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陆丰人的盂兰胜会_牛头角区第四十四届盂兰胜会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6期民俗研究No.6,2012总第106期Folklore Studies Serial No.106
香港海陆丰人的盂兰胜会
———牛头角区第四十四届盂兰胜会调查报告
徐天基
[摘 要] 香港牛头角第四十四届海陆丰盂兰胜会的仪式,包括迎神、启坛(庆土仪
式)、挂榜、大士爷开光、早朝、午朝、恭迎圣驾、跑灵火、祭小幽、走五土、午贡、祭大幽、派筹
派米、化大士爷、送神。
其中,喃呒佬所表演的道教科仪为海陆丰式的盂兰胜会提供了基本
的仪式框架,社区代表和老百姓的参与又赋予了盂兰胜会新的阐释维度。
[关键词] 香港潮人;海陆丰;盂兰胜会;普度;孤魂
每年农历七月,香港各区的潮籍社团都会举办名为“盂兰胜会”的祭祀活动,用以超度先祖亡魂,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它的倡行者主要是潮籍生意人,会员亦以小区内潮侨工商界人士为主。
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约有80年的历史,最先创始者为香港铜锣湾的公和堂,后经各区效仿举行,至今尤盛。
香港盂兰胜会繁盛时有七十多个地区社团相继或同时举办,每个小区一至三日不等。
本文侧重描述牛头角区第四十四届盂兰胜会的仪式过程。
一、四十四届盂兰胜会:地点、族群与坛场
(一)牛头角区简介
牛头角位于香港观塘区的西北部,佐敦谷以南,九龙湾以东,秀茂坪以西,观塘市中心之西北,主要为住宅区和工业区。
在九龙湾未填海前,因牛头角的海湾海岸线与一头牛角相似,因而得名。
牛头角主要有两座山:佐敦谷及鳄鱼山(或称乐意山),现时约半数住宅都是坐落这两座山之上。
基本上,观塘市中心之西北的观塘区都算是牛头角的一部分,包括坪石、佐敦谷及观塘市中心以北之半山。
超过210000人在这个区域居住,是观塘区的主要住宅区。
①
(二)作为亚族群的海陆丰人
本次盂兰胜会的全称为“牛头角区工商联谊会辛卯年坊眾盂蘭勝會”,是次调查的为第四十四届,会期为农历的七月十七至七月二十日。
是次胜会的主办方为牛头角区工商联谊会,由它牵头组织筹办工作。
盂兰胜会的地点安排在牛头角下邨,它临近佐敦谷游乐场和乐华游乐场,位于牛头角道与观塘道的中间,场地为约4×100的矩形空地。
该次田野调查的盂兰胜会从族群和仪式角度讲,属于海陆丰似的盂兰胜会,区别于一般的潮人盂兰胜会。
潮人是对潮州、汕头、汕尾、海丰、陆丰的统称,一般而言,来自这些区域的在港人士
[作者简介] 徐天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香港00852)。
① 朱淑芬:《回忆.情:在牛头角下邨的共同岁月》,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香港房屋委员会,2009年。
对于广府人和客家人而言属于同一族群,有着鲜明的族群认同。
但就其内部的文化差异而言,海陆丰人又是区别于潮州人的亚族群。
海陆丰移民在香港新市镇地区聚居的地方,包括有秀茂坪、
蓝田、牛池湾、牛头角、红磡大环山、葵涌石篱等地区。
①海丰和陆丰,合成为海陆丰(即现汕尾市所属范围),有清一代隶属于广东惠州府的一县。
清
雍正七年(1731)陆丰从海丰东部析出,另立新县。
直至1949年后,
两县皆隶属于东江专员公署。
1988年汕尾建立地级市,海丰、陆丰同属汕尾市的县级行政单位。
1995年,
陆丰县改为陆丰市。
从地理上讲,海陆丰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惠来接壤,西接惠东,北部与揭西及惠东的山脉相连,
