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笔记
绪论、第一章
“小学”即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音”的六种不同含义:
(1)指声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所分的类别。
如:
“五音”:唇、舌、齿、牙、喉音;
“七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音;
“九音”: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牙、喉、半舌、半齿音。
(2)指我国古代五声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3)指古代声母或声类。
(4)指整个音节的发音。
(5)指“韵”。
(6)指“声调”。
“韵”的四种不同含义:
(1)指和谐的声音
(2)指音节的韵母部分。
(3)特指文学作品(诗词曲赋)中的押韵。
(4)指韵书中把元音和收尾音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
(包含不同介音)
“音韵”的不同含义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类别及其古今演化轨迹,并辨析语音的发展过程。
传统上把汉语音韵学分为三个方面:
(1)古音学: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周秦两汉语音系统的学问,严格的说是研究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上古语音系统的学问。
(2)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的旧韵书为主要内容,亦称切韵学,主要研究《切韵》;
(3)等韵学:以对旧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找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为主要内容,等同于现在的语音学理论。
另外,有的现代学者还把以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为内容的另立一门学问即“北音学”。
古代注音法:P5
(1)譬况注音法:(比拟的描写性的注音法)包括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
等。
(2)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3)读若、读如:读若用同音、近音字比拟语音,读如除注音外,同时还说明假借。
用此注音法时,注释字与被释字有时同音,有时近音。
(4)反切注音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字的读音。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反切法产生于东汉末年,可称得上最科学的注音法。
四声的发现和归纳是韵书产生的基础条件
音韵学研究范围,内容
等韵学P10—P12北音学P14—P15古音学P15—P16、P17、P18今音学?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第二章
魏李登《声类》,最早;晋吕静《韵集》前梁夏侯咏《韵略》南朝宋李概(李季节)《音谱》北齐阳休之《韵略》北齐杜台卿《韵略》
《切韵》:隋陆法言撰,书成仁寿元年即601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划时代的大作,也是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有三大看法:
一认为《切韵》所代表的音系是综合音系,即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
如: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它皆杂和“五方元音”;
何九盈《切韵音系的性质及其它》认为“《切韵》音系的性质是古今南北杂凑”。
P25二认为《切韵》所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基本是一时一地之音。
这种看法又有三种不同观点。
(1)吴音说
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人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首、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明人宋濂《洪武正韵》序等,都认为《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是吴音。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批评“吴音说”:一是把陆法言当作吴郡人,依吴音而作;二是把《切韵》作者误认为南朝梁人沈约的撰作。
(2)长安音说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一时一地之音”,周法高据此提出长安音说。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批判之。
(3)洛阳音说
清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认为纯粹一时一地之音。
邵荣芬《切韵音系的性质和它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从5方面)P26-P27,结论:《切韵》以洛阳音系为基础,吸收部分方音。
王显《切韵的命名
和切韵的性质》(从4方面)P27-P28,而后在《再谈切韵音系性质》结论:《切韵》以洛阳话为基础吸收魏晋时代河北方音与金陵音
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音系。
赵振铎《从<切韵序>论<切韵>》也赞同《切韵》以洛阳音系为基础的说法。
三认为《切韵》所依据的主要是当时的“读书音”
