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大明朝!盘点明亡十大悲壮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哉大明朝!盘点明亡十大悲壮人物
壮哉大明朝!盘点明亡十大悲壮人物
2016-08-24 11:25阅读:
十、从容就义张煌言
张煌言,浙江宁波人,南明著名抗清英雄。

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1645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

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1664年(康熙三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

是年因叛徒出卖被俘,后遭杀害。

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

临刑时,他“坐而受刃”,拒绝跪而受戮。

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九、壮烈从主王承恩
王承恩,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包围京师。

眼见大势已去,绝望无助的崇祯帝怀着满腔的悲愤和孤独,自缢于煤山。

和其他忙着向李闯投诚
效忠的大臣和太监不同,忠贞的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崇祯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机会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

八、以身殉国周皇后
周皇后,崇祯帝皇后。

由于出身贫寒,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

且常常劝崇祯皇帝要爱惜百姓,安定人心,再团结对外。

可是崇祯固执自负,根本听不进周皇后的劝告。

当李自成的大军直逼北京城下,绝望的崇祯无奈之下对周皇后说道:“如今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你是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尽快自尽吧!”周皇后听了,也早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跪在地上向皇帝告别痛哭着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话说完,她抚着三个皇子又哭了一会儿,毅然转身进屋,自尽身亡。

这位明王朝的末代皇后,生前深明大义,勤于治家,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当国家危急之时,又以身相殉,其悲壮凄美的一生,真是让人不能不由衷感叹。

七、慷慨赴死夏完淳
公元1647年,南京大狱中一位年仅17岁少年,临刑前面不改色,一如平常。

同时赴难的一位老人问他:“孩子,你年纪轻轻,为何就要赴死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呢?”他微笑答道:“宁为袁粲死,不作禇渊生!老人家为何看不起我呢?”说罢,慷慨赴难,从容就义。

这位少年就是史上为国捐躯年龄最轻的抗清英雄夏完淳。

三个月前,由于叛徒出卖,14岁就随父坚持抗清的夏完淳不幸被捕入狱。

在清军的大狱中,夏完淳写下一首题为《别云间》的五言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当后世人们看到这首诗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一个十七岁的短暂生命的真正含义呢?
六、铮铮铁骨卢象升
卢象升,宜兴人。

少有大志,读书勤奋。

22岁中进士,担任户部主事。

多次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

与其政见不同的杨嗣昌对卢象升战胜清军的消息不但不报告崇祯,反而诬告卢象升按兵不动,并断绝了他的给养。

卢象升率领不到5000人的部队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陷人了清军重重包围之中。

激战终日,终因炮尽矢绝,力竭阵亡。

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失败后投水而死,卢象晋出家为僧,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

五、可歌可泣阎应元
阎应元,河北通州人,明末抗清英雄。

当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取江阴时,江阴军民推赋闲在家的阎应元为守城领袖。

阎应元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

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最终英勇就义。

可谓是明末民间第一英雄也!
当投降满清的南明故将刘良佐,妄图劝降阎应元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

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

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
四、天地同哭孙传庭
孙传庭,山西代县人。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他由永城知县,逐步升至兵部尚书,统领七省军务,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民军的镇压活动,深得明廷赏识。

不论是在“四正六隅”的联合围剿中,还是在“汛守要隘”的单独行动中,他都以其独有的狡黠、多谋、果断,使农民起义军多次处境艰险,成为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

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次年升为兵部尚书。

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

孙传庭不欲仓促出战,可是在崇祯的催逼下,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

《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每读至此,不觉扼腕长叹,黯然神伤。

三、浩然千秋史可法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

为崇祯元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各地平定叛乱。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

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公元1645年,满清纵兵南下,兵困扬州。

史可法率兵抗清,督师扬州。

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

入夜扬州城破。

清军将领多铎劝其投降,史可法大呼:“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于是,壮烈殉国。

清军疯狂屠杀扬州百姓。

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清代诗人张尔荩为其撰写楹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十四个字言简意赅,让后世领略到史可法与扬州共存亡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

二、苌弘碧血李定国
李定国,这位南明乃至中华历史上的绝代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续,鞠躬尽瘁八个字来形容。

满清入侵中原,李定国率兵屡破清军,连杀满清四大汉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满清敬谨亲王尼堪。

实在是万历朝以来中华对外族战争之从所未有的胜利。

可惜的是,他的战功遭到了同为大西军出身,又同为南明军事领袖的孙可望嫉妒,最终孙可望投降了满清,被封为王,并将南明军的虚实尽数告诉了大汉奸洪承畴,最终李定国被迫退向缅甸。

不久又传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的消息。

李定国,这位南明最后一根支柱终于病倒了。

临终之际,他对儿子说:“宁可死于荒野,也绝不
可投降。

”一代名将如此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动容。

一、身死社稷明二帝
虽然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

但其一生勤于政事,生活节俭。

面对病入膏肓的大明朝,优柔寡断的崇祯帝回天乏术。

当闯贼攻陷京师,他能临难慷慨,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死于社稷,实属难得。

临死时说道:“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将中华名族千年来的气节映照得天地可鉴。

当南明弘光帝死后,郑芝龙等人扶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是为隆武帝。

隆武帝可谓明末难得的英明之主,只可惜局势已坏,自己又一直为郑氏集团所架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与曾皇后被掳,曾皇后大喊一声: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

纵身跳崖身死。

隆武帝也几次想自尽,都因清兵的严密监守而未成,于是绝食而死,享年44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