍."⑤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传统或心理观念,影响着其经
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地解释了我国
西部地区发展较慢的原因.左宗棠到西北以后,考察了当地
社会局势,认为西北落后,动荡的最大根源就在于人民没有
受到"义理"之教的熏陶,更谈不上"富国强兵"和"师夷长技
以制夷".他主张"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人不悦学,不及
时兴教劝学,祸患何可胜言!''''兴教劝学其效将有可睹,于世
收稿日期:2004—03—14
作者简介:付宏渊(1965一),男,湖北人,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思想研究;李
伟(1972一),男,湖南祁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湖湘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兴旺(1961一),湖南永州
人,讲师,主要从事湖湘文化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83
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版)第19卷
道人心非小补也".@他指出:"陇西人民质直近古,三代以还,
自西徂东王者迹熄,孔,孟辙迹并不到秦,老子入胡且化为
佛,秦汉后更无论也.自有天地以来,此方不沾圣人教泽."
意思就是说当时相对先进的中原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
文化启蒙没有起步,人才严重缺乏.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状
况,左宗棠决定以"兴教劝学为急",重点办好西北的民智开
发,以达到"经正民兴,人才从此出,风俗亦从此厚矣"的目
的.④所以,他上任伊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教育,培育人才
的措施,力求改变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
2.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培养"文章经济取重当世"的人才
是民族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举措.
"经世致用"的学风是湖湘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精神
特点,左宗棠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学以致用,大力兴
办教育和培育人才.他一方面举办专事基础教育的书院和
义学,普及启蒙教育,坚持以科举取士,培养所谓"经邦济世"
的传统之才;另一方面他又认识到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艺重于道",应该"弃虚崇实,艺事独擅",所以他便极力主
张改革科举科目.除文,武科外,应增设"艺事科",培养"明
制造之理与数"的技术人才,"省虚文而收实效"兼收外国之
长技以为我用,以求发展中国生产力.⑨这种学习外国技术,
培养本国科技人才的思想,在西北期间一直坚持并付诸实施.1878年左宗棠在<复陈新疆情形折》中,讲到发展新疆教育时,除强调"创设义塾,教之识字"外,还提出了"选调匠师,
教之艺事"的主张.∞他从湖州雇请"熟悉蚕务者"6o余人,前
来新疆设局讲学,传授桑蚕织造技术,并认为维吾尔族人民"勤习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他认为,"今日之学徒,皆
异时师匠之选.将来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由关内而及新
疆".0他指示从上海聘请"洋匠"和中国技师,到兰州传授织
呢技术,要求地方官认真挑选"赋性灵敏,堪资学习者"入局,
培养"将来必有可用之才","尤为此地师匠所自出,不但数世
之利也".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以发展经
济;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培养技术人才以求进一步的发展,左
宗棠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西北的运用和光大,为
我国西部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3.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是促进民族团结,民
族融合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保证政令畅通,左宗
棠一方面充分信任和使用各民族,各阶层已有的各类人才;另

方面更主张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推行汉语教育,提倡民族
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把培育通晓汉,维,回文化的
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
手段.新疆一经收复,西北大局基本平定,左宗棠即要求各地
善后局,清军防营,多设义塾,免费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教
以汉语,"刊发<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字韵语》及<杂字》各本,以训蒙童.续发<孝经》,《小学》,课之诵读,兼印楷
书仿本,令其摹写.拟诸本读毕.再颁行<六经》,俾与讲求经
义",他认为"读书既可识字,而由音声以通言语,自易为功
也".@他在<复陈新疆情形折》中强调,"征收所用券票,其户名
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在<办理新疆善
后事宜折》中,他又肯定张曜"出《圣谕十六条附律》一书,中刊
汉文,旁注回字"的作法,因为它受到维吾尔族民众的喜爱,
"见者宝贵".据记载:"曾不数年,边徼汉民敦崇儒术,诵习
84
《六经》,回,藏,蒙人亦争延师课读儒书.沟通民族文化,提高
民间文化,至今考之,其效可睹矣.""使回民一律入学,无分彼
此,同棚合试.如此教养兼施,使之诵读服习,一从儒教.思
想悠同,畛域自泯,以故汉,回相安,至今无异."虽然左宗棠
传授的是带有浓厚封建礼教色彩的儒家传统文化,但他促进
民族文化融合的举措相对于当时其他麻木闭塞,昏庸无为的
统治者来说还是具有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才思想和
措施对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效.