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认为:“《切韵》音系是据南方士大夫严萧等人所承用的雅言、书音折中南北的异同而定的,这个音系可以说就是六世纪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从5方面)P30,严学《<广韵>导读》同意周的观点。
我们认为P30-31
王仁眗《刊谬补缺切韵》韵目小注与王一、王二、王三P20
《王一》:出自敦煌,称敦煌本王韵,平声不存,不知韵目小注概况;上声存52韵,有19处韵目小注;去声57韵,有17处韵目小注;入声28韵,有9处韵目小注。
《王二》:出自北京故宫,有明人项元汴子京的跋语,称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只有平声韵下有四处韵目小注;周祖谟先生认为王二本“不能与王韵合为一谈,只能看做刊谬补缺切韵系列的一种。
”王二本分四声,五卷,大韵分195韵,小韵3671个,韵字1万多。
《王三》:是完本,有宋濂跋语,称宋濂跋本王韵,与原本十分接近,平声存54韵,韵目小注有17处;上声20处韵目小注;去声存17处韵目小注;入声存9处韵目小注。
王三分五卷,平声54,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全书分4声,195韵。
三种本子相互比照补充共有韵目小注67处。
情况如下:
平声54韵,17处韵目小注;上声52韵,20处韵目小注;去声57韵,20处韵目小注;入声32韵,10处韵目小注。
《唐韵》:孙偭撰,有两种稿本,开元本,195韵P34;天宝本,205韵P35。
《唐韵》韵目的分合P35
李舟《切韵》特点P36—P37
第三章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这是中国语言史上重要的一部研究汉语音韵的韵书,陈彭年、丘雍奉诏编撰,成书于1008年,2万多字。
206韵的产生:《广韵》是在《切韵》193韵和《唐韵》开元本195韵,天宝本205韵基础上,将“真、寒、歌”等韵各分为开合两部,上平28、下平29、上声55、去声60、入声34,比《切韵》多13韵,共206韵,分五卷。
思考题P39—P40(参见广韵韵目)
韵目旁的“同”、“独”字样:
“同”:即同用,指《切韵》里某几个邻近的韵可以在一起押韵。
如“魂痕同用、之脂支同用”等;“独”:即独用,指《切韵》里某些韵的字只能单独押韵,不同与邻近的韵通押,如“东独用、江独用”。
独用、同用都仅限用语近体诗。
《广韵》是一部极为重要的音韵学著作,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保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反切,而且是一个较为严密的语音系统。
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可以以此为枢纽,
上溯古音,下推今音。
从《广韵》的音韵系统出发,对调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也颇有帮助,因此,《广韵》这部书无论是在韵书还是在字书方面都不失其应有的价值。
《集韵》:宋丁度、李淑等奉敕修订,成书于1039年,收字5万多,分韵206。
《集韵》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在反切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它把《广韵》中许多属于“类隔”的反切,绝大多数改为“音和”,这是进步之处。
P44
《集韵》是我国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礼部韵略》:宋丁度撰,专备礼部科试用。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刘渊撰,全书107韵。
《平水韵略》:金人王文郁撰,分韵106。
《五音集韵》:金人韩道昭撰。
特点:
首先:《五音集韵》合并了《广韵》中部分同用韵为160韵,共分十五卷,平声分上、中、下,又各分两卷,上、去、入各分三卷。
《五音集韵》参酌了《广韵》206韵,合并为106韵又注明了与《广韵》不同的“独用”“同用”
其次:《五音集韵》对当前韵书的编排体例进行革新,书中在各韵内的小韵首字前加圈,圈内标明“三十六字母”即: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舌头,端透定泥,舌上,知彻澄娘
唇音:重唇,帮滂并明,轻唇,非敷奉微
牙音:齿头,精清从心邪,正齿,照穿床审禅
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
小韵属字,如有开合之别,则分别排列,还以(一)、(二)、(三)、(四)标明等列。
第三:《五音集韵》所使用的反切,大体依照《广韵》,也有采用《集韵》,有的则依据当时的语言,创制新反切。
《五音集韵》列字繁复、注释详审,尤其是运用等韵学理来编排字音,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总之韩道昭《五音集韵》在韵部体例上的革新,在中国韵书发展史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古今韵会举要》:元熊忠撰;(据黄公绍《韵会》修订)特点:P51-P55
首先:其韵目依据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形式上此书承用了传统的分韵,实际上划分韵类和声类时参照了当时的实际语音。
熊忠在卷一东韵拢字后小注及按语后阐明他的看法。
他先引述了宋人洪迈、吴、毛晃等人的话,指出《礼部韵略》在宋代已与实际读音有距离。
此书在排列具体韵字时,在每一韵内部按类相聚,同一韵母的字归在一起,用一个代表字来说明,这就是作者注明的“属某字母韵”。
熊忠在《韵例》中说:“今每韵并分七音四等,始见终日,三十六母为一韵”
此外,还打破了—P、—T、—K的基本界限,如属于“讫”字母韵字,在质、勿等韵里都有。
其次,在声类划分上,在每韵之下注明声类,但声类划分的标注却有差异。
它的三十六字母,比起传统的三十六字母,除了次序先后有异同,还多了“鱼”、“云”、“合”母,少了“照”母,“穿”母,“床”母。
另外,它在注释中还引用了古代典籍,说明以前文字的通假情况,还纠正了《说文》里的某些错误,为研究古代文字形音义的关系等,提供了不少可贵的证据。
第四章
《蒙古字韵》:用八思巴字来标明汉字读音的书,分15韵部。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我国最早曲韵专书,依据当时戏剧家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戏曲作品的用韵字编辑成的一部统一戏曲语言的著作。
