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黄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书·黄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1、《吴书·黄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吴书·黄盖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
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
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
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
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
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
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
”遂杀之。
县中震栗。
后转春谷长,寻阳令。
凡守九县,所在平定。
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建安中,
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
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
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译文:
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
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
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
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
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
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
孙坚死后,黄盖追随孙策和孙权,穿着战甲与敌交战,踏着兵刃攻城。
那些山越地区不够顺从,有遭受侵犯的郡县,就任用黄盖为郡
县守卫长官。
石城县官吏,特别难以检查管理,黄盖于是安排两掾官员,分别主管诸曹官员。
黄盖训诫道:“郡县长官这个人道德不好(没有高尚的品德),只会凭借武功的高强来作官(作为当官的要旨),而不会凭借文职官吏而著称。
如今贼寇没有平定,还有行军作战的要务,郡县长官全都把官府文书委派给两掾官员,两掾官员应当检察管理诸曹官员,纠正揭发他们的错误。
两掾所安排的工作,事情已安排好,各部门接手了工作,如若有奸诈欺瞒的情况,最终不会施以鞭杖的刑罚,应该各自竭尽心思,不要成为先犯错误之人。
”最初大家都惧怕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时间长了,掾曹官员认为黄盖不审查文书,渐渐地包容了一些人的事情。
黄盖也嫌弃外边懈怠,时而会有所察看,各在两掾中检察到不遵从法令的一些事情。
于是把诸掾官员全都请来,赐给酒食,趁机说出事情责问他们。
两掾官员无话可说,都叩头请罪。
黄盖说:“先前已经警告你们,最终不会施以鞭杖之刑罚,不是欺骗你们的。
”于是杀掉了这些不守法的官员。
石城县内全都震惊战栗。
后来转任春谷长,寻阳县令。
共镇守九所郡县,所在之县都平安稳定。
又迁任丹杨都尉,压制强势扶助弱势(之人),山越之地归顺依附于他。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抚养百姓,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
建安年中,跟随周瑜到赤壁拒防曹操,建议献策进行火攻。
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没人知道他是黄盖,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
黄盖自己勉强大声呼叫韩当,韩当(正好)听到了,说:“这是黄公覆的声音哪。
”向
着黄盖落下了眼泪,解去换掉黄盖的外衣,黄盖于是得以生还。
后被授予武锋中郎将之职。
武陵郡的蛮夷之族造反叛乱,攻打东吴城池,于是把黄盖派为武陵太守。
当时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黄盖自认不能匹敌,于是打开城门,蛮夷之叛贼有一半进入城门,于是攻击叛贼,杀死几百个敌人,剩余的全都四处逃奔,都回到所住之地。
后来又讨伐诛杀了叛贼首领,赦免了归附者。
从春到夏,反叛乱党都平定了,那些偏远的巴、醴、由、诞等地的侯君长,全改变节操,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
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评定讨伐。
被加封为偏将军,染病死于官任上。
黄盖当官很有魄力,事务绝无延留滞后的,吴国之人很是思念他,又画出黄盖像,建立祠堂一年四季祭祀他。
等到孙权登基,追加他的功劳,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吴书·黄盖传》
2、《三国志·吴书·滕胤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吴书·滕胤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①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伯父耽,父胄。
孙权为车骑将军,拜耽右司马,以宽厚称,早卒,无嗣。
胄善属文权待以宾礼军国书疏常令损益润色之亦不幸短命权为吴王追录旧恩封胤都亭侯少有
节操美容仪弱冠尚公主。
年三十,起家为丹杨太守,徙吴郡、会稽,所在见称。
②太元元年,权寝疾,诣都,留为太常,与诸葛恪等俱受遗
诏辅政。
③恪将悉众伐魏,胤谏恪曰:“君以丧代之际,受伊、霍①之讬,入安本朝,出摧强敌,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万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
今猥以劳役之后,兴师出征,民疲力屈,远主有备。
若攻城不克,野略无获,是丧前劳而招后责也。
