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看“破窗”——“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反向运用的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眼看“破窗”—— “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反向运用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6T13:58:46.87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3期作者:韩晴霞
[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顿曾做过一项实验:把两辆一样的汽车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
韩晴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浙江省杭州市,311256
【索引】 “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顿曾做过一项实验:把两辆一样的汽车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

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放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一个星期后第一辆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了。

后来,詹巴顿把完好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

仅仅几个小时后,这辆车玻璃全被打碎,后来就不见了。

由此,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理论认为:人们可能会受到破窗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

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调查】师生眼中的“破窗”
教师看“破窗”
针对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笔者在本学年曾与83名班主任进行交流,他们大多认同:“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据统计,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51位班主任主张处理起来要做到“快、准、狠”;28位班主任主张暂时宽容,开导帮助;4位班主任认为老师教育效果有限,主张交给家长去管。

可见,当“破窗理论”从社会管理引入到教育管理中,对于“破窗效应”的担忧也在促使我们大多数教师更加严防死守,时刻警惕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破窗”产生。

孩子看“破窗”
1.儿童对“破窗理论”影响下的教师不同管理方式的认同情况调查及分析
在老师煞费苦心地严防“破窗”的同时,孩子们对老师不同的处理方式持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年2月底,我随机选取本校部分中高年级学生,发放了1700份匿名调查问卷,收回了有效答卷1662份,结果在“你认为学生发生违纪行为后,老师哪种方式的处理效果最好”一项选择中,统计出如下数据:
从上表不难看出,除几个特殊学生选择放任型,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严师出高徒”外,大部分学生都认同宽容型的处理方式。

2.儿童对“严补破窗”的教师理解程度的调查统计及分析
为了确保结果的真实性,笔者随机选取了我校18个素有“抓班紧、作风硬”之称的班主任班中360名学生,避开班主任做了不记名调查。

以上数据说明,在教师“严补破窗”的班级,完全理解老师的学生仅占四分之一。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理解呢?一个孩子在问卷中一语道破天机:“我知道错了,但老师那凶巴巴的样子实在让人受不了……”
【实践】“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反向运用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心理较为脆弱的儿童,而任何一个处理决定都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对过错的惩罚要有力度,并不意味着就是把过错学生一竿子打死。

笔者站在儿童立场,尝试实践“破窗理论”的反向运用,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打造钢窗,身正为范
有教育家说:“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教育青少年。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能总把教育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学生,而应从自己身上找一找症结所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要想给孩子们好的榜样,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塑造成一扇“钢窗”。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记得在一次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首先拿起一块抹布,带头擦玻璃,并力求擦的干干净净;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都自觉地按
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2.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这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

那么,何谓攻城?攻城,就是是以武力去征服之,比如:我们碰到学生做错了事,抓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如果学生不服气,接着骂,必要让其服帖为止,必要时摆出校纪校规或请家长来校等法宝让学生就范。

诚然,攻城是有副作用的,而且副作用极大。

比如教师若采用强攻的办法,学生即使最后就范了,但心里必不服气,由此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从长远看,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很不利。

因此,我们主张,做学生工作,需要坚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何谓攻心?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当众与学生发生冲突。

其次,还得了解学生心理,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及时补窗,延后批评
在班级管理中,及时补窗是十分必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破窗理论”的反向运用——从一点点的“补窗”开始。

当学生犯了错,及时“补窗”是完全正确的,但及时补窗并不等于即时批评。

即时的批评只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更可能激起逆反心理。

教育应该少一些即时批评,多给一些反省的时间,适时的“放手”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小放”——必须要解决的事。

这些事主要指学生不守时(迟到),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作业未写等),不遵守纪律(上课、上自习说话)等。

所谓“小放”,少则十数秒,多则几节课。

让教师冷静,避免愤怒,因为在愤怒的情绪下作出的决定往往容易出现错误;也让犯错误的学生冷静冷静,反思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愧疚心理,更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

学生迟到我没有厉声呵斥,看到他跑得满头大汗,我轻轻的说声先站一会儿匀乎匀乎气,再进教室,这样当这个学生进教室时,往往都是诚心诚意的鞠个躬,在轻手轻脚的往里进,“放一放”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2、“中放”——需要适当时机才能解决的事。

