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Ppt讲课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输液种类
复苏液体选择 复苏的液体选择方式是:
晶体液为开始复苏的首选及主要选择; 胶体液可在对晶体液复苏反应满意时加用;
经济方面考虑,优先使用非蛋白类胶体液。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输液种类
2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多为全血容量的丢失,可根据伤员的伤情选 择晶体、胶体。
流动血液)突然丧失 20~30%(800~1200 ml)为轻度休
克,30~40%(1200~1600 ml)为中度,40%以上为重 度。
第十页,共34页。
8. 快速输注低右,血压不回升,示出血量在1500 ml以上 。
9. 颈外静脉塌陷时,失血量1500 ml 10. 一侧大腿骨非开放性骨折时失血量达500~1000 ml 11. 典型骨盆骨折无尿路损伤时,失血量约达1000~1500 ml 12. 胫骨骨折时失血约500 ml 13. 上肢骨折失血量350 ml 14.一条肋骨骨折失血125 ml
休克刚开始时,人体对血容量减少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这 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是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为精神 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血容量减少的症状还不是很明 显,患者开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跳呼吸加快 、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 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
第六页,共34页。
休克期(失代偿期):
且时间短,输入晶体液后仅有25%-30%的液体 存留在血管内,大部分液体将转移至细胞内和 组织间隙,将增加组织水肿及肺水肿机会。
第二十页,共34页。
胶体液 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40 常用,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压,使已经
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集,降低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 循环,防止休克后期的血管内凝血,可防止血栓形成,具有
第三页,共34页。
临床表现
第四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可用5P表示
pallor (皮肤苍白) perspiration(冷汗) prostration(虚脱状态)
pulselessness(脉搏细弱)
pulmonary deficiency呼吸急促困难
第五页,共34页。
休克早期(代偿期):
第十一页,共34页。
基础监护
包括意识表情、周围循环、指趾端体温
、血压 、心率和尿量的改变。这些指标 都在一定程上说明病情的进展和休克的 转归,详细的动态变化记录提供着十分重
要的治疗依据。
第十二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监测
传统的监测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 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血压、尿量、心 率
第二十六页,共34页。
输液量
5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应用
脑损伤(TBI):在死于创伤的伤员中,约60%与TBI有关,脑缺 血是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脑缺血,平均动 脉压至少>90~110 mm Hg。对伴有TBI的休克伤员不推荐使用 “可允许性低血压”。
广泛的软组织挫裂伤、烧伤等低容量性休克的应用尚未 进行研究,不宜将其推广到这些类型的创伤。
研究证实 开放的血管口的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 压力明显相关 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导 致重新出血 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孪解除,血管扩 张出血 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粘稠度,增加了出血量
第二十五页,共34页。
输液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
输液量因病人而宜,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病人, 出血未控制之前不主张早期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复 苏,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给予一定量的液体维持 机体的基本需要,在相应的手术处理后再进行常规液体 复苏,此即限制液体复苏的概念。
、中心静脉压(CVP)或肺动脉楔压等指标。 近年来: ①氧代谢、②组织灌注指标
③血乳酸、④碱缺失
第十三页,共34页。
复苏理念的发展
stay and treat
(停下来抢救)
Scoop and run
(卷起就跑)
treat and run
(边治边走)
第十四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一般治疗
1.包括患者平卧,全身保暖,尽量少搬动,下肢抬高152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
内脏脏器如肝、脾破裂、宫各种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咯血,一般宜行内科 保守治疗,必要时可考虑手术。
第三十四页,共34页。
渗透性利尿作用。半衰期3 h。每次250--500 mL。最大剂 量每日不超过20 mL/kg,用量过大引起出血,少数病 人有过敏反应。
第二十一页,共34页。
胶体液---右旋糖酐
缺点
第二十二页,共34页。
补充血容量(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的目的
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灌注、氧供和氧 耗