其南为南海。
整个海陆丰地区北部为山区,中部平原,南部沿海。
②海陆丰文化与潮州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着诸多地方特色。
以方言为例,海陆
丰地区主要有四种方言,分别为福佬话(河洛话)、尖米话、军话和客家话。
福佬话较之其它三种方
言,在海陆丰的分布占绝大多数。
它是来自福建南部的闽南话,与海南话、雷州话、潮州话和台湾福佬话同为闽南方言的分支。
较之潮州话,福佬话与漳州、泉州、厦门话更为接近。
就族群迁移的族源而言,海陆丰人和潮州人分属于闽南入粤的两个分支,它们在入粤后与当地先民各自融合,其
风俗习惯虽大同,
但不可混为一谈。
现今的海陆丰福佬话本源于中原,其后又随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了闽南话及粤、
苗、畲等方言而形成。
③海陆丰文化与潮州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地方戏剧形式上。
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三种地方
戏均集中在海陆丰地区。
虽然这三类戏在历史上均来自广东省外,
但最后都植根于海陆丰地区。
它们伴随着地方化的过程,逐渐与海陆丰地方风俗相结合。
以白字戏为例,它俗称为“白字仔”或“南下白字”,因唱腔句尾多用衬字“哎咿噯”,海陆丰人又称它为“哎咿噯”。
它用海陆丰福佬话演唱,
流行于海丰、陆丰、漳州、泉州一带。
④白字戏作为盂兰胜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海陆丰人对于族群文化的认同。
(三)牛头角区盂兰胜会的组织者
每年七月,
牛头角区分别有三场盂兰胜会,分别由海陆丰人、潮州人、其他族群举办。
三场盂兰胜会中,由海陆丰人举办的名为“牛头角区工商联谊会坊众盂兰胜会”、潮州人举办的名为“牛头
角区潮侨街坊盂兰胜会”
,其他族群的盂兰胜会名称不详。
其中,潮州人与海陆丰人的盂兰胜会地点相同,位于牛头角下邨的八号球场,会期分别为农历七月初四至初六与农历七月十七至十九;由其他族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会期为农历七月二十四当日,地点在佐敦公园。
从时间上说,三场盂兰胜会的会期相互错开,分别位于七月的上、中、下三旬。
“牛头角区工商联谊会坊众盂兰胜会”与“牛头角区潮侨街坊盂兰胜会”虽然都使用牛头角下邨的八号球场作为场地,但就神棚、经台、大士台等的搭建方面而言是独立执行的。
参与牛头角区工商联谊会坊众盂兰胜会组办的单位通常于胜会前献上花牌,上书机构名称,它们是:九龙东潮人联会、牛头角街坊福利会、民政事务处观塘西分区委员会、牛头角区潮侨联谊会、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香港海丰同乡会、香港陆丰同乡会、惠州十属公会有限公司、兴联食品、秋记鱼栏、荣光烧腊、朱记海产公司、燕晴物流有限公司、东利云石公司。
另有一类花牌是捐资
人合立的,
格式同机构的花牌一样,只是上面题个人名,约有十一人,共两个花牌。
第四十四届的花牌下方还有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的庆贺条幅,上书:“庆贺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1
41香港海陆丰人的盂兰胜会———牛头角区第四十四届盂兰胜会调查报告①
②
③
④何佩然:《地换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发展一百六十年》,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2-164页。
