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学课件)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文本
1、主旨句是哪一句?
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 天下人,将疼爱妻子的情感升 华为天下谋永福,尽显志士胸 怀与内心悲壮。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2、作者有何愿望?现实如何?
愿望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
现实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研读文本
3、第二段中有三处用典,请找出来并分析其用意。 “司马青衫”
知 人 论 世 矢志不渝真志士,情深不寿痴女子。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 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1911年5月19日,林觉民牺牲不到一个月时,陈意映因为悲痛过度,诞 下了早产的遗腹子。因林觉民在信中曾写“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 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林觉民的字)在也”,陈意映给孩子其名为仲 新,取“改天换日,迎来新中国”之意,这便是林觉民的志向所在。
知 人 论 世 如玉美君子,慷慨悲壮士。
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 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其间,林觉民曾返乡一次,他躲藏于福建西禅 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 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可是因为怀孕只能作罢。 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州,陈意映则在福建待产。 4月初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4日在九龙岛醉人的夜色中,在狭小的赁屋内,林觉民写下了给父亲的 《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研读文本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 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汝忆否
夫妻谁先死 的谈话
三 忆
回忆
新婚的甜蜜 生活情景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 着想“无所不至”,用事 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 情的人,将“小我”之情, 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 得淋漓尽致。
又回忆
两次离家未 能将实情告 诉妻子的原 因和心情
论说“吾至爱汝”
研读文本
吾诚(确实、的确)愿与汝相守以死, 第(只是) 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 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 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 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还是)汝能之乎?即 (即使)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徒(白白地)使两地 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 为 苦 也 , 将 奈 之 何 ( 奈何,怎么办) ? 今 日 吾 与 汝 幸 双 健 。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 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 所以(……的原因)敢率性 ( 任性) 就 死 不 顾 汝 也 。 吾 今 死 无 余 憾 , 国 事 成 不 成 自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 ,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 重,其中一位24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 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 动天下。
解题
提笔与妻诀,捐躯赴国难。
这封信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 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 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 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 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 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 为传诵。《与妻书》这个题目 是后人加的。
研读文本
林觉民因何写下此信?心情如何? 表死别之意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
恐汝不察吾衷
写遗书时的心情 悲
研读文本
吾至爱汝,即(就是)此爱汝一念(想法),使吾勇 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同“够”)?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扩充)吾爱 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的原因)敢先汝 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 为念,当亦乐(以……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幸福 和利益),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表希望)勿悲!
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本
意映卿卿如晤(见面),吾今以(用)此书(信) 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 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 落下,名作动) , 不 能 竟 ( 完成) 书 而 欲 搁 笔 , 又 恐(担心)汝不察(知道、体察)吾衷(内心),谓 (认为)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取独)不欲 吾死也,故遂(就)忍悲为(跟)汝言之。
依新与仲新两子虽然给陈意映带来无限的宽慰,但是,对丈夫林觉民 的思念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林觉民牺牲后,陈意映无法承受这样沉痛的 打击,数度想要轻生,在林觉民父母的苦心劝慰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可是,究竟还是因为悲痛过度,陈意映在两年后因病离世,去世时年仅23 岁。
诵读课文
会晤 wù 栖息 qī 旁午 bà ng
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新式学堂),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等学 说,大量阅读了当时的进步书刊,如《民报》《浙江潮》《猛回头》等。思想激进, 致力于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眼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林觉民四处传播 革命思想。在一次活动中,他声泪俱下的演讲了一篇名为《挽救垂危之中国》,大 呼“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他口齿伶俐,演讲极具煽动性,引得台下学生热血沸 腾,当时学堂的一位教员见此场景,惊叹到:“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知 人 论 世 如玉美君子,慷慨悲壮士。
1907年,林觉民奉父命自费去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 当时两人的长子依新才满周岁,正是最需要找人照顾的年龄,陈意映却告诉丈夫, 尽管去追求学问,家里的事情无需挂怀,有自己一人就够了。 林觉民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与德文。他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还积极发声,在康有为、梁启超来日宣传君主立宪时奋笔写下《驳康有为物质救国 论》的文章,敢于和权威唱反调。 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深受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影响,成为了 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依旧发挥着他的演讲才华,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 巡回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知识延伸-书信体格式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
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正标
称呼
——致墨子的一封信
副标
尊 敬 的 墨 子 问:候
您好!
