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3: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儒林外史》
——匡超人
(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染.泡(rǎn)朱履.(fù)冠.冕(ɡuān)给.事中(jǐ)
B.藩.司(fān) 盘桓.(xuán) 敝.友(bì) 国子监.(jiàn)
C.肄.业(sì) 装奁.(lián) 荫.袭(yìn) 拗.不过(niù)
D.诰.命(ɡào) 装殓.(liàn) 什.物(shí) 补了廪.(lǐn)
答案D
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桓”应读“huán”;C项,“肄”应读“y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洁面如土色肄业千真万确
B.粘帖竖旗杆责备沉鱼落雁
C.盘桓摽梅之候装奁闭月羞花
D.侥幸眼花缭乱恍若九霄云外
答案B
解析帖—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
《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
吴敬梓真是把________的知识分子写活了。
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刻画得________,至今还________。
中国历史上有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中国诗文和老百娃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
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
他们这一身瘦骨头。
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
然而他们却________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
他们称这个为“骨气”。
()。
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出很多来。
《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
近代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穷苦潦倒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偏偏
B.穷苦潦倒力透纸背惟妙惟肖偏偏
C.一穷二白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恰恰
D.一穷二白力透纸背栩栩如生恰恰
答案A
解析穷苦潦倒:走投无路,十分不如意。
一穷二白:形容基础薄弱。
根据语境应用“穷苦潦倒”。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
现比喻人的见解、议论分析得深刻。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绘画笔力遒劲有力。
后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根据语境,应用“入木三分”。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遇真,像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刻画、雕塑和扮演等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偏重于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偏重于精妙肖似。
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
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
恰恰:刚好,正。
根据语境,应用“偏偏”。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批中国历史上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B.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C.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D.中国历史上有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答案B
解析画横线句有两处语病:中途易辙,去掉“有”;“决不会没有”否定不当,
去掉“没”。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骨气”同“面子”一样,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
B.“面子”同“骨气”一样,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C.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D.同“骨气”一样,“面子”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答案C
解析B、D项将句子的语意变成了对“面子”一词的强调,与整段意思不符,可先排除;A项语意强调的是“是无法译成外文的”,下文“要举实际例子的话”证明的是“骨气”是国粹,两者语意不衔接。
6.读名著,写对联。
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4分) (1)上联:读水浒,明侠肝义胆;
下联:。
(2)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
答案(1)品红楼,悲痴心愁肠(或:品三国,晓阴计阳谋)(2)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解析(1)上联中的“水浒”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下联可从其他三本名著中选择。
上联中“侠肝义胆”表明《水浒传》的主旨,对下联时要用并列的四字短语概括所选名著的内容或主题。
(2)“吴敬梓”是名著作者,“《儒林外史》”是作品名称,下联结合选取的名著对应来写即可。
7.用不超过40个字的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5分)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好坏分明,坏人没有好处,好人没有坏处。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用“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着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
人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了一步。
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了《儒林外史》《红楼梦》。
答案史传文学作品写人物的“实录”艺术经验,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
进了一步。
解析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话题,语段第一句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好坏分明,坏人没有好处,好人没有坏处”,第二句说“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用‘实录’的态度写人物”,由“则”可知本段文字的重点应在“史传文学”上,后文以《水浒传》为例来具体说明史传文学写人物的实录经验,最后说“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了一步。
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了《儒林外史》《红楼梦》”,可见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史传文学作品写人物的“实录”艺术经验,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了一步。
8.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叫“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
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
假如你想“放漂”《儒林外史》这本书,请写上一段话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
要求字数在90个以内。
(6分)
答:
答案还记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吗?还记得严监生为了油灯中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故事吗?读儒林中人,悟儒士可笑之处。
请你也“放漂”您的珍藏吧!让我们一起到知识的海洋中愉快地冲浪吧!
解析可择取《儒林外史》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以范进中举或严监生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然后加上提醒他人参与活动的话语即可。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王冕(节选)
吴敬梓
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
次日,备了一席酒,请时知县来家致谢。
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作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
”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然不知,可为惭愧。
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
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
他听见老师
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
”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
王冕笑道:“却是起动头翁,上覆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
”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论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覆得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
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
”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票子传着倒要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秦老劝道:“王相公,也罢,老爷拿帖子请你,自然是好意,你同亲家去走一回罢。
自古道‘灭门的知县’,你和他拗些甚么?”王冕道:“秦老爹!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
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
”翟买办道:“你这是难题目与我做,叫拿甚么话去回老爷?”秦老道:“这个果然也是两难。
若要去时,王相公又不肯;若要不去,亲家又难回话。
我如今倒有一法,亲家回县里,不要说王相公不肯,只说他抱病在家,不能就来,一两日间好了就到。
”翟买办道:“害病,就要取四邻的甘结!”彼此争论了一番,秦老整治晚饭与他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问母亲称了三钱二分银子,送与翟买办做差钱,方才应诺去了,回覆知县。
知县心里想道:“这小厮那里害甚么病!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他从来不曾见过官府的人,害怕不敢来了。
老师既把这个人托我,我若不把他就叫了来见老师,也惹得老师笑我做事疲软。
我不如竟自己下乡去拜他。
他看见赏他脸面,断不是难为他的意思,自然大着胆见我。
我就便带了他来见老师,却不是办事勤敏?”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
”又想道:“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
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
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次早,传齐轿夫,也不用全副执事,只带八个红黑帽衙役军牢,翟买办扶着轿子,一直下乡来。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冕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正面人物,作者把他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B.知县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通过他反映了当时官僚欺压百姓的现状,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C.秦老“又暗叫了王冕出去问母亲称了三钱二分银子,送与翟买办做差钱,方才应诺去了,回覆知县”。
这是从正面表现翟买办的性格。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外貌、言行的对比,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答案A
解析B项,“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文中无根据。
C项,应为“从侧面表现”。
D项,没有外貌描写。
10.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的描写中了解社会。
试根据以下摘录,说说你对王冕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认识。
(6分)
[摘录]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
答:
答案王冕生活的那个社会,封建官僚高居于百姓之上,作威作福。
11.第二段的结尾,有三处文字描写了知县的心理活动,请品味这些文字,分析知县的性格特征。
(6分)
答:
答案第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知县竭力想讨好危素。
第二、三处心理描写,表现了知县想为自己捞一个“屈尊敬贤”的好名声。
可见知县是一个媚上、虚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