《海丰县志》,新高美印刷有限公司,1970年;沈展才等纂,王之正修:《陆丰县志》,成文出版社,1966年。
杨永、陈贤钗:《海陆丰文化探源》,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高等敎育出版社,2000年。
詹双晖:《白字戏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坛场的布置是次盂兰胜会的地点位于牛头角道的福德庙后,场地为约4×100的矩形空地(
旧牛头角下邨九座)。
福德庙坐西朝东,有一间正殿,门楹写有:“福庇万民如潮滋润感福荫,德佑黎庶斯侨佳俊念德恩”。
正殿上悬着写有“天地父母”、“福德老爷”、“地母娘娘”、“诸位福神”的法灯。
正殿正神有三位,福德伯公(神像)居中,地母娘娘(神像)为其右,诸位福神为其左(神牌)。
三位正神置于神龛中,神像约高50公分,
对应着它们的是三个香炉,上写有对应的神祇名称。
福德老爷在潮汕的神灵体系中相当于土地爷,
该庙常有信众烧香祈祷,神案上附有卜杯与签。
在福德庙的西南角,有供解释卜杯的“
杯文”,共“廿七”种。
每种杯文由三次问杯的结果命名(阴、阳、圣),如第一种为“圣圣圣”,对应的杯文为:“三及禹门开,鲤鱼变化来。
东西南北路,直上云天台。
”第廿七杯为“阳阳阴”
,对应的杯文为:“天子贺新年,文武拜丹樨。
殿前有歌舞,声声说团圆。
”整个坛场有外坛和内坛之分。
内坛指普渡坛,为喃呒佬诵经、行科仪法事之用,方位上坐北朝南。
内坛中挂有神轴,有上中下三层。
正神位是三清,为上层;中层为天神;下层是温、马、赵、康四元帅,又被喃呒佬称为太师。
内坛又名经台,挂有内、中、外三层神幡。
外层神幡横批为:普渡众
生,
联曰:“闻经受渡,听法超升”;中层神幡横批为:神光普照,联曰:“东极慈遵放祥光而接引,春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
西池金母指云以超生,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
”内层神幡写有:道炁长存。
该坛为吕氏广华坛,主坛位于广东海丰县梅陇镇良合林,主要由五位海陆丰喃呒佬和吹奏班组成。
外坛由大士台、荐坛、城隍殿、袍台和神厂组成。
外坛中的大士台、荐坛、城隍殿、袍台位于经
堂对侧,
坐南朝北。
居中的为大士台与城隍殿,分别供奉大士爷①与城隍爷,均为纸扎像,会于十九日晚化掉。
大士爷在未开光前须用红布遮蔽双眼,其形象为潮汕似,立像,高约3-4米,
红脸,一腿跃起。
大士台与城隍殿、附荐台前分置三个供桌,上各置一香炉,配有烟、花、果、酒、茶等供品。
大
士台的西侧是附荐台,
为供奉祖先灵牌之用。
大士爷与城隍殿均由红色纱布配饰,上写有“合境平安”的字样;附荐台则用蓝色帷布配饰,写有“子孝孙贤世泽长,祖功宗德流芳远”。
附荐台所列牌位基本为社团中“
大德”②的祖先灵位,并且须事先向委员会登记申请。
城隍殿的西侧是袍台,用来寄放各类纸衣(大士袍等)、元宝、男女沐浴亭③和男堂女室④等纸扎祭品,它们会在19日晚子时后
化掉。
外坛的东侧为神厂,它坐东朝西,正对着戏台(坐西向东)。
神厂中的主神为圣人公和圣人妈(神牌),它位于神厂内的最里侧,在其下端供奉有“五方五土龙神、前后地主财神”的神牌。
公妈是
海陆丰人对祖先的亲密称呼。
在海陆丰地区,
掩埋无主尸骨的义冢被视为灵验的神明,是百姓们崇拜的对象。
圣人公妈大部分是坟墓或牌位的形状,几乎没有庙宇。
一般,墓碑上刻着“圣人公妈
之墓”或“义冢”。
圣人公妈的角色是监管孤魂野鬼的“鬼王”。
圣人公妈作为鬼王的力量来源于圣人公妈本身原来是无主尸骨的“
鬼”,但同时又是带来平安福禄的“神”,他们位于神和鬼之间。
