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朝阳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解析-无水印
2016北京朝阳高三语文一模讲评
2016北京朝阳高三语文一模讲评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涟漪(yī)踌躇(chú)愀然(qiǎo)汗流浃背(jiā)B. 鞭笞(chī)忸怩(niè)慰藉(jiè)扪参历井(shēn)C. 恪守(kè)龃龉(yǔ)谄媚(chǎn)畏葸不前(xǐ)D. 谄笑(chǎn)罪愆(qiān)慰藉(jiè)茕茕孑立(qióng)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某些领导干部在会上大谈特谈反腐倡廉,而会后却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这种“叶公好龙”的做法,最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B. 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一派繁忙景象。
C. 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 洪水冲毁了道路,阻隔了交通,沿河各村之间音讯隔绝,成为一座座孤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B.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C. 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D. 为纪念建党8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 他在“铁道游击队”里担任队长职务。
C. 对于柳永的《雨霖铃》、杜牧的《阿房宫赋》、姜夔的《扬州慢》等诗篇,我都很喜欢。
D.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等。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统一语文试卷.doc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016.1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毫无疑问,《山河故人》不是一部晦涩的艺术片,而是一部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情感电影。
导演贾樟柯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味客观地展现中国社会的尴尬和悲怆,而是在片中寄予了时代感。
影片选取了1999年、2014年、2025年三个时间点,讲述晋生、涛、梁子等人,或因为感情,或为了生活,彼此由相聚到最终离别的故事。
影片以人物的离合为主线,片中“离别”的场景随处可见,无论是好友为争夺爱人反目、夫妻因感情失和而离异,还是年迈的老父突然因病逝世、亲生骨肉远走他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都被逐渐放大,引发观众共鸣。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这句印在电影《山河故人》宣传海报上的台词,将影片中所有突兀的欢聚与离别凝聚起来,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的情感动人心弦,让众多观影者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和家庭的关系:“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彼此伤害,比如父母、爱人”,“离开了‘山河’的人,不知是否也会与‘故人’越来越远”,“每个人都要有一把回家的钥匙”……除了关注小人物的故事,对这三个时间点的生活状态描绘,也暗含着对中国社会过去、当下、未来的对比、想象及思考。
《山河故人》是一部完全着重表现内在情感的电影。
拍的也是贾樟柯一直迷恋并坚守的主题——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带给人的生存危机和情感困惑。
贾樟柯通过结构、剪辑和视觉语言的探索,用了大量时空留白和抒情特写长镜头来丰富人物的个性。
(取材于陈彦蓉《山河故人,岁月呼啸而珍重在心》)文意的一项是(3分)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A.《山河故人》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用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跨度几十年的故事。
B.宣传海报上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特别能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和反思。
2016年高考(502)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6年高考(502)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3月第一次综合练习(一模)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
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
朝阳市高三语文一模(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朝阳市高三语文一模(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6高二上·厦门开学考) 请把下列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出来。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 ,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宋代词人张先在《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有诗句:“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此句实际上是化用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________ ,________”。
(3)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________ ,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中________诗派,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4)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创作的________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的顶峰之作”。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2. (4分)(2019·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在慢慢演变的过程中确实可能会在音节上有轻微变化或遗失,这是语音的自主更新,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语言的活水池里从来不是、波澜不惊的,但问题是,哪些可以变,又应该怎么变?很多人选择站在坚持原音的队列里,但不是反对改变汉字读音这一行为本身,而是明确反对一些诗词中读音的更改。
毕竟,诗词等语音背后的语感韵律不能随意篡改。
(),也足以让古人“心寒”至极。
想想古人费尽心思才锤炼出的对仗押韵,斟酌出的千古名句,如今说改读音就改了,诗人们在地下不知做何感想,所以对“古音”,理应多点敬畏与尊重。
而日常用语不同于诗词表达,只要大家听得懂就行了,着重于沟通便捷提高效率,读音改变若能顺应市井文化、尊重大众习惯,也能获得普遍的认可,所以在日常用语上,惯可以发挥更大的效力,但官方发布的审音表和字典代表着汉语言的规范与权威。
市朝阳区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市朝阳区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2016北京市各城区一模语文试题汇集】朝阳区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北票高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 5 0分,考试时间1 5 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流行词汇。
所谓文化创新,其实并不在于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关键是要能针对时下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所以,在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首先应考虑我们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社会经验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 000美元,即人们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会有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时社会容易爆发信仰危机。
据2 0 1 3年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6 7 6 7美元,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信仰领域也问题重重。
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毋庸置疑,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放眼全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德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德国文化,反之亦然。
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势力非常强大,这无异于摧毁自己的精神长城。
其实,文化创新决不能摒弃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反,文化创新恰恰应该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为此,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
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元典,,,那就是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比如“五经’’、“四书’’等。
2016朝阳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1)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试卷2016.3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2016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2016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700字。
(1)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认为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其实,不止“学”如此,生活中,我们行、游、读、友、爱、善、乐……无一不是如此。
请以“而不思则罔”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
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
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
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
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
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
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
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
朝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朝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2016·江苏)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①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
(屈原《离骚》)②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
(李白《蜀道难》)⑤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⑦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⑧心事浩茫连广宇,________。
(鲁迅《无题》)二、其他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9高一下·深圳期中) 下面这封书信有多处使用不规范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先生:寄呈的《美玉生烟》已收到,再三拜读,深感敬佩。
你深厚的古诗词功底,独到的解读之法,对我的诗歌创作有些许帮助,我自愧不如。
按照你的要求,我冒昧地对几处作了改正。
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冬安!××君2018年12月12日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3. (16分) (2019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产业为支撑的经济。