4.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对巩固边疆安全,维
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左宗棠从政三十余年,一直主张文化教育与封建伦理法
纪教育相结合,使人才培养为巩固统治服务.他说:"察看狄
道民风,虽不乏读书明理之人,而地杂回番,泯棼已久,一时
望其丕变,复我华风,殊非易易.惟礼义廉耻数字则必须先
与讲明,俾革其旧染之污,得免刑戮,亦云幸矣",并认西北
的"长治久安之效,实基于此".@因此他提出在新疆等地"广
置义塾",发展民族教育.在"先教以汉文,俾其略识字义"之
后,即"颁发<诗经》,<论》,《孟》资其讲习",并引导蒙童试诵政府告示,学习法律文书.0他认为,通过学习儒家经籍和政
府法律文书,学生耳濡目染,即可确立起封建的道德伦理规
范和法纪观念,从而改善社会风气,实现长治久安.其后,刘
锦棠根据左宗棠的思想,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子弟读经的奖励
政策,每年经考试合格者,报送清政府给予监生头衔,"待其
年已长大,即允当头目".0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左宗棠所传
授的是封建的伦理纲常,但我们要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
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在政治上追求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国家
中,儒家传统文化在统一的历史中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文化的统一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左宗棠
用儒家思想把人才培养与巩固边疆统治进一步密切结合起
来,增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的凝聚
力,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也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我
国西北边疆危机局势下,当时志士仁人拯救民族危亡,维护
国家统一的不多的有效选择之一.可以说在湘军收复新疆
后,西北出现的几十年相对安定的边疆稳定,其中就不无左
宗棠发展西北教育,广育人才的功绩.
二,左宗棠人才思想在开发西北中的积极实践
1.遍设义学,普及教育,为西北地区人才培养夯实启蒙
基础.人才的培养,启蒙教育是基础.左宗棠对少数民族子
弟的汉文启蒙教育尤其重视,主张用中国文教,使之潜移默
化,在回民聚居地还专门设有专招回民子弟的书院和义学.
左宗棠在同治八年驻节泾州时,就已非常注意少数民族的文
化启蒙教育,要求地方官员刊发<四书》,<五经》等书籍,兴办义学.从同治十三年开始,他命令所辖各地一律兴办义学,
在西北掀起了一个儿童启蒙教育的热潮.在兰州,他率先创
办了正德,序贤等4所义学,其中2所专收回民子弟.在新
疆收复后,他还饬令各局员防营多设义塾,刊发书籍,教回民
识字,并用楷字仿格,教他们写字.并以重资延请教习,且回
族儿童免费入学,提供书籍笔墨,十分优待.如"两当知县萧
庆良,于同治十三年捐廉,集资,以设义学,奖蒙童.诸如此
类,足见当时学风很浓厚".0据左宗棠回忆说:"入学儿童聪
颖者,多甫一年而所颁布诸本已读毕矣.其父兄竞以子弟读
书为荣,群相衿宠,并请增建学舍,颁发<诗经》,<论》,<孟》,
2004年第2期左宗棠经略西北时期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
资其讲习.……不必侈言化民成俗,而其效已可睹也."可
见这种启蒙教育是较为成功的.左宗棠在西北十余年共开
设义学320余所,普及和夯实了西北的地方教育基础.
2.大办书院.刊刻书籍,广育人才.左宗棠对各级官吏
和士民的求学也很重视,他大力倡导修复和兴办了许多书
院.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六年(1880年)仅在甘肃新修,
重建,修复的重点书院就有三十余所.他还多次拨膏火费田
亩给书院,对学生也采取奖优罚劣的办法促进学习.同治九
年,左宗棠关心当时的甘肃最高学府兰山书院的生存与发
展,在百忙中叮嘱甘肃布政使代筹书院师生的日常生活费.