……
正文
此 祝致 辞
敬礼!
署名
日期
小明 4月 2日
知识延伸-书信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研读文本
吾真真(的确、确实)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 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 (表判断) 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 适(恰好, 正巧) 冬 之 望 日 ( 农历每月十五) 前 后 , 窗 外 疏 梅 筛 月 影 , 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 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 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 行。”吾亦既(已经)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 (乘着方便的时机)以(把)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 又不能启口,且以(因为)汝之有身也,更恐 不胜(承受) 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 (用)寸 管 ( 笔) 形 容 之 。
眷属 juà n 筛子 shāi 模拟 mó
称心 chè n 肖像 xià o 哀恸 tò ng
彀中 gò u 应和 hè 禁受 jīn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交代给妻子写这封信的原因,表达了悲痛之情。
第二部分(2~5) :回忆夫妻的恩爱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 恋与不舍之情。
第三部分(6~8) :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 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1887年—1911年)
知 人 论 世 如玉美君子,慷慨悲壮士。
林觉民尚未学会说话,就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 叔父林孝颖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诗词文赋样样精通,以才闻名;嗣母温柔敦厚, 是个端庄的贤妻良母。
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且少有大志,不屑于科举。 13岁应父命参加科举童生考试,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提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 七个大字,愤而离开考场。
知 人 论 世 如玉美君子,慷慨悲壮士。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汉族,福建闽县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 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后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 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 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 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 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揣摩重要的语句,品 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语言浅近晓畅的特征和排比、设问、反 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 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体会林觉民在个人 私情和国家大义之间做出的抉择,加深对作者的时代 使命的深刻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 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知 人 论 世 如玉美君子,慷慨悲壮士。
在起义前动员大会上,林觉民登台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他神情坚毅地说 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但定能感动同胞。”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 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 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在双 方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流弹击中腰部,倒地竭力被俘。 当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已经受到了严刑拷打的林觉 民,虽然遍体鳞伤,依旧态度从容,侃侃而谈,从世界形势讲到革命道理,从清吏 暴政讲到百姓疾苦,最后他说清朝不过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不用多久,便会倒 在革命的浪潮之下。 张鸣岐不禁叹道:“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若留给 革命党人,实为后患,必杀之。” 就这样,年仅24岁的林觉民,5月3日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他面不改色,大笑 道:“吾今日登仙矣。”
知 人 论 世 如玉美君子,慷慨悲壮士。
18岁的林觉民听从父亲的安排迎娶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陈意映。
林觉民崇尚新思想,兴办了一所女学,实践邹容提出的“革命与教育并 行”;又动员同族女眷接受新式教育,包括他的妻子陈意映和堂妹林孟瑜。 除了教她们旧学,还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倡导男 女平等,鼓励女同学们放脚。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女学学员中有很多人放开小脚, 走出家门,求学于刚成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林觉民认为读新报能充实头脑,建立了一个读报所,号召大家聚集一处共同阅读进 步报刊。陈意映为了支持他,挤出家用充作活动的经费,购买了《革命军》《猛回 头》等革命读物供大家阅读。 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琴瑟和鸣,在思想观念方面,更是一拍即合。
——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太上之忘情”
——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老吾老”“幼吾幼”
——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 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研读文本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 语(告诉)曰: “ 与 使 ( 与其) 吾 先 死 也 , 无 宁 ( 不如) 汝 先 吾 而 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对、正确),而亦无词 相答(回复我。相,代指 我)。吾之意盖谓以(凭)汝之弱,必不能禁(经受) 受住失 吾 之 悲 , 吾 先 死 , 留 苦 与 汝 , 吾 心 不 忍 , 故 宁 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 卒(终于,最终) 先汝而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