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大地构造方面:相当于古地台或巨大的造山运 动带
大区的特点
存在引起气团移动和变性的特定条件 在气候的大陆度、湿润条件和纬度气候的性质
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地带数量、排列顺序和轮廓都有自己的特点
主导标志法
强调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 定区域界限的主要依据,尤其强调在进行某一 级区划时必须按照统一的指标划分
气候指标、地貌形态、土壤和植被等分布界限 都可能成为主导标志,而通常用来确定区域界 限的往往是那些最鲜明和最灵敏的具有指示意 义的标志——土壤和植被,以及各种气候指标
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植被成分混杂于一过渡带内地带的进一步划分亚地带和次亚地带亚地带是自然地理成分的量变引起地带内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分异次亚地带是亚地带内自然特征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苔原地带前苏联北极苔原亚地带典型苔原亚地带藓类地衣苔原次亚地带灌木苔原次亚地带森林苔原亚地带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森林草原地带前苏联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灰色森林土阔叶林次亚地带灰化黑土阔叶林次亚地带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淋溶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典型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中国棕色森林土落叶阔叶林亚地带褐色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亚地带淋溶褐土落叶阔叶林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征非地带性起主导作用其完整性主要取决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呈斑块状分布高低纬交替不明显中纬度从沿海向内陆更替明显的界线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大区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大地构造方面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对自然地带的论述是:每一个地带可以 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根据土壤和植被 来划分地带,每一个地带都有相应的植被型和土类。 如:
• 亚热带湿润地区东部亚地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 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
•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或红壤与黄壤地带。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起源于地域分异和区划单位的整体性。 区划时,要全面分析区域单位所有要素和整体
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的表现程度,并依据 这些特征划分区域界限。
地域分异因素非常复杂,仍可找出一个或几个 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 这就是主导因素。
“从源、从众、从主”的总原则
另一种则主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 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一个系列 ——单列系统。地带 性和非地带性的区域单位只反映一种分异因素,所以 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这样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 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即同时在地带 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地域单位——单列系 统。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 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 冬小麦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 和海南省
>8000℃
水稻一年三熟。甘蔗。
自然带的划分
8个带
候伯生 A.A.格里 и.п.格拉 前苏联土壤生 п.O.马 中国综合 苏联地理简
(英) 戈里耶夫
西莫夫 物气候区划
克耶夫 自然区划 明百科辞典
自然地带
是次一级的地带性单位,指发育于平亢地上,与 大气候的水热组合条件相适应的土类和植被群系 纲,以及与之有关的占优势的景观类型大致沿纬 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更替的自然综合体。
平亢地 显域性植被和土壤 山地自然地带的划分:垂直带谱的基带
划分自然地带界线的标志
自然地带的划分一般根据土壤和植被特征来划 分。
暖温带落叶阔叶 林地带(中国)
棕色森林土落叶阔叶 林亚地带
褐色土半旱生落叶阔 叶林亚地带
淋溶褐土落叶阔叶林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征
非地带性起主导作用 其完整性主要取决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
统一性 呈斑块状分布 高低纬交替不明显,中纬度从沿海向内陆更替 明显的界线
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
全面考虑区域单位各组成成分和区域整体特征; 可以选定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 分
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
自然区划单位的界线是表明两个相邻的、彼此 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在质上转变的线或带,一般 处于自然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显著的地段
地带
苔原地带 (前苏联)
亚地带 北极苔原亚地带 典型苔原亚地带
森林苔原亚地带
次亚地带
藓类地衣苔原次亚地带 灌木苔原次亚地带 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 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
森林草原地带 (前苏联)
灰色森林土阔叶林次亚地带 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
灰化黑土阔叶林次亚地带
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
淋溶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 典型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 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 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 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 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 复种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 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从源,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 从众,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 从主,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古地理法 类型制图法 顺序划分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因此对于要进 行区划的地域和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形成和演变、 分异的历史背景、自然特征成因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及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然后逐级划分综合自然区域。
自然带 地带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亚地带 次地带
自然带的特征