他个人每年仅向兰州书院捐献的俸银就达二千多两,给书院
90名诸生发给膏火费.在收复新疆时,左宗棠驻扎在肃州指
挥大军西征,他还常抽暇到肃州的酒泉书院和师生讨论学
问,并捐助膏火.这些书院对普及文化知识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又成为兴办新式教育的基地.到晚清教育改制,兴办新式学堂时,府办书院改为中学堂,县办书院改为小学堂,兰州的兰山书院则改为优级师范学堂,仍然是甘肃的最高学堂. 左宗棠对西北文教事业做得最突出的是刊刻书籍.由
于西北地域偏远,书源很少,再加上战乱,书源趋于枯竭.左
宗棠应各地州县察请,创设崇文书局,关中书院,迪化书局等出版机构;他行军途中还有一个流动的印刷所,在安定和肃州行营都开雕过书籍.刻发的书籍,有关于幼童的,也有关
于成人的.还有关于田垦农业的,包括大量的有关治国安民, 道德教育,文化普及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书籍.左宗棠是想借此振兴西北的文化教育,推广儒家理学思想,培养西部地区急需的各类人才.他的这些举措向落后的各少数民族传播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与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北各级地方官员与各族青少年的文化素质,统一了边疆各族人民的爱国思想,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3.甘肃分闱,拓展士路,健全人才选拔机制.甘肃虽自
康熙二年(1663年)从陕西划出自成一省,但200多年来乡试依旧和陕西合并举行,路途遥远,给广大贫困的应试举子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方便甘肃士子,左宗棠奏请甘肃分闱,于
光绪元年单独在兰州建立闱所,创建一所贡院"至公堂",结束了甘肃生员爬山涉水,千里迢迢赴西安赶考的局面,健全了人才选拔机制."至公堂"的号舍可容4000人,成了当时
全国数一数二的贡院.这些对西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都有积极意义.经他多次奏请,到光绪二年,每科乡
试甘肃可产生4O名举人,还可另加录满族士子3名,极大鼓舞了甘肃士子发奋求学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回族士子每两科至少有1人中试,左宗棠奏请清廷批准,甘肃乡试,一科汉回合试,另一科则用"良"字编号,专取回族士子1名.这样,
也使回族士子看到了前途与希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奋求
学的积极性,并从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甘肃乡试分闱的同时,左宗棠还奏请在甘肃分设学政,主持甘肃的教育事业与科举考试,加强了地方教育的指导,管理与人才的选拔. 4.开办洋务,选育技工,培养近代科技人才.中国的传
统教育历来是"重义轻艺",但左宗棠一方面推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也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且在举办近代工业的同时,注意把工厂与办教育(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这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左宗棠在西北开办了当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推行洋务教育,培养洋务人才.他在振兴西北教育时,也把办工厂与办学校相结合的办法带到了西北,在边远落后的西北内地,首次推行洋务之学.在筹办甘肃织呢总局的时候,"延致洋师",他指示从上
海聘请"洋匠"和中国技师,到兰州传授织呢技术,他要求部下从陕甘士兵中选拔"赋性灵敏,堪资学习者"人局,明确提出"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以达到培养"将来必有可用之才的"目的,"将来有成,尤为此邦师匠自出,不但数世之利也". 他批评那些以西北无人才为理由,对办厂缺乏信心的人说: "人见西事技巧卓绝古今,以为华人学制,必须聪颖俊达之士,不知彼中均由匠人推荐,并非于士类求之".0但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等洋务企业经营不到数年就难以维持甚至关闭了,洋务之学也随之基本停顿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0,左宗棠作为我国近代优秀的湘军将领和洋务派,他收复新疆和开发西北,维护国家的主权和边疆稳定,发展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和培育少数民族人才,兴办洋务,推动西部的近代化的系列行为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统一
和发展抒写了壮丽的一页.虽然左宗棠传播的是带有封
建色彩的儒家学说和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他如此热忱地
进行人才培养和民智的开发,对西北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
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边远落后的西北走向近代化开启了
艰难和宝贵的第一步.虽然他的许多思想和实践受社会背
景,历史条件和阶级立场的局限,他的许多措施也不尽成功,
甚至人亡政息.但他全力,全面开发西北的思想与实践,建
设边疆的宏图壮举,以及"白头戍边",誓死卫边的历史功勋
对我国西部的近代化历程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
历史功绩.其中的许多宝贵经验和献身精神对我们今天的
西部大开发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④<左宗棠年谱》,124,380页.
②③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208,258页.
③⑨◎转引自张灏:<略论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思想》,湖南师范大学增刊《左宗棠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7年,223,224-,224—225页.
④⑤转引自张国,林善浪主编:《中国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1年,105,105页.
⑥洪涛,博文:《左宗棠经营西北的实践与思想述略》,《发展》,1999年第1期,34页.
⑦⑧⑩⑩<左宗棠全集》,《扎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316,256, 468,393页.
⑩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卷53,第l0册,上海:上海书店,
l986年,第8346页.
①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卷56,第l0册,上海:上海书店, 1986年,第8806页.
⑩⑩⑥⑩0④转引自邹礼洪:《清代新疆开发研究),成都:巴蜀书社, 2002年,132,130,130,130,131,131页.
⑩李维成:《左季高与西北》,《左宗棠研究论文》,长沙:岳麓书社,
1986年.365—369页
④左景伊:《左宗一..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377页. [责任编辑刘范弟]
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