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创生,构建有温度的数学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码解析】
融贯创生,构建有温度的数学课堂
陈光珍
数学是什么?在梁祖秀老师的眼里,数学是一首诗,一幅画,更是一种境界。

她用教学实践赋予数学以温度,赋予数学以色彩,让数学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思维的灵动。

梁祖秀老师在她从教20年的生涯中,一直恪守自己的诺言“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让每一天都是新的”。

她带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徜徉在“有温度”的数学课堂里。

一、学科融合,思想创意有温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赋予了数学学科工具性、文化性、科学性。

梁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的精髓,把握《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实行学科融合,构建有温度的小学数学课堂,着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2013年,她承担了“全国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公开课,执教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一课。

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在操作、观察、计算、思考、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各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数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理解、掌握“比例尺”知识后,梁老师以中国地图、日本地图为载体,问学生:“中国大还是日本大?”学生自然回答:“中国大!”教师继续设问:“为什么
在图上看到两个国家的南北距离差
不多呢?”此时课件出示不同比例尺
的中国地图和日本地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例尺的
后项不同,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就
不同。

图上距离是相同的,但中国
地图比例尺的后项大得多,算出来
的实际距离就大很多。

反之,日本
地图的图上距离小很多,算出来的
实际距离就小很多。

于是,梁老师继续设问:“如果
用同样的比例尺,会是什么样呢?”
此时课件出示用相同比例尺画的中
国地图和日本地图。

课件一出示,学生发出惊叹:
“用同样的比例尺,很清楚地看到中
国比日本大很多很多……我们一定
努力学习,让祖国更强大。

”听到学
生的肺腑之言,教室里响起雷鸣般
的掌声。

这样的数学课堂,立意深远,将
地理、道法、数学等学科知识内外融
合、左右拓展,彰显出数学强大的感
召力,让儿童内心迸发出爱国、爱
家、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二、技术融入,方式创新有
温度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
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向学生提
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
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
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
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
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把
自己置身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学的
结合点上,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
操作有机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合作
探究有效结合、将传统作业与网络
作业双向结合,切实转变教与学的
方式,开阔视野,构建起有温度的数
学课堂。

她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
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将课前预
习作业设置为:用纸片剪一个三角
形,并回忆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
是多少度。

在课堂教学中,她向学生提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说说
你是怎样思考的”的问题,随后请学
生动手操作、思考后在小组交流。

学生因为有思考的支点,也有实践
操作的素材,便大胆尝试、动手操
作、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

在全班交流的活动中,小组代
表在电子白板上通过拖、画、拽、圈、
移、投影等形式直观形象地汇报:
组1:我手里拿的是一个锐角三
角形。

我们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
度数,然后加起来是180度。

组2:我手里拿的是一个钝角三
角形。

我们把三个内角撕下,拼在
一起,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
的内角和是180度。

组3:我们用推理的方法得出三
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因为两个
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沿长方形
对角线对折后得到两个直角三角
形,那么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180度……
在交流活动中,梁老师通过课
件演示,与学生一起验证:钝角、锐
创见
47
2019.01B ·(理论)·
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为180度。

当验证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时,学生激动地跳起来,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梁老师就是这样通过优化课堂学习活动,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凸显了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生活融贯,路径创生有温度
让数学情境化、生活化、系统化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要求。

梁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思、思以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梁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编例题:泸师附小城西学校共捐图书2100本,准备
将这些图书送给手拉手学校——分
水小学。

分水小学一年级有100人,
二年级有200人,三年级有400人。

请你想一想,该怎样分配这些书
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探索出以下分配方法:
学生1:平均分给每个年级,
2100÷3=700(本),每个年级分得
700本。

学生2:平均分给每个人,
2100÷(100+200+400)=3(本),每
人3本。

学生3:我觉得图书不应该平均
分给每个人,而应该分给每个年级,
让他们像我们学校这样建立“年级
图书漂流柜”。

因为一个年级是一
个团队,是一个整体,共同分享图
书。

我觉得要根据各个年级人数对
应分配比较合理:2100÷(100+200+
400)×100=300(本),2100÷(100+
200+400)×200=600(本),2100÷
(100+200+400)×400=1200(本)。

学生4:我赞同第三位同学的观
点,但计算方法可以简单些。

我们
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写成比例100:
200:400=1:2:4,再把2100本图书按
比例分配:2100÷(1+2+4)=300
(本),300×1=300(本),300×2=600
(本),300×4=1200(本)。

梁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这样通过
创造性使用教材,赋予数学知识的
生活气息,让数学“润物细无声”地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的数学
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
生在生活与经验的融合中,放飞思
维,张扬个性。

教育让人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
地上。

梁祖秀老师在咫尺讲台上,
潜心耕耘,在融贯创生中构建起有
温度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
所)
创见
48
2019.01B ·(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