且需特殊设备。常用51Cr标记红细胞、125Ⅰ标记白蛋白方 法。
2.脉搏
90~100 失血 500 ml
100~120
500~1000 ml
>120
>1000 ml
3.收缩压
80~90 失血 500 ml
60~80
500~1000 ml
<60
>1000 ml
4.红细胞压积 30~40% 失血 500 ml
有严重脑外伤、肺挫伤时,晶体液适当控制,适当的 输入胶体。
常规液体复苏:晶体与胶体比例为3:1
第二十九页,共34页。
液体复苏评估
1
复苏终点-1
以往观点
纠正血压作为终点
肾衰、上消化道出血
多数医生
血压正常、心率下降 尿量恢复、四肢温暖
存在内脏缺氧 可能发生MODS
目前观点
纠正缺氧
消除氧债
第三十页,共34页。
<30
>1000
第九页,共34页。
5.中心静脉压 <5cmH2O 失血>1000ml 6.休克指数 (脉搏/收缩压)出血、外伤性休克在急
诊室判断出血量(成人较准确),正常值为0.54, 1.0为失血量占循环血量23%(成人1000 ml);1.5为 33%(失血1500 ml),2为43%(失血2000 ml) 7.休克程度(参考文献划分)有效循环血量(血管内快速
失血性休克分级:
Ⅰ级:失血量<750ml,占血容量比例<15%; Ⅱ级:失血量750~1500ml,占血容量比例15~30% Ⅲ级:失血量1500~2000ml,占血容量比例30~40%; Ⅳ级:失血量>2000ml,占血容量比例>40%。
第八页,共34页。
出血量的临床估计方法
1.放射性同位素测定 为准确可靠的方法,但费时实用性差,
休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并
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而进入休克期。病人出现 出冷汗、四肢冰凉、皮肤很明显的苍白、口唇 肢端发青,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都明显发青等 症状,神经系统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尿少或无尿,血 压不断下降,甚至测不出,脉搏也摸不清。
第七页,共34页。
缺点
大量输入时会引起肺水肿或组织水肿
维持血容量能力非常有限
稀释性凝血障碍
不能维持胶体渗透压 激活免疫反应及诱导细胞损伤作用 [8]
高浓度NaCl抑止心跳,心跳骤停[10]。
第十九页,共34页。
平衡液
优点电解质浓度、PH、渗透压和缓冲碱与细胞外液
相近对扩张细胞外液、维持有效循环、降低血液 粘稠度、增加血流速、预防和纠正酸中毒以及预 防发生不可逆休克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缺点是单独应用晶体溶液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差
第十七页,共34页。
复苏液体的选择
首先 是恢复血容量,
其次 考虑必需的血红蛋白浓度
最后 是保持凝血机正常或基本正常。
应注意晶、胶体比例,血液的合理应用, 必要时辅用血管活性药物。 应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方面的紊乱
第十八页,共34页。
晶体液
优点
价格便宜。 来源充足、方便。
无过敏反应,不含致热原。
维持正常止血功能
第二十三页,共34页。
早期复苏选择
7
立即大量复苏
大容量复苏可能延误决定性治疗(如外科手术)
②在出血未被有效控制,为了提升血 压大容量液体 复苏和可以导致
持续出血 血液稀释 体温下降
氧输送不足 酸中毒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病
低体温
低温
死亡三角
第二十四页,共34页。
输液量
2
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应限制大量液体输入
液体复苏评估
2
复苏终点-2
血乳酸
指标 ≤2mmol/L
胃粘膜内pH (pHi ) 正常值:pHi>7.30
第三十一页,共34页。
止血治疗
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应 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不去设法制止出血,只顾 用输血来补充血量以纠正休克状态,是无效和错误的 ,治疗出血的首要任务是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 ,应尽快进行止血,否则,在不断出血的情况下,尽 管积极补液、输血,血容量仍不会恢复,休克也不会 得到纠正。
失血性休克Ppt
第一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定义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较大的血管破裂 丢失大量血液,引起循环血量锐减 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
第二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病因
严重创伤、骨折、挤压伤等所致的外出血和内脏( 如肝脾)破裂引起内出血;各种原因如消化性溃疡 、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所致 的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引起的咯血;泌尿系出 血引起的血尿;女性生殖道出血引起的阴道流血; 腹腔、腹膜后、纵隔等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内 出血。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保持比较正常的体温 4.镇静镇痛
5.给氧
第十五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包括原发病治疗(止血)和纠正 休克(补充血容量)两个方面
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是失血性休克抢 救成功的基础。
第十六页,共34页。
液体复苏
有效血容量降低时休克早期的特征,补充血容 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先晶体后胶体,同时在连续监测动脉血压, 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皮温, 末梢循环等判断补充血容量的效果。
第三十二页,共34页。
原则上是先采用暂时止血措施,待休克初步 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但是在难 以用暂时止血的措施止血时,即应一面补充 血容量,一面施行根本的止血措施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采用何种止血方法,应根据出血来源而定
四肢、头颅或身体表浅部位的较大出血,可先采用 填塞、加压包扎暂时止血,待休克基本纠正后,再 作手术处理。