《中原音韵》分十九韵部,韵目如下: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
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
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
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关于《中原音韵》声调的讨论
关于入声的问题,周德清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如何理解此话,后学有不同看法:
⑴陆志韦《释中原音韵》中说“我们不能根据今日国语而抹煞中原的入声”,在《记<五方元音>》中说“近来研究音韵的人士是肯定在《中原音韵》之后北方话早已失去入声,那是无稽之谈。
”
⑵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认为“总的看来,周氏本人关于入派三声的说明只能有一种解释——合乎情理,这就是“入声作三声”或“入派三声”,都不过为词曲用韵的要求而设,至于口语里还是有入声的。
”
“周德清的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却不跟三声字混合,而是单独成类,附在三声之后。
‘次本韵后’是‘黑白分明’,可见周氏强调的是口语里还存在入声。
”
⑶赵遐秋,曾庆瑞《<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中说:“周德清说的作词应该是指的是戏曲文学的创作,自然以中原之音及大都音为用韵的规范。
他们认为,当时入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业已改变,韵母和某些阴声韵相同,可以和原来的阴声韵自然的押韵了…周德清方面忠实于语言实际,将入声韵派入阴声韵的三声。
另一方面,他又要对墨守传统的韵书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做一番规劝,告诉他们在作词时要依着活着的语音把旧的押韵界限推广一些,所以说“广押其韵”“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
“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的理解:
他们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是指的是青年、老年读音的差异;第二,可能是指的是戏曲新旧语音系统的差异。
他们又指出“但还有一个可能为说的是方言,周氏说的氏方
言与中原之音之间的差异”“因周氏是江右人,知道方言中还有入声。
”
⑷李新魁《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一文,“广其押韵”李认为“依周氏的说法,入派三声是为了达到‘广其押韵’的目的的,是给语
言中还有入声的存在,周氏的话不折不扣地反映了客观的事实。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词典格律的发展过程,把入声当作其他各声的字来运用,以达到‘广其押韵’的目的并不至元始,宋词中已有成例。
”对“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他从《中原音韵》的序与创作体例上分析“当时实际寓言中的确还有入声存在”,他认为赵遐秋,曾庆瑞的看法是曲解“多么牵强附会”“口语中有入声存在但不象中古时入声分别。
”
关于《中原音韵》的性质及其所代表的音系,学界看法不同:
(1)北方话实际语音系统
①杨耐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十三世纪的北曲用韵代表当时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系统,这样《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语音,也就是当时的北方话语音,这对于我们探讨北方话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②王力《汉语史稿》上册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是为北曲而作的,可说是完全概括十四世纪的北音”,“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共分19韵类,……这是适合十四世纪的北方话(北京话)的实际语音系统的。
”
(2)大都话(即北京话)
赵遐秋,曾庆瑞《<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认为“《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正是当时大都话;《中原音韵》声韵调系统正是这大都音的反映。
”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不同意此说:“我们认为中原之音是当时中原地域通行的一种语音,在当时作为大朝都城的大都,并且又属于中原地域范围的大都会,毫无疑问是通行中原之音,倒不必肯定中原之音非得以大都音为基础的。
(3)洛阳音系说(即河南话)
李新魁《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论<中原音韵>的性质及它所代表的音系》,在后一篇文章里提出了洛音说,提出“中原
(中州)就其语言范围来说,大概指当时北方通行的共同语,就其代表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点来说指一个地域范围较为狭小的地区,然则这个共同口语又是舍命,是以什么具体方言为基础,根据我的研究,这个共同语的口语就是当时语洛阳音为主体的河南音,《中原阴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正是那时的洛阳音系。
”
总之,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等在1961-1963《中国语文》展开讨论。
P73—P74《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元人卓从之撰《琼林雅韵》:明朱权撰《菉斐轩词林正韵》:明陈铎撰《中州音韵》:明王文璧撰《中州全韵》:明范善臻《中州全韵辑要》:清王鵕撰《曲韵骊珠》:清人沈乘麐撰《增订中州全韵》:清周昂撰
