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子里的秘密——以计划单为载体,培养大班幼儿的整理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柜子里的秘密——以计划单为载体,培养大班幼儿的整理能力
发布时间:2021-05-28T14:55:50.97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4月作者:应小枫
[导读] 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的整理习惯教育,其中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幼教集团应小枫
【内容摘要】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的整理习惯教育,其中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

为了使大班幼儿能够有规划、有目的的养成良好的整理能力,因此,加入了计划单这一载体,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幼儿整理能力的发展。

本文以幼儿专属空间柜子为例,借助计划单,培养幼儿整理柜子的习惯,促进幼儿整理柜子的方法,创新幼儿整理柜子的思维,从而提高大班幼儿的整理能力。

【关键词】整理习惯;培养;幼儿;大班;计划单
【正文】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3—6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也能使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

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使班级环境保持整洁,同时能使教师减轻负担,不用将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整理上,而让幼儿通过制定计划单能够使其更有规划性、目的性与针对性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一、借助计划单贴近生活,培养幼儿整理柜子的习惯。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前提,行为和认知间有着密切联系,幼儿整理能力的发展不是被动地接受,幼儿具有对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主动性,环境的力量只有在适合幼儿当前认知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才对幼儿发展有意义。

因此,发展幼儿的整理能力必须在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实践证明,宽松、自主的环境是幼儿喜欢的,开放、操作性强的材料是幼儿乐于接受的,清楚、明确的计划单是易于幼儿整理摆放的。

?
1、规则明确,要求统一。

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班里每位教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如在归放玩具时,要告诉幼儿同类的物品应放在一起,放在什么位置,不能一个教师放在这里,另一个教师说放在那里,没有统一的要求。

2、合理安排,渗透生活。

随着《纲要》的深入实施,很多奋战在一线的老师都深切的认识到:要想让孩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各方面良好的习惯。

可是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众多亲人的保护之中,很多时候孩子可以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代替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强,极端例子就是“学习上的强者,生活上的弱者”,这与《纲要》上所倡导的:“既要高度重视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精神渐行渐远了。

二、借助计划单解决问题,促进幼儿整理柜子的方法。

计划单是教师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显现。

巧妙地运用计划单,利于教师有效地管理幼儿和开展活动。

但计划单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单的使用应随幼儿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随之改变。

因此,设计循序渐进的计划单更能促进幼儿对整理方法的习得。

?
1、深化计划单。

刚开始孩子对计划单运用不熟悉,许多学习方法尚未形成,一些常规还需不断提醒。

根据这一特点可设计一些具体形象的实物图标在计划单上,力求以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表示事物最主要的特点或内容,通过计划单暗示作用,提醒幼儿学习整理。

但随着幼儿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应不断深化计划单,从具体形象的实物图标逐渐转化为暗示性计划单。

这一环境中的每一类物品,都已整理了一半,已整理好的部分,也就是幼儿模仿的范例,它暗示着一定的方法或操作要点。

比如,中、大型物品要整齐地、紧密地排列在柜子的某一处;图书要从小到大理好,书脊朝一个方向,或者整齐叠放在柜子里面。

?
2优化计划单。

计划单不是一层不变的,当计划单不能适应幼儿或游戏需要时应对其进行优化。

如幼儿在根据第一次的计划单对自己的柜子进行整理时,遇到了以下情况时,可以对自己的计划单进行二次优化。

在孩子们第一次对自己的柜子进行第一次设计之后,孩子们就按照自己的计划单,给自己的柜子进行一次“大扫除”。

三、借助计划单展开竞争,创新幼儿整理柜子的思维。

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与同伴竞争的意识和合作能力,所以说,利用竞争评比活动来促进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如我们班的孩子经过前两次的计划与整理之后,孩子们柜子里面的物品摆放比原来要更加的整齐与合理,对自己的柜子更加的爱护。

四、借助计划单家园合作,维持幼儿整理能力的恒久性。

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不可缺少的条件。

让幼儿学会整理并乐意整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督促、帮助。

特别是我们城市的孩子动手能力普遍不差,但家长缺乏正确引导,使幼儿能力无法发挥。

我们通过计划单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整理玩具的表现,也让家长明确了孩子学会整理的意义。

在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活动情况、习惯养成情况,渐渐感受到孩子在家的转变,主动要求自己去收拾玩具、自己去穿衣服、自己去拿碗拿筷等。

作为家长,可以在家也为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属于幼儿的私人空间,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通过自己真实的需求设计计划单,进行整理自己的物品,就像是自己的衣柜、玩具柜、书柜等等。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及措施幼儿对物品的整理能力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这样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也促进了幼儿的竞争
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有此可知,我们以计划单为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幼儿整理能力的发展是有效的,并有积极意义的。

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多种发展要素的交互作用,去影响幼儿,使幼儿从内部到外在,从思想到行为都有发展。

我们的培养目标不仅是一种学习整理、模仿整理,更是发展整理、创新整理;学到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整理能力,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形成,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乃至学习能力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些都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版
2.《学前教育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坚红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3.《如何鼓励和责备孩子》陈静主编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