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枣强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水枣强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
力》考试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某种低矮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叶背面长有孢子囊群,该植物属于(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B
解析::
蕨类植物是具有维管柬并以孢子繁殖的植物,孢子体发达,具有根、茎和叶。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种子繁殖。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离开配子体生活。
综上所述,题干描述的植物属于蕨类植物。
2.在做“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操作错误的是()。
A.用滴管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B.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C.把刮取的黄瓜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D.取一片苦草的幼嫩小叶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答案::A
解析::
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即可;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
3.下列物质的化学本质一定为蛋白质的是()。
A.酶
B.抗体
C.激素
D.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生物介质的化学本质。
抗体的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B项正确。
A项:酶有少数是RNA。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性激素为固醇。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为单胺类或乙酸胆碱类。
与题干不符,排除。
4.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的遗传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
B.XY型生物体细胞内一定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X、Y染色体上存在成对的等位基因
答案::B
解析::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属于伴性遗传,A项正确。
XY型生物中只有雄性个体的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和Y,雌性生物的体细胞内含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和X,B项错误。
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二者虽然形状、大小不相同,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Y染色体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一样,要经历联会和分离的过程,因此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项正确。
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存在成对的等位基因,D项正确。
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成正常的父母不会生出染色体异常的子女
B.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及遗传方式均在患病家系中进行
D.人类遗传病都与基因突变引起的致病基因有关
答案::B
解析::
染色体组成正常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如果不正常,可能会生出染色体异常的子女,A项错误。
每个人体内都带有几种隐性致病基因,近亲之间带有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B项正确。
某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到人群中去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C项错误。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基因突变只是造成人类遗传病的原因之一,D项错误。
6.一分子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能够分解成两分子的葡萄糖,可以降低反应速率的方法是()。
A.加水稀释
B.适当升温
C.增加酶量
D.去除生成的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酶促反应。
影响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加水稀释会降低底物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率,A项正确。
B项:麦芽糖酶是蛋白质,适当升温可增强蛋白质活性,从而升高反应速率。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增加酶量会升高反应速率。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降低底物浓度,可增大酶促反应速率。
与题干不符,排除。
7.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的,与遗传因素无关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C.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答案::A
解析::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综上所述,A项错误。
8.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C.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说明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就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A项正确。
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B项正确。
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但骡不可育,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
9.《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下列行为动词中,用于描述知识目标的是()。
A.尝试
B.关注
C.描述
D.形成
答案::C
解析::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水平(描述、列举等),理解水平(说明、概述等)以及应用水平(分析、应用等);能力目标包括模仿水平(尝试、模仿等),独立操作水平(运用、使用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经历水平(体验、参加等),反应水平(关注、认同等),领悟水平(确立,形成等)。
综上所述,C项正确。
10.在讲述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原理后,教师提问两个问题:①农田遇到涝害时,为什么要及时排水呢?②果农想把水果储藏较长的时间,请你给他一些建议。
这两个问
题分别属于()。
A.综合提问、运用提问
B.分析提问、理解提问
C.运用提问、综合提问
D.理解提问、分析提问
答案::C
解析::
提问的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运用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或者运用原理来说明一种现象。
综合提问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对综合提问进行回答时,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该提问能够刺激缺乏独创精神的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适合作为笔头作业和课堂讨论教学。
题干中的两种提问分别属于运用提问和综合提问。
11.下列细胞器不参与胰岛素合成的是( )。
A.溶酶体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粗面内质网
答案::A
解析::
胰岛素是分泌蛋白。
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进行加工,经高尔基体小泡运输到细胞膜,以胞吐方式排出细胞。
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只有溶酶体没有参与该过程,本题选A。
12.下列叙述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要求的是()。
①积极主动地完成垃圾分类的任务
②设计垃圾处理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的实验探究方案
③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④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垃圾污染环境的忧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
“积极主动地完成垃圾分类的任务”体现的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和“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垃圾污染环境的忧虑”体现的是“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设计垃圾处理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的实验探究方案”体现的是能力目标中的“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故本题选C。
13.在“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翠鸟交配视频,随后提问:翠鸟的受精过程与前面学习过的两栖类动物的受精过程有什么不同该提问属于()。
A.记忆型提问
B.分析型提问
C.应用型提问
D.评价型提问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提问类型。
记忆型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事实、概念陈述等。
分析型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许多生物学的概念分析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学常用这类提问。
评价型提问,一种是评价他人的观点。
在讨论时,要求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一种是判断方法的优劣,要求学生判断解决某一问题的不同方法各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根据定义,题干中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属于应用型提问。
故本题选择C选项。
14.下列关于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桃树的种子由胚珠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
B.菜粉蝶与蝗虫的发育同属于不完全变态
C.苹果和梨等果树都是通过扦插繁育优良品种
D.鸡受精卵中的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鸡
答案::D
解析::
在果实与种子的形成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桃树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A项错误。
菜粉蝶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为不完全变态发育,B项错误。
嫁接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异,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达到早结果,增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的能力,还能经济利用繁殖材料、增加苗木数量,常用于果树、林木、花卉的繁殖和瓜类蔬菜的育苗。
因此苹果、梨和桃等果树适合用嫁接繁育优良品种,c项错误。