《中原音韵》系统韵书分韵的异同:
①十九类:《中原音韵》、《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琼林雅韵》、《菉斐轩词林正韵》、《中州音韵》、《中州全韵》;
②二十一类:《中州全韵辑要》、《曲韵骊珠》,主要奇微和鱼模各分两类;
③二十二类:《增订中州全韵》,在二十一类基础上分出“知如”韵;
④最特殊的还是《曲韵骊珠》,它除了舒声韵二十一类外,还有入声韵八类
《中原音韵》系统韵书声调的比较P83—P84
声调由不分阴阳到分阴阳的问题,赵诚在《中国古代韵书》中评论说:“这三部韵书(《琼林雅韵》、《词林要韵》、《词林韵释》),形制基本相同,完全是一个系统,和中原音韵比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是平声不分阴阳,这是北曲南化的准备。
南方语音并非不分阴阳,只是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
当南曲作家和演唱家在《中原音韵》的启发下,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对字音阴阳之分有了认识之后,这种阴阳之分就反映到了研究当中,表现在韵书上。
首先把平声恢复阴阳的,是《中原音韵问奇集》;继而范善臻的《中州全韵》把去声也分阴阳;接着周昂的《增订中州全韵》又把上声也分阴阳;最后沈乘
麐《曲韵骊珠》不仅分出入声,而且把入声也分出阴阳。
由不分阴阳到四声都分阴阳,这可以说是曲韵南化的一个方面。
第四章
《洪武正韵》:明乐韶凤等十一人撰,分韵76部,即平上去各22部,入声10部《洪武正韵》同《中原音韵》异同之处:P84—P88
洪武正韵的编写原则是“一以中原雅音为定”这与《中原音韵》所反映的音系应该是一致的,其分韵归字则近于《中原音韵》
(一)《洪武正韵》平声不分阴阳,其《凡例》说:“按《七音略》平声无上下之分,旧韵以平声字繁,故嫠为二卷;盖因宋景间,丁度与司马光诸儒作《集韵》始以平声上下定为卷目,今不从,惟以四声为正。
”平分阴阳,始于周德清《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不同意此分法,仍承袭宋景以来平不分阴阳的旧习,而“以四声准”。
这一点对曲韵专书有影响,入《琼林雅韵》《菉斐轩词林要韵》《中州音韵》等,虽其分韵均十九,但不同的是平声不分阴阳。
(二)从声类看,《洪武正韵》仍保留全浊声母,而《中原音韵》则化浊为清。
(三)《洪武正韵》比《中原音韵》多了十个入声韵部。
有人认为《中原音韵》反映的是元大都的实际语音,没有入声,而《洪武正韵》则据毛晃《礼部韵略》产生地又近江浙,参编人多是南人,所以仍把入声独立而不派入三声。
李新魁则认为“入声的保留‘按指《洪武正韵》表面上看来与《中原音韵》不合,但后者只是按照词曲作品惯于将入声排入三声的作法加以归纳而已。
当时实际语言中还有入声以及入声韵的存在,周书对入声字的归类,基本上与明白标有入声韵的《蒙古字韵》相合,也基本上与《洪武正韵》相合。
’”我们认为李先生的说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声类方面,刘文锦曾对《洪武正韵》的反切进行系联,作《洪武正韵声类考》,归纳出31声类,若拿《洪武正韵》31声类与唐宋36字母对照:非敷混、知照混、彻穿混、澄床混(床母一部分又与禅母混)、泥娘混。
这31声类反映了当时中原的实际语音。
P88—P89
《韵略易通》:明兰茂,书反映明云南一带实际语音,分20韵部。
前十个韵部平上去入四声俱全,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后十个韵部无入声。
声类方面,《韵略易通》划分二十类,《早梅诗》概括之:(国音见书)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这二十声类,跟《中原音韵》声母系统一致,若与唐宋36字母较,全浊声母都清化了:奉合于非敷并合于滂匣合于晓群合于溪邪合于心澄床合于彻穿从合于清定合于透禅合于审
此外,娘合于泥,疑合于影,知合于照。
这首早梅诗对于考定《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有重大参考价值。
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和《中原音韵》较,平声不分阴阳,保留入声。
3《韵略易通》声调分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和中原音韵相比,平声不分阴阳,保留入声《韵略汇通》:明毕拱宸撰,书分16韵类,比《韵略易通》少四个。
情况是:P94从20个韵类减至16个韵类,反映了《韵略易通》(1442)和《韵略汇通》(1642)之间两百年来的语音变化。
如收[—m]尾的韵母,并入收[—n]尾的韵母;原读[on]的端桓韵,变读为[an],并入了山寒韵;从[uei]中有分化出[ei]韵来。
声调方面,毕书依旧保留入声,前六韵有入声,后十韵无入声。
毕书又将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连同上去入共五声。
上平和下平与《中原音韵》的阴平、阳平同。
5
《五方元音》:清樊腾凤撰,韵分十二类。
声母20个声调5类,《五方元音》音系代表了17世纪中叶汉语北方话的语音系统,对于研究现代北方方言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音韵阐微》:李光地,王兰生撰。
《音韵阐微》有个特点:就是依从满文(国书)十二字头拼音方法以改良反切,情况如下:
在每小韵之下,载《广韵》《集韵》的反切,然后标该书所定的“合声”即指声韵,等呼完全相同的反切“今用”“协用”等反切或注明“今从《广韵》”“今从《集韵》”字样(1)该书规定,反切上字采用“歌麻”(开口呼字用之),“支微齐”(齐齿呼字用之),“鱼虞”(合口、撮口呼字用之)各韵字;反切下字则采用影、喻纽字,这样,反切上字没有鼻辅音,反切下字没有字首辅音,较容易切出正确的音。
(2)然而,凡是遇到“本韵影喻两纽无字者,则借本韵旁近之字从代之,其清母浊母之分,不使或紊。
”这样情况的反切标明“今用”字样;
(3)如果是借用邻韵影喻两母的字作反切下字,则认为是“协其声”,标明“协用”字样;如果是借用邻韵非影
(4)喻两母的字作反切下字,则标明“借用”字样。
此书虽未完全革除反切之弊但做为改革反切较完备的韵书,也是研究近代读音演变的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