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
展开全文
文\熊继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面对一个已经高烧昏迷20多天的病人,我们该如何诊治呢?熊老认为:“越是对于复杂的病症,危重的病症,越是要抓住三点。
第一要抓住他的主症是什么,第二,抓住他的病邪性质,第三,抓住他的病变部位。
”我们来看看中医大家熊老是如何凭借这三点而妙手回春的。
昏迷男孩
第三个,是一个高热、喘息、昏迷案。
这个病人是2003年的夏天,卫生厅给我打的电话,请我到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会诊,抢救一个危重病人。
那个时候我刚刚午休起来,他是一边打电话一边车子已经到小区下面的楼下,我起来还是迷迷糊糊的,卫生厅的人就已经来了。
他说没办法,要麻烦你一趟,请你帮忙。
然后就立马上车,又坐火车,到半夜才到病房。
这是一个领导的小孩,24岁,大学刚毕业,姓罗,男。
患什么病呢?
高烧昏迷20多天,不到一个月,烧到什么程度呢?
高热持续在40~41℃,每天下午高一点,上午低一点,一摸其身上高热烫手。
病人完全昏迷,呼吸迫促,喉中痰鸣,自汗。
身上插了很多管子,我问插这么多管子干嘛。
主任给我讲,第一根管子是呼吸机,呼吸机只要一拿下来,两分钟就会死人。
第二根是鼻子插的管子,我说干嘛呢?吸氧的。
第三根呢,鼻子里还有一根管子,鼻饲用的。
第四、第五根管子就是在胸部,一个是抽水的,一个是排气的。
病人又是胸水,又是气胸。
手上插一根管子,是输液的。
小便一根管子是导尿的,总共七根管子。
我说插七根管子,怎么这么严重不往省医院转呢,他们说这种情况太危险,根本无法转送。
已经从省里请了六七位教授会诊,诊断是病毒性肺炎。
我顺带问了一句吐什么痰?
回答:吐的痰就跟那黄土一样的,有时带血丝。
再看舌头,舌红少苔,根部有黄腻苔,薄黄腻苔,脉象是个促脉。
高热,舌红,苔黄,脉促,其舌色深红,前半部无苔。
什么是促脉呢?
就是数中时止,一呼一吸的一息之中脉跳六至七至,并且时而歇止。
当时他们中医科的主任和医生都在那儿,我告诉他们,这是促脉,
还超过了七至,肯定是危险的脉象。
按照中医的脉学上说,一息七至就是死脉。
辨证分析
但是他们把我喊过来,我还是想想办法。
我当时琢磨这个病,主症是高热、昏迷、呼吸衰竭,这三者都是主症。
高热,舌红,苔黄,脉促,毫无疑问是热盛。
如果此时只用清热法治疗,元气就衰脱了。
其舌色深红,前半部无苔,肺阴灼伤了,肺气就会虚脱。
如果专去养肺阴,补肺气,那火热不清,热势会更高啊。
斟酌起来,这是个虚实夹杂的病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只有把高烧,把呼吸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去治昏迷。
昏迷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个病的病变部位是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肺,一个是心。
刚才前面我讲过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热太盛,可以逆传心包,影响到心包就影响到心脏,就直接出现昏迷,昏迷是因热盛引起的。
舌色深红、灼热,可见昏迷是热蒙心包所致。
现在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虚实夹杂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既要清肺热,又要救肺气。
处方
于是我开了生脉散。
生脉散是干嘛的呢?
就是救肺气,救肺阴。
我的目的就是不让他发生虚脱,因为他呼吸机一扯就会死。
二要治疗热盛,用什么方呢?
选了三石汤。
三石汤是温病学家吴鞠通治疗湿热弥漫三焦,致使三焦气机受阻的主方,方中有滑石、石膏、寒水石,还有杏仁、通草、银花、竹茹
这样的药。
我只取三石,就是滑石、石膏、寒水石。
再取一味杏仁,目的是清肺热,宣肺气。
再加了一味药贝母,就是川贝。
就开了个生脉散合三石汤,并且配安宫牛黄丸。
这个热因为不止在营分,它是气分,营分同病。
预后
结果医院没有寒水石这种中药,当晚医院的周主任陪我一起,喊开一家大药房的门,就捡了药,安宫牛黄丸居然也找到了。
把药拿来以后天快亮了,我才睡觉。
次日星期四的上午吃药,我又到病房看了一次,便赶回长沙上门诊了。
我说周五下午三天给我打个电话,那个时候我一般刚好午休起来,看情况怎么样,然后小周来电话告诉我,病人中午就开始退烧,现在是在38℃。
星期天下午来电话:病人高热完全退下来了,神志也清醒了。
分清标本缓急
对于这个病人,我有什么感受咧?
就是我们在治疗这种错综复杂的病人的时候,怎么去处理?
第一:一定要分清标本缓急。
比如说这个病例,虚实夹杂,关键在于两个,一方面是元气、阴液将要虚脱,一方面热邪亢盛。
你说如果我只管一头,这个病怎么治得好?。
第二点呢,就是这个病的病变部位,一个心,一个肺。
如果没有抓住这两个病位,那就是白搞的。
所以我经常说,中医辨证,关键是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
我们学了很多辨证,什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上面这两点最关键。
重症治疗要点
我们中医治病,不是全凭西医的那些数据,不是专听西医的结论,越是对于复杂的病症,危重的病症,越是要抓住三点。
第一点,要抓住他的主症是什么
第二点,抓住他的病邪性质
第三点,抓住他的病变部位。
如果这三点抓不住,就不可能正确施治。
当然,选方也很重要,如果你方选不对,就像我们让人做事,这件事不适合他做你喊他做,怎么会有用咧。
不过前提是你只有辨证对了才能够论治。
分析治疗思路
比如说这个病,之所以被治好,如果再分析一下:
第一,我抓住了他的三大主症,哪三大主症呢?
一个是高烧,二个是呼吸衰竭,三个是昏迷。
如果要排序的话,第一个是高烧,第二个是呼吸衰竭,第三个是昏迷。
昏迷还是在后面的,高烧不退,呼吸同样衰竭,所以高烧是第一位的。
呼吸衰竭是第二位的,把这个问题都解决了,只要不高烧了,呼吸不衰竭了。
然后慢慢来给他治昏迷呗。
所以这三个主症的主次位置要搞得很清楚,这就是当时我分析后列出的主次顺序。
第二,抓住了他的病邪性质。
病邪性质是虚实夹杂,首先是肺热壅盛,然后是气阴两伤,这是他的病性。
第三,抓住了他的病变部位,是肺热壅盛加邪蒙心包。
只有这样分析判断准确之后,才能选准这三个方:
生脉散、三石汤和安宫牛黄丸。
否则就不可能把这么复杂而危重的病症治下来。
这就是我经常讲的老话,
第一,你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要有丰富的经验;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
这三者缺一不可,像这样的病如果不能三者都具备,是治不好的。
生脉散(《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十六条》)
人参(三钱)麦冬(不去心,二钱)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三石汤(《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四十一条》)
飞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钱)杏仁(三钱)竹茹(炒,二钱)银花(三钱,花露更妙)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
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金箔衣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
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
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
白芷、葛根、三春柳。
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编辑\青年医生,微信:smxdo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