鸟卵中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称卵细胞。
受精卵中的胚盘中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将来发育成雏鸟,D项正确。
15.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的科学道理是( )。
A.食物容易由咽误入气管
B.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减少
C.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流量会减少
D.不利于声带的保护
答案::A
解析::
人的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是因为会厌软骨的作用。
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
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
以便进行呼吸。
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
故本题选A。
16.若图8、图9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来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送到细胞2快
C.与图8信息传递有关的体液环境依次为细胞内液一组织液一血浆
D.图9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8中细胞1的分泌物经过血液运输到达细胞2处发挥作用,此过程为体液调节。
图9中细胞3为神经细胞,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给细胞4,此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
在上述两种调节方式中,细胞2、细胞4均依靠细胞表面的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来识别信息,A项正确。
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神经调节速度比从细胞l传送到细胞2的体液调节速度快,B项正确。
与图8信息传递有关的体液环境依次为细胞内液一组织液一血浆一组织液.该信号分子再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命活动,C项错误。
细胞4是神经递质作用的靶细胞,该靶细胞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D项正确。
17.下列关于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子叶提供营养
B.胚根发育成根
C.胚乳发育成叶
D.胚芽发育成芽
答案::C
解析::
菜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萌发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一般具有胚乳结构,提供营养,C项错误。
18.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
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作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所以本题选A。
19.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①画饼充饥②老马识途③鹦鹉学舌
④杯弓蛇影⑤公鸡报晓⑥大雁南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反射的类型的相关知识。
【答案】A。
【解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
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画饼充饥、老马识途、鹦鹉学舌、杯弓蛇影,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
公鸡报晓、大雁南飞,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不学就会的,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故正确答案为A。
20.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
B.农田
C.热带雨林
D.北方针叶林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
故选C。
21.下列关于胆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胆汁具有消化脂肪的作用
B.胆汁中有脂肪酶
C.胆汁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
D.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胆汁的相关知识。
【答案】C。
【解析】肝脏分泌胆汁。
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中,通过胆管流人小肠,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22.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B.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激素能使靶细胞中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且在发挥作用后灭活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细胞是双向的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答案】C。
【解析】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减少血糖的来源,增加血糖的去路,A项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B项错误;激素的调节作用,能使靶细胞中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且在发挥作用后灭活,C项正确;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细胞要经过突触,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D项错误。
23.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哪些()。
①发现式学习②推理式探究
③实验式探究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
【答案】A。
【解析】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发现式学习、推理式探究、实验式探究。
24.图l为某人右腿的一条反射弧。
若①和②完整,而③受损,那么该右腿会( ?)。
A.针刺有感觉,能运动
B.针刺无感觉,但能运动
C.针刺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D.针刺无感觉,也不能运动
答案::C
解析::
图中①为传人神经,②为神经中枢,③为传出神经。
当传入神经与神经中枢完整,传出神经受损后,针刺将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25.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细胞如图1所示,若要将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应为()。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要点。
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图中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位于左上方。
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的是倒立的物象,实际物体在左下方。
若要将该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A项正确。
B项:方向错误。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方向错误。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方向错误。
与题干不符,排除。
26.图6为人体血糖调节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B.甲、乙两种激素是协同关系
C.进食后,血液中两种激素含量都增加
D.甲激素为胰高血糖素,乙激素为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血糖浓度的调节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馈调节,A项正确。
B项:甲、乙两种激素是拮抗关系。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利于降低血糖,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由甲激素降低血糖、乙激素升高血糖可知,甲激素为胰岛素,乙激素为胰高血糖素。
与题干不符,排除。
27.在图1所示的磨菇中,能产生孢子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真菌。
蘑菇属于大型真菌,依靠孢子进行繁殖。
②是菌褶,是放射状排列的片状结构,是产生孢子的场所,B项正确。
A项:①是菌盖,是菌褶着生的地方。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③是菌柄,起支持菌盖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④是菌丝。
与题干不符,排除。
28.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B.甲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D.甲、乙、丙、丁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在食物链中越靠前的生物,其数量越多。
因此,结合题干可知,丙为生产者,甲、乙、丁依次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故D项错误。
29.果酒变酸、泡菜变酸、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
A.醋酸菌、醋酸菌、毛霉
B.乳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C.醋酸菌、乳酸菌、毛霉
D.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
答案::C
解析::
醋酸菌能在糖源不足时将果酒中的酒精转变为醋酸,使果酒变酸。
制作泡菜主要起作用的是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使泡菜变酸。
腐乳外部致密的一层“皮”是毛霉生长形成的直立菌丝,C正确。
二、问答题
30.《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的核心知识是血液,某教材围绕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展开,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探究,使学生逐渐理解血液之所以是物质运输的栽体与其组成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为学生构建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依据上述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设计一个导入并确定其三维教学目标。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的导入技能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
【参考设计】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点击网页。
播放视频:南京产妇沃梅林产后大出血,但因血型罕见,找不到血源。
生命垂危,后经向社会求助终于转危为安。
学生观看后即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感动不已。
同时也认识到血液对生命是何等重要。
提出问题:血液为什么如此重要它由哪些成分组成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②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树立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材料: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和“观察鱼的呼吸”,小李老师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对比发现,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
为此,他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