输液种类
复苏液体选择 复苏的液体选择方式是:
晶体液为开始复苏的首选及主要选择; 胶体液可在对晶体液复苏反应满意时加用;
经济方面考虑,优先使用非蛋白类胶体液。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输液种类
2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多为全血容量的丢失,可根据伤员的伤情选 择晶体、胶体。
流动血液)突然丧失 20~30%(800~1200 ml)为轻度休
克,30~40%(1200~1600 ml)为中度,40%以上为重 度。
第十页,共34页。
8. 快速输注低右,血压不回升,示出血量在1500 ml以上 。
9. 颈外静脉塌陷时,失血量1500 ml 10. 一侧大腿骨非开放性骨折时失血量达500~1000 ml 11. 典型骨盆骨折无尿路损伤时,失血量约达1000~1500 ml 12. 胫骨骨折时失血约500 ml 13. 上肢骨折失血量350 ml 14.一条肋骨骨折失血125 ml
休克刚开始时,人体对血容量减少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这 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是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为精神 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血容量减少的症状还不是很明 显,患者开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跳呼吸加快 、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 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
第六页,共34页。
休克期(失代偿期):
且时间短,输入晶体液后仅有25%-30%的液体 存留在血管内,大部分液体将转移至细胞内和 组织间隙,将增加组织水肿及肺水肿机会。
第二十页,共34页。
胶体液 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40 常用,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压,使已经
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集,降低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 循环,防止休克后期的血管内凝血,可防止血栓形成,具有
第三页,共34页。
临床表现
第四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可用5P表示
pallor (皮肤苍白) perspiration(冷汗) prostration(虚脱状态)
pulselessness(脉搏细弱)
pulmonary deficiency呼吸急促困难
第五页,共34页。
休克早期(代偿期):
第十一页,共34页。
基础监护
包括意识表情、周围循环、指趾端体温
、血压 、心率和尿量的改变。这些指标 都在一定程上说明病情的进展和休克的 转归,详细的动态变化记录提供着十分重
要的治疗依据。
第十二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监测
传统的监测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 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血压、尿量、心 率
第二十六页,共34页。
输液量
5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应用
脑损伤(TBI):在死于创伤的伤员中,约60%与TBI有关,脑缺 血是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脑缺血,平均动 脉压至少>90~110 mm Hg。对伴有TBI的休克伤员不推荐使用 “可允许性低血压”。
广泛的软组织挫裂伤、烧伤等低容量性休克的应用尚未 进行研究,不宜将其推广到这些类型的创伤。
研究证实 开放的血管口的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 压力明显相关 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导 致重新出血 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孪解除,血管扩 张出血 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粘稠度,增加了出血量
第二十五页,共34页。
输液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
输液量因病人而宜,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病人, 出血未控制之前不主张早期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复 苏,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给予一定量的液体维持 机体的基本需要,在相应的手术处理后再进行常规液体 复苏,此即限制液体复苏的概念。
、中心静脉压(CVP)或肺动脉楔压等指标。 近年来: ①氧代谢、②组织灌注指标
③血乳酸、④碱缺失
第十三页,共34页。
复苏理念的发展
stay and treat
(停下来抢救)
Scoop and run
(卷起就跑)
treat and run
(边治边走)
第十四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一般治疗
1.包括患者平卧,全身保暖,尽量少搬动,下肢抬高152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
内脏脏器如肝、脾破裂、宫各种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咯血,一般宜行内科 保守治疗,必要时可考虑手术。
第三十四页,共34页。
渗透性利尿作用。半衰期3 h。每次250--500 mL。最大剂 量每日不超过20 mL/kg,用量过大引起出血,少数病 人有过敏反应。
第二十一页,共34页。
胶体液---右旋糖酐
缺点
第二十二页,共34页。
补充血容量(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的目的
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保证组织、器官必需的灌注、氧供和氧 耗
且需特殊设备。常用51Cr标记红细胞、125Ⅰ标记白蛋白方 法。
2.脉搏
90~100 失血 500 ml
100~120