⑤神厂的外侧祭台上供奉有天地父母(中)、观音娘娘和福德伯公,三者均以香炉的形式出现,不设牌位
与神像。
神厂对面为戏台,用钢筋结构质料搭建而成。
盂兰胜会的三天中,戏台每天演出3-4场白字2
41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
①
②
③
④
⑤在香港,海陆丰人的鬼王(大士爷)有别于其他族群。
广府人的鬼王为坐姿,潮州人的为双脚站立地上,而海陆丰人的鬼王则是一脚站立,一脚悬空。
海陆丰人相信,他们在鬼王脚下绕过,便会得到其保护,免受邪灵的侵扰。
其次,人们亦相信撕下纸做鬼
王抬起的脚的一部分,拿回家化灰,将灰混入茶中引用,便会获得鬼王的保护。
参见蔡志祥:《打醮:香港的节日和地域社会》,三联书
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在盂兰胜会中,捐助款项较多的个人名为“大德”,他们的名字会列于功德榜上。
沐浴亭,是让孤魂沐浴盥洗,端整仪容之用的纸扎用品。
男堂女室,亦为纸糊的房子,分龙、虎二边,龙侧为男堂,虎侧为女室。
它用来为孤魂野鬼提供栖息之处。
志贺市子:《粤东海陆丰地区的义冢信仰与其演变———从“圣人公妈”到“百姓公妈”》,《宗教人类学》2010年第2期。
戏。
表演团体为海陆丰盛兴白字剧团,先后在会期内演出《纪銮英生子》、《六出祁山》、《杨文广出
世》、《御园辨亲》、《夏禹王走国》、《收许褚》、《杨天梅中元》等白字戏段子。
戏台的西南角设有偏门,供信众经由此到化宝池化宝。
整个坛场的布局中,外坛中的神厂与内坛(又称经台)所供之神在性质上属阳性。
他们或者如三清,作为道教神祇中的至高而存在;或者如圣人公妈,位于神和鬼之间,作为“鬼王”监管着孤魂野鬼。
其神格经历了由鬼至神的变化①。
外坛中大士台和城隍殿则供奉着阴司。
城隍爷是冥官,在民众的阐释中,他是作为嘉宾被邀请而来参与盂兰胜会的;大士爷,原本是地狱之王的鬼王,但
后来又被当做是“
观音”的化身。
其神格亦是神鬼之间。
②外坛中的大士台和城隍殿带有鲜明的阴性特征。
但东、南、北三个方向对应的神灵均监管着孤魂野鬼,维持着一定的宇宙秩序。
而坛场的东北口是喃呒佬召请孤魂野鬼的入口,坛场的西南口是老百姓通向化宝池的唯一去路。
坛场示意图见附录一。
总的来说,就空间的布局来看,坛场的中央区域用来施孤和祭幽,其东、北、南方向分别有不同
属性的神明监管,
其中东、北两向属性为阳,因其神明主要掌管阳间事务;而南向的大士爷和城隍则代表着阴司,
其属性为阴。
相对而言,阴司是直接监管孤魂野鬼的存在,而道教神祇三清和圣人公妈等则分别是喃呒佬与老百姓所认可的主神,在阶序(hierarchy
)上在阴司之上。
二、盂兰胜会:仪式过程
本节所记述的仪式过程发生在农历7月17—7月19日,
依据其仪式发生的地点又可分为内坛法事和外坛法事,但多数科仪需在内、外坛共同完成。
内坛法事的仪式实践者为喃呒佬,它们依照
科仪本《蒙山施食经》、《大圣东门延生护命缈经》、《北斗真经(梅陇吕氏广华坛)》和《太上玄灵北斗
本命延生真经》执行科仪。
这些法事主要是早晚朝仪。
外坛的法事则由喃呒佬、社区代表和老百
姓共同完成。
外坛的法事由社区代表配合喃呒佬完成,
喃呒佬在其间充当着中介者。
从仪式框架的角度来说,喃呒佬的科仪程式为整个盂兰胜会提供了仪式框架(liturg
ical framework)。
③老百姓则作为观众,
亦参与上香、化宝等祭祀行为。
下文将依照这些仪式发生的顺序对其加以记述,它们包括:1
、农历七月十七的迎神、启坛(“庆土”与“退百煞”)、接子孙、挂榜、开光(大士爷及城隍爷);2
、农历七月十八的早朝、午朝(超度祖先)、恭迎圣驾、跑灵火、祭小幽(施米)、还子孙;3
、农历七月十九的走五土、午贡、祭大幽、派筹派米、
化大士爷、送神。
