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孔丛子-子上请所习于子思》(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孔丛子•子上请所习于子思》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上①请所习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厉必有砥,所以致其刃也。
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又何请?”
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也,登高则睹焉。
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惑矣。
”
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
子之先君见子产,则兄.事
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道事仁爱也。
吾未谕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于子。
”子思曰:“然,子之问也。
昔季孙②问子游,亦若子之言也。
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
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则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
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
上德不德,是以无德。
’季孙曰:‘善。
’”悬子曰:“其然。
”
孟子车③尚幼,请见子思。
子思见之,甚悦其志。
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子上不愿也。
客退,子上请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
孟孺子
..无介而见,大人悦而敬之,白也未谕,敢问。
”子思曰:“然。
吾昔从夫子于郯,
遇程子于途,倾盖
..而语,终日而别。
命子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
今孟子车,孺子也,言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稀有也。
事之犹可,况加敬乎?非尔所及也。
”
子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子上。
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
遂为复书,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
使者既受书,然后退。
使者还鲁,问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授臣书,事毕送臣。
子上中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宾也。
”
(选自《孔丛子·杂训》,有删改)[注]①子上,孔白,字子上,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孙。
②季孙,与下文康子是同一人,名肥,谥“康”。
③孟子车,孟轲,字子车,一说字子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膏雨之所A生也B广C莫大焉D民之受E赐也F普矣G莫识其由H来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兄,指用对待兄长的方式,与“君子食无求饱”(<论语>十二章》)中的“食”用法相同。
B.孺子,文中指小孩子,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孺子”词义相同。
C.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
常用来形容朋友相遇、亲切谈话的情况。
D.“使以书如卫问子上”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上向子思请教治学之道,子思认为治学必须像圣贤那样,从经典开始学习才会有真才实学。
B.子思言传身教,以踮起脚来遥望远方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清楚为喻,勉励子上要勤奋学习。
C.子思借子游回答季孙之问一事让悬子明白了“圣道与仁爱应该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道理。
D.子上把回信交给使者时的态度不如其父子思对使者的态度礼敬有加,这引起了使者的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
(4分)
译文:
(2)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4分)
译文:
14.为什么子思对孟子车“悦而敬之”?(3分)
【答案解析】
10.BD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原文标点)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
11.A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
“兄”是名词做状语,“食”是名词活用动词,两者用法不同。
12.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
“子上把回信交给使者时的态度不如其父子思对使者的态度礼敬有加”说法错误,原文中使者只是不明白子上与子思这样做的原因,并没有认为子上不如其父子思对自己的态度礼敬有加,更没有因此而不满。
13.(1)孔白啊,我曾经冥思苦想可并没有收获什么,但通过学习我就恍然大悟了。
(得分点:“尝”“得”“寤”各1分,句意1分)
(2)孔子去世的时候,我没有听说过鲁国人像这样来悼念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得分点:“闻”“若是”“奚”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
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①欣赏孟子车的志向;②孟子车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君子;③孟子车真心爱好仁义之道。
(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概括相关内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本题的主要信息在“子思见之,甚悦其志”与“吾昔从夫子于郯……世所稀有也”两处。
【参考译文】
子上就自己所治的诸子百家之学向子思请教,子思说:“我们先祖曾这样教导我们:学习必须像圣贤那样(从经典开始),才能具有真才实学;刀必须经过磨刀石的打磨,才会有锋利的刀刃。
正因为如此,从前我家夫子大人教育学生都一定是从《诗经》《尚书》开始的,然后再教他们学习礼乐,但诸子百家的杂学不包括在内,你还有什么可向我请教的呢?”
子思对子上说:“孔白啊,我曾经冥思苦想可并没有收获什么,但通过学习我就恍然大悟了;我曾经踮起脚来遥望远方却什么也看不到,可是一登上高处我就什么都看见了。
所以,一个人如果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困惑了。
”
悬子向子思问道:“我听说性情一样的人会相互吸引,志趣相同的人会亲密无间。
您的先祖孔子见到子产的时候,把他当作自己的兄长一样敬爱有加,但世人都认为子产是仁爱之人,而称孔子为圣人,这意思是说圣道在下仁爱在上。
我不明白圣道与仁爱究竟应该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所以来问问您。
”子思回答说:“你所问的确实是个问题。
以前季孙氏也曾向子游问过同样的问题。
子游回答说:‘子产的仁爱与孔子的圣道之间的区别,就好比灌溉之水与润物甘霖的区别!’李康子说:‘子产去世的时候,郑国的男人不佩玉,女人不戴珠,国人在里巷中痛哭三个月。
停歌止乐以悼念子产。
孔子去世的时候,我没有听说过鲁国人像这样来悼念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子游回答说:‘灌溉的水能到达的地方庄稼就能生长,到达不了的地方庄稼就得枯死,所以灌溉之水的好处百姓都能清楚地看到。
但是为甘霖所滋润生长的作物可就又多又广了,百姓普遍都得到了恩惠,但谁也不会去想搞清楚这甘霖是从哪来的。
上德是那种潜移默化、不露形迹之德,施德者并不自以为有德,所以百姓也浑然不知,就好像无所谓德一样。
’季孙氏说:‘说得好!’”悬子也说:“确实说得好。
”
孟子车很小的时候求见子思。
子思接见了他,(且)特别欣赏孟子车的志向。
(子思)就让子上在旁陪坐,子思对孟子车礼敬有加,看到父亲对孟子车如此优礼,子上颇感不快。
孟子车离开后,子上向父亲问道:“我听说士人之间如果没有介绍人就不能直接见面,女子如果没有媒人就不能出嫁。
孟子车这个小孩子没有通过介绍人就径自来求见您,而您却这么高兴又对他礼敬有加,我对此很不理解,请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子思说:“是这样。
以前我曾跟随先祖孔子到郑国去,途中遇见当时的贤士程子,他俩一见如故,停车交谈,谈了一整天才告别。
(先祖)让子路把一束帛作为礼物赠送给程子,因为他把程子看成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君子。
现在的孟子车,尽管还是个小孩子,但言必赞美尧舜之世,真心爱好仁义之道,像这样的人如今实在罕有。
向这样的人拜师学习都是应该的,更何况是对他敬重有礼呢?我看你不如他。
”
子思在鲁国,派遣使者带着信件去卫国问候子上。
子上面向北方拜了几拜之后,再接过来信恭敬地阅读,然后请使者吃饭。
写好了回信,子上回到庭院中央又面朝北方拜了几拜,再把回信交给使者。
等到使者接过信件,子上就退入室内。
使者返回鲁国后,向子思问道:“当初您站在堂上面朝南方把信交给我,然后又送我出发。
但是子上在庭院中央行完拜礼把回信交给我后,却没有送别我,这是为什么呢?”子思说,“他行拜礼后不送而退,是臣子对君父见毕即退的应有礼敬,而我派你送信时之所以临行相送,则是对你以宾客之礼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