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含答案)5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 土壤肥沃
B. 水源不足
C. 地形平坦
D. 交通便利【答案】 B
【解析】【分析】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南通地区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
读“南通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县(市)中,既濒长江又临黄海的是()
A. 海门
B. 如东
C. 如皋
D. 海安(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
A. 11人/平方千米
B. 91人/平方千米
C. 110人/平方千米
D. 910人/平方千米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南通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以上四个县中,既濒临长江又临黄海的是海门县,海安市没有濒临长江,如东县没有濒临长江,如皋市没有濒临黄海,故选A。
(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由南通市的面积和人口总数可知,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910人/平方千米,故选D。
故答案为:(1)A;(2)D;
【点评】(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上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2)考查人口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学生要记住计算公式,同时要注意单位变化。
3.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
A. 武夷山
B. 太行山
C. 雪峰山
D. 戴云山(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A. 防震
B. 防风
C. 防洪
D. 防沙(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
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
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
【答案】(1)D
(2)B
(3)D
【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
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
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
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
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
故答案为:B。
(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
故答案为:D。
【点评】(1)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岭连绵不断,山地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素称“东南山国”。
主要山脉有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太姥山脉、戴云山脉、玳瑁山脉、博平岭山脉。
(2)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
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在夏秋季节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3)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
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
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4.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A. 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 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 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 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 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 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 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
(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
故选:D。
【点评】(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5.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法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英语【答案】 C
【解析】【分析】解: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是英语;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 ;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6.某地的五个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读该地等高线与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其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据调查,在五个古聚落中丁聚落保存得最为完好,其原因是丁聚落()
A. 气候湿热
B. 地形平坦
C. 交通闭塞
D. 经济发展快(3)来到丙地的游客在地面上借助望远镜向其它四个聚落所在的方位观察,最可能见到的是()
A. 甲地--海上明月
B. 乙地--炊烟袅袅
C. 丁地--小桥流水
D. 戊地--激流飞瀑
【答案】(1)A
(2)C
(3)D
【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处和公路线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甲地是图中发展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
一个,故选A。
(2)图中丁聚落位于河流支流的上游河谷之中,地形较为封闭,且只有乡道与外界沟通,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丁地的古聚落保存的最为完好,故选C。
(3)读图可知,图中的五个聚落的海拔均在0~50米之间,从丙地向甲、乙、丁地观察,视线均会被地形阻挡。
戊地与丙地之间,没有地形阻挡,可以对视,且戊地河谷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水流湍急,可能形成激流飞瀑的景观,故选D。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数值较高处发生弯曲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是集水区域,可能有河流发育。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即由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
在寻找河流位置时,要首先判断出山谷的位置,结合位置来解答。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7.甘肃省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600万,则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A. 33人/平方千米
B. 60人/平方千米
C. 600人/平方千米
D. 300人/平方千米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的人口总数除以当地的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是由2600万人/43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是60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8.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 C
【解析】【分析】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
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9.读“世界人口增长表”和“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表”,回答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
A. 10亿→20亿
B. 20亿→30亿
C. 30亿→40亿
D. 40亿→50亿
(2)下列大洲,人口数(2010年)最多的是()
A. 非洲
B. 欧洲
C. 大洋洲
D. 亚洲【答案】(1)D
(2)D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各大洲差异很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大部分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的发展。
(1)由表格数据可知,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40亿→50亿,只经历了12年,故选D。
(2)由2010年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数可知,各大洲中亚洲的人口数量最多,约41.56亿人,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故选D。
故答案为:(1)D;(2)D;
【点评】(1)考查学生读表分析能力,答案完全在表里可以得出来,这种题目学生要细心和耐心一般都能答对。
(2)同样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读图能力也是地理教学一块重要的内容,要注意在平时多练习。
10.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
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下图)。
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多雨,易于储水
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
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
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图中的省区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A. B.