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资本、劳动、技术等因素,与传统经济相比,影响数字经济增长的这些因素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资本要素具有新的特性。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表现为物的被动的特性,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数字化制造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为“物”的特性。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诊断考试语文答案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诊断考试语文答案1.B【解析】B项来源于文章第一段内容,文中写“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开始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来源”,而B项却称“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夸大了事实。
2.B【解析】B项来源于文章第二段内容,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西方国家很快强于中国”是由于“明清两朝都有外国人从事汉语著作的翻译活动”,另外文中写“近代中国之所以屡屡受欺于人,就在于闭关锁国,不通外文,对国外情况一无所知,处处受制于人”,而不是由于“明清两朝都有外国人从事汉语著作的翻译活动”。
这属于强加因果。
3.D【解析】D项来源于文章第三段内容,文中写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政治变革的失败的原因是“未能摆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权力制约”,并非“他们没有把‘西学’与‘中学’相结合”。
4.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
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
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5.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6.B(“全歼敌军”错误,原文是“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
)7.(1)等到武帝即位,多次升迁至内史下大夫,于是就处于心腹的地位。
军务国政,他都参与决策。
(“及”、“累迁”、“参预”各1分,句意2分)(2)王轨性情严肃庄重,擅长计谋,加上吕梁大捷,他的威望震慑敌境,陈朝人都很害怕他。
(“严重”、“善”、“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王轨,太原祁地人,汉代司徒王允的后代,世代都是州郡的大族。
父亲王光,少小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
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宇文泰对他很好。
王轨秉性正直,初入仕时事奉辅城公。
等到武帝即位,多次升迁至内史下大夫,于是就处于心腹的地位。
军务国政,他都参与决策。
随从平定并州、邺城,因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位为郯国公。
当南陈将领吴明彻入侵吕梁时,徐州总管梁士彦多次与陈军作战都失利,于是退守州城。
【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2016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2016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将于3月31日-4月1日考试,高考网小编会在一模考试结束后第一时间整理《2016北京朝阳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供考生参考。
同学们可收藏本页面,便于考试后查看。
2016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请点击>>全国各省市2016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2016北京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顺义区点击查看2016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汇总点击查看2016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各科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分)2017 .1本试卷共8 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 小题,共25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 题。
材料一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
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
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
2000年以后,PDO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C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
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
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
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
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
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
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论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
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
2016朝阳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试卷32016.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北京市朝阳区2016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3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1.(3分)B(“测量其长度”与原文“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不符)2.(4分)指的是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西游记》中对金箍棒的描写极为相像(1分):大小形制(或“长度、粗细、形状”)一致(1分),都有箍(1分),褐黑色、质地坚密似铁的铁力木与乌铁的颜色质地很相似(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3.(3分)D4.(3分)B(A.“全都”有误;C.“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有误;D.“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有误)5.(2分)A(B.“丧”读“sànɡ”,意为失去;C.“辟邪”的“辟”读“bì”,意为排除,“辟谣”的“辟”读“pì”,意为驳斥;D.形容做事得心应手,非贬义)6.(2分)C7.(3分)B(A.“武器”有误,应为“金箍棒”;C.“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与文意不符;D.“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8.(6分)【示例1】赞同“材料一”的观点:金箍棒源于“椗子”。
从外形上看,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从旁证上看,有民间传说将“椗子”与“镇海针”联系起来;从文化内涵上看,金箍棒起源于“椗子”,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联,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与书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吻合。
【示例2】赞同“材料二”的观点:金箍棒源于“荆觚棒”。
从读音上看,金箍棒与“荆觚棒”读音相近,很可能是讹传造成的误写;从功能上看,“荆觚棒”是武器,又能辟邪,与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怪一致;从文化内涵上看,“荆觚棒”的功能,能够体现金箍棒除暴安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象征含义。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9.(5分)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评分参考】答对2处得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试卷 2016.3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
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
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
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
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
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
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
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的一..”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项是(3分)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金箍棒的“箍” B.定海神针的“定”C.金箍棒的演变 D.金箍棒的原型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
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
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
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
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
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
“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
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
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
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
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
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
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2分)A.坐不住B.空欢喜C.没得耍了D.坐立不安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
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
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
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
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
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
“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
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
”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
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
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
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
”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
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
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
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①例:有能则举.之A.一举.成名B.举.一反三C.举.国同庆D.唯才是举.②例:事则不与.A.患难与.共B.与.人为善C.欲取先与.D.与.时俱进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