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作者:时玲玉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2022年第43期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各种垃圾污染与环境灾害不断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重任,用脚下的步伐丈量“绿图”,为祖国的青山绿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姜莉玲:扎根沙海“梭梭苗” 引得春风度绿洲
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曾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生态脆弱,区位特殊。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人,姜莉玲亲身经历了1993年“5·5”风暴。

“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父辈们稼穑的艰难,成为她心中难以磨灭的烙印。

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她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加入战风沙、斗荒漠的“林业大军”。

育苗是姜莉玲参加工作后面临的第一道考验,她深感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差距之大,很快便调整好心态,一切从零开始。

翻地、扦插、施肥、浇水……她很快掌握了育苗技术。

正当她准备大干一场时,身体却开始“找茬”,长期接触农药,导致她全身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打针吃药不见效,不得不输液治疗,落下了過敏的病根。

父亲心疼不已,打算找单位领导为她调整岗位,她却告诉父亲:“我不想家乡永远是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成绿色。


龙王庙、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姜莉玲的身影。

现场指导作业,每年至少有两次,她要和同事们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天徒步20多公里现场巡回指导,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吃凉水泡干馍馍,晚上还得提防帐篷被风吹走。

正是因为有姜莉玲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林业人”,年复一年地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儿营造绿水青山,才换来了民勤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截至2021年底,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超过23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今日的18.28%。

(选自《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7月25日,有删改)
◆解读
舍小家为大家,她扛起了植树造林的大旗;从不懂到精通,她坚守初心担当使命。

瘦小的姜莉玲犹如沙漠里的一棵“梭梭苗”,即使干旱难耐,依旧茁壮生长;即使烈日灼身,依旧本色不改,她同民勤县林草系统党员干部一道,在祖国西北的千里风沙线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高墙”。

石光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6月的陕北大地已是一片绿色,望着眼前茁壮成长的成片樟子松,已经70岁的石光银感慨万千:“我常常说,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人这一辈子非常短暂,只要把一件事干成了,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出生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榆林市定边县原海子梁乡的石光银,打小就立下了治服“沙魔”的誓言,而他的一生也都在与沙漠作斗争。

用石光银自己的话说,他这辈子就只干了一件事——治沙子。

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作为“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的人生使命不仅是要将绿色留在沙地,更要将幸福生活带给当地百姓。

“当年群众跟着我不计成本地治沙,就是因为完全信任我,现在我更不能辜负群众对我的信任。

”石光银说。

……
总有人劝说石光银该歇一歇了。

虽然已卸任榆林市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总支书记一职,但他从未想过要停下治沙的脚步。

近年来,石光银开展了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100多万株,面积已达5万亩。

回首过往,石光银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党和人民的誓言。

“爷爷一直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品格。

”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在大学时期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

如今,石健阳这名年轻的共产党员跟随爷爷的步伐,带领乡亲们努力把生态搞好,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陕西日报》2022年7月4日,有删改)
◆解读
“自古沙吃人不留尸骨。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乡的祖祖辈辈流传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石光银的心上。

毛乌素沙漠上,与沙海不屈抗争40年的石光银最终改变了这句话,他如愚公般践行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治沙要有后劲,要一代压着一代人干”的信念。

印开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1970年,因为四川薯蓣资源调查,印开蒲第一次来到九寨沟。

“沉没在水中的钙华长堤,在湖水荡漾中透出晃动的光影,童话般的美景让我感到震撼!”印开蒲说,当时,他看到有森林采伐队已经进入山林,心里暗暗担心起来……
果然,1975年、1978年,随后的两次九寨沟之行,印证了他的担忧:砍伐后的大量木材被推入江河,顺着大渡河、岷江冲下来。

“木材在漂流过程中受到沙埋、腐蚀等因素影响,实际能利用的木材只有不到20%。

”印开蒲说,不仅木材得不到利用,因为森林砍伐,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我深刻感到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回到四川成都后,印开蒲向时任研究所领导报告。

随后,由他主笔,拟写了一份建议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我们可以利用保护区研究珍贵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报告中,印开蒲提出建立南坪县(现九寨沟县)九寨沟亚高山针叶林自然保护区,并介绍了九寨沟的动植物和环境特点。

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另一份报告,分析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导致水土流失、木材浪费等问题,提出“制止不合理开发利用形式”的建议。

随着两份报告得到关注,1978年12月,九寨沟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采伐随后被禁止。

此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稻城县亚丁村的生态问题受到关注,如今成为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本世纪初,岷山土地岭大熊猫生命走廊项目建成,大熊猫的栖息地得以很好的保护……在四川,很多有关生态保护的建议、规划,都有印开蒲的一份功劳。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28日,有删改)
◆解读
一辈子钟情的,是环境保护;一辈子珍惜的,是环境保护。

对印开蒲而言,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让他特别开心。

绘图他有巧劲,工作他有干劲,他让层峦叠嶂、一草一木都有他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