C. D.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地坑院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调节气温,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故答案为:B。
(2)读图可得,A是贵州省,B是辽宁省,C是陕西省,D是青海省,其中陕西省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
(2)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分。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11.读下图,回答下列两题。
(1)某探险队于6月至7月,经如图所示路线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途经
①、②、③、④四地,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探险考察过程中,探险队员曾遭遇“狂风暴雨”袭击,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上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自然环境影响人口的分布,从图中可知,②③④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疏,①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而且是热带季风气候,适合人居住,人口密
集;故C符合题意。
(2)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季,从图中可知,①是热带季风气候,6月至7月是当地的雨季,故A符合题意。
【点评】(1)目前世界大量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方,多属平原、丘陵,地势低平,土地利用率高,负载量大,人口往往集中。
如中国沿海平原带、欧洲平原带、南美平原带、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平原带都是世界人口集中地区。
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都是人口分布比较稀疏的地区。
(2)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以南,除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西南季风不稳定,常发生水旱灾害。
当西南季风强盛,来得早,退得晚时,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当西南季风风力较弱,来的晚,退得早时,则容易发生旱灾。
12.塔吉克斯坦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以上,该国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
读“塔吉克斯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塔吉克斯坦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深居内陆
②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③境内有大量冰川分布
④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塔吉克斯坦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该国西南部,主要原因是这里()
A. 纬度较低,阳光充足
B. 地势较低、水源充足
C. 气候温和多雨
D. 平原面积广大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塔吉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熟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冰川广布,综上所述,本题A符合题意。
(2)从图中可知塔吉克斯坦的西南部,地势较低,河流多,水源丰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1)塔吉克斯坦,全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位于阿富汗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
(2)一搬在地势地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
13.(怀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德雷克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A. 印度洋、亚洲
B. 北冰洋、南极洲
C. 大西洋、非洲
D. 太平洋、大洋洲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稀疏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4)③处分布着因纽特人,他们属于()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1)A
(2)D
(3)C
(4)B
【解析】【分析】(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故选A。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故选D。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图中人口稀疏的是③处北冰洋沿岸地区,故选C。
(4)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理解答题。
14.(黑龙江)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
A. 平遥古城
B. 丽江古城
C. 皖南古村落
D. 威尼斯城【答案】 D
【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15.(盐城)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读下列四幅聚落景观图,完成小题。
(1)下列聚落与分布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A. 蒙古包﹣青藏高原
B. 竹楼﹣西双版纳
C. 窑洞﹣云贵高原
D. 冰屋﹣东北平原
(2)目前,图中窑洞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湿地破坏
C. 森林砍伐
D. 河流污染【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竹楼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冰屋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
故选:B(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故选:A
【点评】(1)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16.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的是()
A. 亚洲南部
B. 南美洲东部
C. 欧洲
D. 亚洲东部【答案】B
【解析】【分析】以上四个地区中,亚洲南部、欧洲和亚洲东部都属于人口稠密区,南美洲东部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而在高纬度高寒地区,高山高原地区,干旱沙漠地带和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比较稀疏。
17.下图是波斯湾沿岸灯光图。
该地区城市大致分为能源城(能源开采、冶炼为主:其工业区昼夜开工)、消费港口城(贸易、金融等非能源产业为主)和沙漠新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常年彻夜灯火通明,此处城市多属于()
A. 能源城
B. 消费港口城
C. 沙漠新城
D. 旅游城市(2)丙地灯光较少,原因可能是()
A. 农田广布,民居分散
B. 高温多雨,没有城市
C. 炎热干燥,人烟稀少
D. 畜牧业发达,城市少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甲地常年彻夜灯火通明,说明此处城市多属于昼夜开工的能源城,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故选A。
(2)由图可知,丙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这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生存条件恶劣,人烟稀少,故选C。
【点评】(1)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经霍尔木兹海峡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一些大型油轮需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的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等。
(2)“中东”是指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的控制,终年炎热干燥,使得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水资源成为制约中东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18.下列地理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地形平坦
B. 水源充足
C. 交通便利
D. 资源贫乏【答案】 D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是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地区,所以如地形崎岖、资源贫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地方不利于聚落的形成;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9.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
B.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
C. 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丙处
D.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答案】 D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河流。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交汇处。
乙处位于河流两岸,且有公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故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乙处。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0.民居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
下列建筑风格最能体现湘西民族特色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A项是西亚地区墙厚窗小的碉堡式建筑,B项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C项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D项是“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