不如案甲息师,观隙而动。
且兵者大事,事以众济,众苟不悦,君独安之?”恪不听,以胤为都下督,掌统留事。
胤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或通晓不寐。
④权临薨,孙峻受遗辅政,领武卫将军,故典宿卫,封都乡侯。
既诛诸葛恪,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②,进封富春侯。
滕胤以恪子竦妻父辞位,峻曰:“鲧禹罪不相及,滕侯何为?”峻、胤虽内不沾洽,而外相包容,进胤爵高密侯,共事如前。
⑤峻欲城广陵,朝臣知其不可城,而畏之莫敢言。
唯滕胤谏止,不从,而功竟不就。
⑥其明年,峻死,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
骠骑将军吕据③闻之大怒,与诸督将连名,共表荐滕胤为丞相,綝更以胤为大司马,代吕岱驻武昌。
据引兵还,使人报胤,欲共废綝。
綝闻之,遣从兄虑将兵逆据于江都,使将合众击据,遣侍中左将军华融告胤取据,并喻胤宜速去意。
胤自以祸反,胤颜色不变,谈笑若常。
或劝胤引兵至苍龙门④,将士见公出,必皆委綝就公。
时夜已半,胤恃与据期,乃约令部典,说吕侯以在近道,故皆为胤尽死,无离散者。
时大风,比晓,据不至。
綝兵大会,遂杀胤及鉴士数十人,夷胤三族。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卷六十四》)
(注)①伊、霍:夏朝开国元勋伊尹和西汉中兴功臣霍光两人的并称。
②假节:汉末时对掌军政的大员假以符节,使之有诛杀特权。
③吕据:与滕胤为连襟关系。
④苍龙门:指皇宫。
译文: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县人。
他的伯父是滕耽,父亲是滕胄。
孙权为车骑将军时,任命滕耽为右司马,滕耽以宽仁厚道而著称,去世早,没有后人。
滕胄善于写文章,孙权以宾客之礼待他,军事、国家的文书,常常让他修改润色,也不幸短命。
孙权为吴王,追忆过去恩义,封滕胤都亭侯。
滕胤从小就有志节操守,容仪俊美。
成年后娶公主为妻。
年三十,开始出任丹杨太守,转任吴郡、会稽太守,所到之处都受到赞赏。
太元元年(251),孙权重病卧床,滕胤回到京都,留下为太常,与诸葛恪一起受遗诏辅政。
诸葛恪准备率领全部军队攻打魏国,滕胤劝谏他说:“您在先王去世新君继位时,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样的重托,入则安定本国朝政,出则摧毁强大外敌,名声传扬全国,天下无不震动,百姓的心愿,期望得以依赖您而安宁。
如今在大兴劳役之后,兴师出征,百姓疲惫、国力亏虚,远方国家的君主有所防备,如果攻城而不能克,野战而无所获,这就会丧失以前的功绩而招致以后的责备。
不如按兵息师,伺机而行。
况且出兵作战是重大事情,此事要靠大众才能成功,众人如果不高兴,您岂得独自安心?”诸葛恪不听滕胤的劝告,任命滕胤为都
下督,总管留守事务。
滕胤白天接待宾客,夜间批阅文件,有时通宵不眠。
孙权临去世前,孙峻受遗诏辅朝政,兼任武卫将军,此职按例主管宿卫军,封爵都乡侯。
诸葛恪被诛杀后,孙峻被升为丞相大将军,督管朝廷内外各项军务、假节,晋封为富春侯。
滕胤因是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竦的岳父而辞职,孙峻说:“鲧和禹罪过不相连累,滕侯您这是何必呢?”孙峻、滕胤内心虽相互不融洽合意,但外表上都相互包容,孙峻晋封滕胤的爵位为高密侯,仍像以前一样共事。
孙峻打算修筑广陵城,朝中大臣们明白那里无法修城,但都惧怕孙峻,故无人敢讲。
只有滕胤劝谏他,孙峻不听,而此项工程最终未能完成。
第二年,孙峻去世,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兼管朝廷内外各项军务,接替孙峻主持朝政。
吕据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恐惧,与众部督将领联名,共上表举荐滕胤为丞相,孙綝改滕胤为大司马,接替吕岱驻守武昌。
吕据领兵返回,派人报知滕胤,想一道废黜孙綝。
孙綝听到这一消息,派遣堂兄孙虑领兵在江都迎击吕据,派宫中使者去命令文钦、刘纂、唐咨等联合部队进击吕据,派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告诉滕胤攻取吕据,并有劝喻滕胤应速往之意。
滕胤自认为祸患涉及到自己,神色不变,谈笑如常。
有人劝滕胤领兵前往苍龙门,将士们看到滕公出来,一定都离开孙綝来归附滕公。
当时已是半夜,滕胤仗着与吕据有约,又难于发动军队开进宫门,于是命令约束部下,说吕侯已在很近的路上,故此他的部下都能为他拼死,无人逃离。
当
时正刮大风,将近拂晓,吕据未到。
孙綝的军队已大规模会集,于是杀滕胤和他的几十个将士,夷灭滕胤三族。
《三国志·吴书·滕胤传》
3、《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少好学,仕郡奏曹吏。
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时州牧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
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
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
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
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竞得刘备兵解融之难。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
未去,会孙策至。
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慈便前斗,正与策对。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
大为山越所附。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
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末可量也。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
”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劈善射,弦不虚发。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其妙如此。
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
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