500~1000 ml
>120
>1000 ml
3.收缩压
80~90 失血 500 ml
60~80
500~1000 ml
<60
>1000 ml
4.红细胞压积 30~40% 失血 500 ml
有严重脑外伤、肺挫伤时,晶体液适当控制,适当的 输入胶体。
常规液体复苏:晶体与胶体比例为3:1
第二十九页,共34页。
液体复苏评估
1
复苏终点-1
以往观点
纠正血压作为终点
肾衰、上消化道出血
多数医生
血压正常、心率下降 尿量恢复、四肢温暖
存在内脏缺氧 可能发生MODS
目前观点
纠正缺氧
消除氧债
第三十页,共34页。
<30
>1000
第九页,共34页。
5.中心静脉压 <5cmH2O 失血>1000ml 6.休克指数 (脉搏/收缩压)出血、外伤性休克在急
诊室判断出血量(成人较准确),正常值为0.54, 1.0为失血量占循环血量23%(成人1000 ml);1.5为 33%(失血1500 ml),2为43%(失血2000 ml) 7.休克程度(参考文献划分)有效循环血量(血管内快速
失血性休克分级:
Ⅰ级:失血量<750ml,占血容量比例<15%; Ⅱ级:失血量750~1500ml,占血容量比例15~30% Ⅲ级:失血量1500~2000ml,占血容量比例30~40%; Ⅳ级:失血量>2000ml,占血容量比例>40%。
第八页,共34页。
出血量的临床估计方法
1.放射性同位素测定 为准确可靠的方法,但费时实用性差,
休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并
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而进入休克期。病人出现 出冷汗、四肢冰凉、皮肤很明显的苍白、口唇 肢端发青,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都明显发青等 症状,神经系统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尿少或无尿,血 压不断下降,甚至测不出,脉搏也摸不清。
第七页,共34页。
缺点
大量输入时会引起肺水肿或组织水肿
维持血容量能力非常有限
稀释性凝血障碍
不能维持胶体渗透压 激活免疫反应及诱导细胞损伤作用 [8]
高浓度NaCl抑止心跳,心跳骤停[10]。
第十九页,共34页。
平衡液
优点电解质浓度、PH、渗透压和缓冲碱与细胞外液
相近对扩张细胞外液、维持有效循环、降低血液 粘稠度、增加血流速、预防和纠正酸中毒以及预 防发生不可逆休克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缺点是单独应用晶体溶液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差
第十七页,共34页。
复苏液体的选择
首先 是恢复血容量,
其次 考虑必需的血红蛋白浓度
最后 是保持凝血机正常或基本正常。
应注意晶、胶体比例,血液的合理应用, 必要时辅用血管活性药物。 应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方面的紊乱
第十八页,共34页。
晶体液
优点
价格便宜。 来源充足、方便。
无过敏反应,不含致热原。
维持正常止血功能
第二十三页,共34页。
早期复苏选择
7
立即大量复苏
大容量复苏可能延误决定性治疗(如外科手术)
②在出血未被有效控制,为了提升血 压大容量液体 复苏和可以导致
持续出血 血液稀释 体温下降
氧输送不足 酸中毒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病
低体温
低温
死亡三角
第二十四页,共34页。
输液量
2
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应限制大量液体输入
液体复苏评估
2
复苏终点-2
血乳酸
指标 ≤2mmol/L
胃粘膜内pH (pHi ) 正常值:pHi>7.30
第三十一页,共34页。
止血治疗
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应 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不去设法制止出血,只顾 用输血来补充血量以纠正休克状态,是无效和错误的 ,治疗出血的首要任务是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 ,应尽快进行止血,否则,在不断出血的情况下,尽 管积极补液、输血,血容量仍不会恢复,休克也不会 得到纠正。
失血性休克Ppt
第一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定义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较大的血管破裂 丢失大量血液,引起循环血量锐减 所致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
第二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病因
严重创伤、骨折、挤压伤等所致的外出血和内脏( 如肝脾)破裂引起内出血;各种原因如消化性溃疡 、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所致 的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引起的咯血;泌尿系出 血引起的血尿;女性生殖道出血引起的阴道流血; 腹腔、腹膜后、纵隔等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内 出血。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保持比较正常的体温 4.镇静镇痛
5.给氧
第十五页,共34页。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包括原发病治疗(止血)和纠正 休克(补充血容量)两个方面
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是失血性休克抢 救成功的基础。
第十六页,共34页。
液体复苏
有效血容量降低时休克早期的特征,补充血容 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先晶体后胶体,同时在连续监测动脉血压, 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皮温, 末梢循环等判断补充血容量的效果。
第三十二页,共34页。
原则上是先采用暂时止血措施,待休克初步 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但是在难 以用暂时止血的措施止血时,即应一面补充 血容量,一面施行根本的止血措施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采用何种止血方法,应根据出血来源而定
四肢、头颅或身体表浅部位的较大出血,可先采用 填塞、加压包扎暂时止血,待休克基本纠正后,再 作手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