在三天的盂兰胜会中,上述环节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盂兰胜会的仪式。
这个仪式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和象征意味。
这些带有象征意味的环节之间呈现出对称的结构形态。
请神与送神,接子孙与还子孙,安抚与驱邪,斋戒沐浴与饕餮盛宴,阴与阳,它们都是盂兰胜会中对立而又互补的元素。
就科仪结构而言,盂兰胜会的仪式科目与香港正一派的打斋仪式较为相似。
按照大渊忍尔的
研究,香港殡仪馆的打斋法事科目包括:1.开坛迎圣———2.启灵招亡———3.开经拜忏———4.破九
方地狱门———5.引亡魂游十王冥殿———6.沐浴———7.过金银仙桥———8.散花解冤———9.
祭幽———10.
送亡离位。
④相对而言,是次海陆丰盂兰胜会在仪式环节上做了一些调整和删减,破地狱和过金银桥等环节未被展演,取而代之的是“跑灵火”、“恭迎圣驾”等地方宗教的仪式实践。
3
41香港海陆丰人的盂兰胜会———牛头角区第四十四届盂兰胜会调查报告①
②
③
④志贺市子:《粤东海陆丰地区的义冢信仰与其演变———从“圣人公妈”到“百姓公妈”》,《宗教人类学》2010年第2期。
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8-212页。
Dean,Kenneth,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大渊忍尔:《中国人の宗教仪礼———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福武书店,1983年,第826-827页。
(一)迎神与启坛(农历七月十七,14:30———15:43
)1.
净坛、迎神三清前的供桌上摆放着各类祭品与法器,它们包括:果、酒、茶、水、符、法剑、振铃、香、烛、元宝。
14:30
,迎神仪式在经台进行,由一名高功执行,两名喃呒佬配合完成。
该高功穿红色法裤,另两名喃呒佬亦为红色法裤。
首先是入定。
由该高功在三清坛前入定,默祷,然后上三炷香。
接着将一打纸元宝在坛前引燃,三叩首,配合的喃呒佬接过元宝举过头顶绕三圈,将其烟灰化入神水,后交至高功。
在斋坛上,高功通过灵符神水向内坛四方洒净,模拟出一种圣域。
跟着喃呒佬存想,祈请诸神、仙圣驾临坛场,借其功德,济度亡魂。
内坛的经台高于地面约五十公分,在其东南角设一香炉。
15:03
,高功头缠红巾,俯身三拜九叩,上香,上烛。
香炉旁有一卷好的竹席,竹席两端用纸钱封口,露于外侧。
香炉前置果盘,里面装有三个橙子、火龙果、苹果、梨子各一,果盘两侧对应的是两个小碗,里面分盛有冬笋和粉丝(生
食)。
环绕着果盘和小碗,有五个大碗,里面各装着一粒鸭蛋,每粒鸭蛋上均已画上“镇邪”的符图。
此时召请的为天神,祈求其护佑盂兰节期间的坛场,整个过程持续至15:09。
15:10
,启坛仪式开始,仪式程序主要由“庆土”和“退百煞”两部分组成。
五名社区代表持一大鼓、四面锣立于神厂外,腰间各别一枝柚子叶。
他们事先将柚子叶浸泡过的水桶准备好。
15:11
,锣鼓齐鸣,两名社区代表手持水桶(内装有柚子叶水)绕坛场逆时针边跑边洒水,后有二人持锣,边
跑边打锣。
路线从神厂出发,
经经台、戏台、附荐台、大士台、城隍殿、袍台,最后回到起点,意为净化五方土地,为启坛的准备阶段。
15:14
,身穿红色短衫、红裤的高功登上经台,其头巾上夹有一张镇坛符。
他手持一支长叉,表演神打。
叉身的一端(
叉头方向)亦用镇坛符包裹。
镇坛符是用朱笔写在绿色符纸而成,上有“五雷”、“元亨”、“利贞”的符文。
在启坛前,喃呒佬会用神水对镇坛符进行净化。
15:15分,
该高功将一袋大米置于整个坛场的中央,用长叉刺进米袋(裹有镇坛符的一端刺入),返回经台。
整个过程
的寓意为喃呒佬请天神上身,
护佑坛场。
2.