所谓“中放”,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两周。

待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方喷薄而出,酣畅淋漓,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我就曾经处理过一个学生早恋的问题,我采用了“放一放”的方法,表面上好像不再过问此事,实际上与双方家长制定好共同的攻守计划,后来抓住女孩成绩下降的时机,三管齐下,终于解决了问题。

因此说“欲速则不达”,有时“放一放”,让一些矛盾自我爆发,这时适当的加以教育引导,自会解决问题,可谓事半功倍。

3、“大放”——学生可以自我教育的事。

“大放”即教师完全不出面,但并不是不管,要始终关注。

其关键在于发生问题的学生要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当他们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能自我解决好,此时,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俗语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我觉得教育之道更应是一张一弛,张弛有度。

作为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一放云淡风轻”。

三、积极暗示,抵制破窗
教师影响儿童的暗示有许多方法。

我走访的众多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老师的目光。

其实,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心理暗示还是教师的语言。

我们教育者要保持平常的心态,努力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

不要不断重复并强化孩子的错误,而应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1.语言暗示,调动情绪
学生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活动的兴趣、积极性、满意程度及师生之间的关系。

如果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总是埋怨该班课堂气氛不好,训斥和批评学生,从而带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你们班真差劲,我对你们很失望!”学生在接受了这样的暗示之后,难免心理紧张,忧虑重重,思维迟钝,有一种压抑感,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学活动带给他们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苦恼和失望。

久而久之这个班的课堂气氛就会真的很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长期下去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厌学情绪。

2.行为暗示,拉近距离
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语言有暗示作用,其神态、表情、动作甚至于站立的位置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形成不同的影响,从而产生效果迥异的信息交流。

比如,教师站着讲课时,一直在讲台上,给学生的是“教师是领导者、监督者”的暗示;而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站在学生身旁,这样的身体语言给学生“教师是可亲的,是我们的朋友”的心理暗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3.爱心暗示,感染学生
要有效地利用暗示教育,走进学生心灵,首先要求教育者有一颗爱心,真诚热爱学生。

事实证明,一个被教师所喜爱的学生,常常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因此教师要用爱心来教育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感情,可以使对方感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

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它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促其奋发向上。

四、忽视窗缝,心明窗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把每个儿童都看作一扇窗,我们不能整齐划一地要孩子们都变成富丽堂皇的落地窗,也要允许格子窗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小缺点雕刻成大玻璃上的花纹,也并不比平板玻璃的视觉效果逊色。

“孩子的心灵像干涸的小苗,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很多时候,孩子本无心犯错,有的只是好奇与率真。

也许,我们的教育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总盯着孩子的错,阻断了孩子改变的路。

1.退却一步,海阔天空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忽视孩子的错误并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在学生第一次犯错误时候,更必须宽容地对待他们,先认真地听取他们的申述,想办法化解他们心头的抵触情绪,把他们的错误化解为上进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阻止他们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

2.忽视“窗缝”,给予大爱
忽视学生的小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

因为适当的忽视,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给学生留足了面子,更给了学生一个反省和改过的机会。

忽视“窗缝”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现象。

3.留有余地,绝不放纵
忽视“窗缝”,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可以给教师处理问题时留有余地,但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

忽视“窗缝”也包括允许学生将错误一犯再犯。

有些学生有了错,老师指出来后,他会很快改掉。

但不久又会重犯,甚至情况比第一次更糟糕。

这时有的老师就会以“不可救药”这样的话来训斥学生。

其实这种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宽容。

教师应该知道改正错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

意志薄弱的学生有时控制不住就会“故伎重演”,这时教师的当头棒喝只会让他在错误的路上继续走远。

如果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指导,学生又会悬崖勒马,回归正道。

【结语】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作为教师,任何一种高明的理论都不能盲目嫁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因此,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来对待工作,要有儿童立场,要知道儿童的需要,探索最易让儿童接受。

而经过实践发现,“破窗理论”的反向运用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