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全诗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诗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王维《归嵩山作》
全诗翻译赏析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译文]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出自] 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悠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
递:形容遥远。
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译文1:
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译文2:
清澈的流水环绕着辽阔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进山的车马悠闲地前进,行色从容,自
由自在。
河川里的水,一直那样滔滔汩汩地奔流着,暮色降临时,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草
泽地中去栖息,它们好像有意追随在诗人左右,与其结伴而归。
荒凉的城镇依傍着古老的
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凄凉萧索的重重秋山。
山高路险,千里迢迢,来到嵩山脚下,从
此后闭门谢客,不再留恋尘俗中的人事,安心地过澹泊恬静地生活。
译文3:
清澈的河川水环绕一片草木,车马悠闲自得地在路上行进。
流水好像有情谊,傍晚的
归鸟与我一起回来。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辉洒满秋天的山峦。
在那遥远
的嵩山下面,回去关上门谢绝人事。
赏析: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
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
闲适之情。
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
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
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
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
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
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
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
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
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
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
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
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
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
满了秋天的山林。
诗人缓缓而行,沿着清川,经过荒城、古渡,在夕阳西下时来到了秋意
浓浓的嵩山。
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
凄凉色彩的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
股抑制不住的悲凉。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
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
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
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不能不叫人心生悲凉。
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
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事实上,王维隐居嵩山的时间并不长。
次年,他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出任右拾遗,结
束了这次短暂的隐居生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