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
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有删改)
注:①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
②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菜郡黄县人。
(他)从小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
正巧当时郡守和州牧发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说,)谁对谁错难以分辨,于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
那时候,州牧的奏章已经发出,郡守担心落后,寻求可以派遣的人。
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郡守选中,于是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洛阳。
太史慈用计破坏
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
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牧怨J限-。
(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这给她丰厚的礼物。
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为孔融到平原相刘备那里求救兵,他单身冲出包围•终于搬来刘备的兵马,解了孔融的围。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没有和别人见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见刘繇。
还没有去之前,恰巧孙策打来了。
有人劝刘繇可以派太史慈担任大将军,刘繇说:“我如果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吗?”只是让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
当时,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在路上遇到孙策。
孙策随从的骑兵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一类的勇士。
太史慈便向前挑战,和孙策正面相对。
孙策刺太史慈的马,钩住太史慈脖子上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孙策的头盔。
正好两家的兵骑赶来相助,双方这才解散。
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
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
太史慈于是住到泾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许多来归附的。
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
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提到了我,会如何呢?”太吏慈回答:“那可不一定。
”孙策于是大笑说:“今目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
商讨。
”(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
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
(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往北而去,不再回来。
”孙策说:“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几时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超过六十天。
”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很长的须髯,长长的手臂,很会射箭,箭不虚发。
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贯穿贼人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围外一万多人看了个个叫好。
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
曹操听到他的名声,派人送信给太史慈,用小箱子装着。
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种药材)当归。
孙权掌权后,因为太史慈能制住刘磐,就把南方的事都托付给他。
太史慈四十一岁,在建安十一年(206)去世。
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七尺长剑,来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阶。
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
评论谎: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4、《三国志·吴书·朱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
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余姚
①长。
后为濡须②督。
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
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③,各有惧心。
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
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
与桓邪?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