每一带内有大致相似的辐射平衡值及与热量分布 相关的自然地理过程
主要依据热量条件和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 特别是活动积温总和;是一综合的景观带
同一带中,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相差不多 自然带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可适度划分一些过
渡带作为基本带,但必须注意带的等价性
顺序划分法
是自上而下的区划法,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 区域共轭性,先划分出高级的区域单位,然后逐 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部门区划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是通过重叠部门区划图网格 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 以及统计资料,对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作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在区划工作 中运用广泛
自然区划的划分依据: 相似性和差异性
自然区划与土地类型
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但划分的单位等级 不同。
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 小范围自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 地类型研究的范畴。
自然区划单位:面积大,结构复杂,独特性明显, 能反映一个区域全面的自然特征。
土地分级单位:面积小,结构简单,相似性突出, 只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个自然片段
较明显界线
界线的类型 较模糊界线
镶嵌状界线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区划单位
双列系统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单列系统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是综合性单位,但由于内部地质基础和 地貌方面存在较大差别,缺乏发生统一性 和相对一致性,单位的综合性是不完全的。 大致沿纬线延伸,但由于非地带性的影 响,表现复杂。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 单元,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 区的单位,这种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
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完全一致的区域。 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任何区域
单位永远是个体的。
例如,山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山地极不相似,但根据区域共扼性 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一个区域单位中。盆地之所以成为一个盆 地,是因为周围被山地所包围,反之,没有周围的山地也就无法 显示四川盆地的盆地特征。同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 类似但彼此隔离的区域也不能把它们划到一个区域单位中。
辅助指标:某些气候指标,如生长季积温,辐 射差额和降水与蒸发的比例
过渡地带与地带进一步划分
过渡地带:本身彼此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植 被成分混杂于一过渡带内
地带的进一步划分
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亚地带是自然地理成分的量变引起地带内自然综 合体的地带性分异
次亚地带是亚地带内自然特征局部的、更次一级 的地带性变化
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研究,区划时关注的重 点是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发展和变 迁过程。
相对一致性
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域 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如,自然带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基础的大致相 同。
区域共轭的原则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 历史背景,所以古地理法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的 主要方法。但是,要确定区域单位的年龄和发展历 史是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定的古地理资料,因此, 用此方法一定困难。
类型制图法
自下而上的区划法,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 进行区划的方法,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 根据区域共轭性和相对一致性的原则把它们依次合 并为高一级的单位
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
部门自然区划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成分为对象 ,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如 地貌区划 、气候区划 、水文区划 、土壤区划、植 物区划、动物区划等。
自然区划单位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 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 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综合自然区划
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以空间地理 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 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 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 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地域等级系统。
空间地理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综合自然区 划的理论基础。
综合自然区划的目的
自然区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深刻揭示自然环境的 根本及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地制宜地发 挥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最大潜力和总体功能,为国民 经济建设。
每一区域单位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 域的固体基础的年龄。越是低级的区域单位其年 龄越小,发生统一性越强。
发生统一性原则
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不同等级或同 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单位,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和 特点应有区别。由于低级区域单位是由较高的区 域单位分化出来的,因此,等级越低年龄越小, 等级越高年龄越大。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 为农业区划服务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具有统一发展过程,都是在地域 分异因素作用下的一个发生上统一的整体。
统一性不应理解为组成成分的所有特点形成的同 时性,而应以区域单位整体特征的发展史为依据。
范围
地形、地势
气候
河流(水文)
植被
人类活动
东 部 季 风 区
极
北极带
带 亚北极带
冷温带 温带
暖温带 热带
亚热带 热带
北极带
北方带 (温带)
北亚热带 亚热带 热带
寒(极)带 寒温(北方)带
寒带 寒温带
温(亚北方)带 暖温带 暖温亚热带 半亚热带
亚热带
亚热带
热带
热带
寒温带 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赤道带 赤道带 水热带
赤道带 赤道带
极带 亚极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亚赤道带 赤道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