打武(退百煞)打武仪式是附加在禁坛结界之前的仪式,用意在于喃呒佬在召集五方兵马之前练习武艺的意
思。
打武的常见内容包括五个武艺项目,它们是:1武棍棒(樱枪)、2武蓆(火蓆)、3投火球、4火流
星、5武火盂。
①其中,本次盂兰胜会中于退百煞之后会表演武火蓆。
而武火棍等项目在农历七月十八日的“跑灵火”中可见。
15:15
,表演打武的喃呒佬右手持法剑、左手持宝葫芦,单脚站立,一脚悬空,模仿大士爷的姿势,脚踏罡步。
之后,手持十余张镇坛符至经台下。
以逆时针方向为整个坛场“布符”。
“布符”是
将镇坛符贴于坛场北、西北、西、西南、东南、东、东北等七个方位的外围立柱上。
依照喃呒佬的法
事传统,
镇坛符不能贴于大士爷所在的正南方向,以防惹怒大士爷。
②在“布符”的过程中,喃呒佬将置于宝葫芦中的柚子叶拿出,为镇坛符净化,此后才将符贴于各方位的立柱之上。
“布符”之后为“办符”,即喃呒佬用公鸡颈血祭镇坛符。
15:21分,
喃呒佬返回经台之上,右手持法剑,
左手拎起一公鸡,踏罡步。
同时,吕氏广华坛的乐班演奏牌子曲。
该乐班共五人,一鼓、二锣、唢呐和镲各一。
喃呒佬将法剑插入镇坛符,用法剑割破公鸡颈部。
之后手拎公鸡逆时针绕坛
场一周,每至一镇坛符,便用公鸡颈血淋之,是为“办符”。
“办符”和“布符”都是庆土仪式的重要组
441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
①
②黎志添:《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与科仪》,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6-199页。
民间认为,大士爷本性为鬼王,有了观音的附体,他方能成为大士爷。
它最后要回到地下的世界,一旦观音离开,它又会成为鬼魂,因此,人们拜托它把人世间恶的财物作为“神礼”也一并带走。
如果在其正南方位贴了镇坛符,那大士爷将不能顺利离开阳世。
成部分。
“施米”在“办符”仪式之后,持续时间约为三分钟(15:27-15:30)。
喃呒佬右手持法剑,左手拿一盘白米,于步罡步后绕坛场一周。
将米洒于坛场的八个方位。
待其回到经台后,喃呒佬完成“庆土”的仪式。
15:31分,
“退百煞”的法事开始。
如果说“庆土”的目的在于净化坛场,划定坛场的神圣空间,那么,“退百煞”则是进一步地驱除五方煞气和五方厉鬼,以便恭请诸仙灵驾到。
“退百煞”时,喃呒佬走向经台东南角的香炉,右手持法剑,左手拿起香炉前盛有鸭蛋的大碗。
喃呒佬先将大碗口朝下,再将其翻转,用法剑在其边缘摩擦数下,口中念咒。
遂起身,持大碗对三清坛作三次揖,继续挥动法剑,面朝大士爷,做降魔状。
之后喃呒佬将该碗倒扣于内坛的东北角,以示镇煞气和厉鬼。
此过程重复五遍,直至喃呒佬将第五个大碗置放在内坛的东南角。
这五个方
位分别是:
东北、正北、西北、西南、东南,其中东南和西南向的大碗碗口朝上,北向的大碗碗口翻转。
据喃呒佬的解释,大碗中的五个鸭蛋分别对应着五方五土的煞气,碗和上面的符图都是用来镇煞气的。