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
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
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临阵斩溺死者千余,权嘉桓功,封嘉兴侯。
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
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④万口,妻子尽识之。
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
及桓疾困,举营忧戚。
年六十二,赤乌元年⑤卒。
吏士男女,无不号慕。
又家
无余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一》,有删减)
【注】①余姚:现浙江余姚。
②濡须:三国古城,现安徽省无为县城北。
③业业:畏惧的样子。
④部曲:古指军队中的队伍行列。
译文: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
孙权为将军,朱桓在他幕府中供职,被任命为余姚县县长。
朱桓后来接替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222),魏国派遣大司马曹仁率领步、骑兵数万进军濡须,曹仁打算用兵袭击攻取濡须口水洲上吴军营寨,却先放出消息,说要东往攻打羡溪.朱
桓分出部分兵力赶赴羡溪,兵卒已出发,突然得到曹仁已进军至濡须仅离七十里的消息.朱桓赶紧派人去追回去羡溪的部队,部队未赶到曹仁大军已突然杀来.当时朱桓手下以及所率兵卒,在原地者只五千人,诸位将领心中悬悬,各人都很畏惧,朱桓向他们喻解形势,说:“凡遇两军交战对阵,胜负取决于将领,不在兵卒多少.各位听说曹仁用兵作战的才能,与我朱桓相比如何?兵法上所说的客军超过守军一倍的情况,是说双方都处在平原地带,无城池可以据守,又指双方的兵士勇怯状况相同的情况而已.如今敌人既非智勇之将,加之他的士卒都很胆怯,又千里徒步跋涉而来,人疲马惫,而我与各军共据守在高城,南面濒临大江,北面背靠山陵,以逸待劳,作为主人抵制敌人,这是百战百胜的优势.即使曹丕亲自前来,尚不值得忧虑,何况曹仁等人呢?”朱桓因而偃旗息鼓,外表上显示自己兵力薄弱,以此诱骗曹仁前来.曹仁果然派遣他的儿子曹泰攻打濡须城,另分派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而中洲是军中将领家属所在的地方.曹仁亲自率领万人留守橐皋,又作为曹泰等人的后盾.朱桓所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分队攻击常雕等,朱桓等人则亲自前迎抵御曹泰,烧毁曹营后敌军败退,于是斩杀常雕,生擒王双,押送武昌,在战斗中斩死和溺死的敌兵千余人.
朱桓性格喜爱护短,耻于落在人后,每次临阵对敌交战,受到节制约束不得自由,他就动辄发怒激愤。
然而他轻财好义,且强记能力好,与人见过一面,几十年不会忘记,他的部下万多人,他们的妻小他都认识。
他爱惜养护官兵,赡护他们的亲属,俸禄财货,都与他
们共同分享。
及至朱桓病重,全军忧伤悲戚。
朱桓六十二岁时去世。
军中官兵及亲属男女,无不痛号思念。
他家无积余财产,孙权赐给食盐五千斛以接济丧事。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5、《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原文及翻译(二)三国志
原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
弱冠察孝廉,不就。
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
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
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亦南渡江。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
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
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
后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昭为军师。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
译文:
张昭传,张昭,字子布,彭城人。
他年少好学,擅长隶书,跟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博览群书,与琅邪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出名互为友好。
成年后被举荐过孝廉,但他推辞未就,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州里的才士陈琳等对他颇为称赏。
刺史陶谦举荐他为茂才,他不应召,陶谦认为这是张昭轻视自己,于是将他捉拿拘禁起来。
赵昱竭尽全力解救,才使他得以脱身。
汉末天下大乱,徐州一带士民大多避难到扬州地区,张昭亦南渡长江。
孙策创建东吴基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同他一道登堂拜见母亲,如同辈的密友,国家军政大事,全部托付给张昭。
张昭每每得到北方士大夫的来信来函,他们都将功劳归于张昭一人,张昭想匿而不宣,又担心有私情之嫌,呈报上去则考虑到恐有不妥,进退两难,内不自安。
孙策听到这种情况后,高兴地笑着说:“古代管仲为齐国国相,人家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
如今子布甚贤,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孙策临终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
向汉朝廷上奏章,给各属县发公文,对朝中内外将校则令他们各守其职。
孙权因为悲伤而没有过问政事,张昭就对他说:“作为国家继承人,重要的是能继承先辈遗业,使之昌大兴隆,以建成伟大的功业。
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盗贼占山蜂起,孝廉您怎么能卧床哀伤,与常人那样去放纵个人的感情呢?”于是他亲自将孙权扶上马,侍卫随后列队而出,这之后众人心里才感到有所归靠。
张昭又成为孙权的长史,与从前接受同样的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