五个碗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退百煞就是喃呒佬运转五行以退煞气。
退百煞的另一个部分是“敬草席”。
15:37
,喃呒佬托举一草席(该草席事先置放于东南角香炉旁),先在三清坛前作揖,再点燃其两端的镇坛符。
接着,喃呒佬转身面向大士爷,三鞠躬,挥舞草
席,同时由其他的喃呒佬点燃三清坛前的火烛(两枝)。
退百煞持续5分钟,15:42
,做高功的喃呒佬将该草席带至坛场东北口,将草席解开,口中念咒,意为将煞气驱除在坛场之外。
高功将草席和插
于米袋中的叉夹在腋下,返回经台之上,燃元宝。
15:43启坛礼毕。
(二)“送子孙”与“接子孙”
1.送子孙(农历七月十七,15:40———15:58
)盂兰胜会之中,每日下午3时均有白字戏演出,演至约晚十一时收场。
戏棚可坐百人,上悬米
色灯笼,用红字写着“演戏酬神”。
剧团的配乐为八音,它与海陆丰戏曲联系紧密,至今遗存在公
平、
梅陇、海城、联安等地,一般以小吹主奏,对品领奏,钹仔司板。
也有以凤凰箫为主要乐器,领奏为拍板的。
①吹奏八音的吹班,在地方道坛中配合高功完成各种法事,是“司功坛”(海陆丰道坛的
别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又分为两个流派,其一为“福建道”,分布于汕尾、赤坑等地,腹地如海
城、联安、梅陇,叫“正字道”。
②是次吕氏广华坛的吹班即为“正字道”,乐手约5人,吹奏《忆芙蓉》
、《追祖》、《直流子》等牌子曲。
演出剧目有着一定的程式,剧目为盂兰胜会组委会与剧团经理商定而来。
是次演出的剧目之
中《纪銮英生子》和《杨天梅中元》与仪式过程之“送子孙”、“接子孙”密切相关。
15:40
,戏台开戏,演出《纪銮英生子》。
该剧的基本剧情为:唐代名将薛门之后薛刚,因大闹花灯,惊倒皇帝,踏死太
子,致累一家三百六十余口,被戮埋于铁丘坟;夜祭铁丘坟,被武三思追杀,薛刚与妻纪銮英战败逃走冲散;銮英产下一男,取名薛葵,带子避难。
该剧情节之“产子”与盂兰胜会之中的“送子孙”仪式关系密切,可以视作戏剧情节与仪式程序
的衔接与糅合。
从一定程度上,纪銮英带子避难的情节为“送子孙”提供了良好的戏剧语境。
15
:54
,身着黑色蟒袍的老生手持一副对联,上面写有“合境平安、千子万孙”,老生将对联举过头顶,对观众做恭祝状。
之后,“薛刚”与“纪銮英”携乳子(为一布偶做成)走下戏台,两人身后跟四名打旗
的士卒。
至神厂前的供桌后,薛刚与纪銮英分别上香,三拜九叩,将乳子(象征着千子万孙)置于红色托盘之中,献于神台之上。
托盘之中除盛有乳子外,还摆放着薛刚的官帽与“合境平安、千子万
孙”之对联。
至此,“送子孙”礼毕,两位演员在唢呐的伴奏下,走回戏台,继续演出。
2.接子孙(农历七月十八,21:54———21:56
)5
41香港海陆丰人的盂兰胜会———牛头角区第四十四届盂兰胜会调查报告①②
詹双晖:《白字戏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杨永、陈贤钗:《海陆丰文化探源》,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