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考试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
黄金卷06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尽伦”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

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

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弘扬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

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

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幸福。

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已经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会导致人生异化,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

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

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最低层次的需要。

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
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

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的观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B.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快乐更重要。

B.先秦诸子认为,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就会自觉修身行道。

C.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D.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3.(3分)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B.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

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后让病人好转时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5分)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5分)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遗忘的士兵【注】
[法]盖伊·萨杰
我现在对于局势已经不再清楚,我正在忙于发现在我们师等待过河的那些人里面有没有我的朋友,但
是我的寻找一无所获。

对于筋疲力尽的士兵而言,我们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必须渡过第聂伯河。

自从我被编入了进攻部队以来,就再也没有收到葆拉的信。

虽然我们的部队活动频繁,但是和葆拉失
去联系这件事一直让我的心里很难受。

在那些战斗中的极度沮丧和厌倦里,儿女情长的话语已经完全失去
了意义。

那些在爆炸中坍塌的房屋似乎也让我对生活的正常感觉随之坍塌,那些战争里的痛苦远远超过了
无法实现的爱情所造成的痛苦。

我常常想,如果我能从这场战争里活下来的话,那我对生活的要求是极其
微小的。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都还在朝不保夕的话,那他如何能够为那些爱情的失意而耿耿于怀呢?自从别
尔戈罗德的恐怖以后,我对世界的所有原来的认识都被摧毁了。

在瞬息万变的战局里,我们常常不知道到
底要放弃生活里的哪些事物才可以取得某种身心上的平衡。

我依然不愿向死亡屈服。

我已经在那些极度的
恐惧中向自己发誓:即使是失去一切财富、爱情,甚至是一部分肢体,我也要从这场可怕的战争中活下来。

①我从老兵那里也学会了一件宝贵的事情,那就是无论在何种艰难的环境里,我都可以重温那些美好
的回忆,即使我躺在冰冷的雨地里任凭雨水湿透全身的时候也不例外。

那些在我脸上流下的雨水可以让我
的眼泪不被别人看到。

雨在不停地下着,一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停了下来。

我们站的河岸边的土地完全成了一片踩起来像海绵
的地方。

我们全身早就没有一处是干的了,有些人干脆把自己的衣裤都脱了,
光着身子在岸边等待着。

②大多数时间我们都站在岸边看着那些渡船在来回地运送着士兵们。

到了中午的时候,尽管天依旧下着小雨,但是一队俄国人的伊柳辛式强击机出现在了我们这里。

我们
一边诅咒着这些带来厄运的飞行器,一边迫使自己趴在了黏糊糊的河岸的泥土上。

那些飞机向我们来回扫
射和投弹了3次。

③又有一些士兵成了这次渡河行动新的阵亡者。

终于在下午6点钟的时候,那时天色已经渐渐变暗,我们师的部队开始登船了。

模糊和短促的笑容闪现在人们的脸上,至少我们开始过河了,这一切的麻烦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我们
马上就可以换上干衣服,然后就是好好睡一觉,再也不用担心俄国人了。

我们都在憧憬河那边的新生活,
但是还有一个恐惧——在我们过河的时候会发生问题吗?那些过度使用和严重超载的渡船是否能够撑得住?或者它们会突然沉没并将船上的士兵带到幽深的河底?还有那些俄国人的雅克飞机……如果那些飞机出现
的话……我们都非常清晰地记得前天在河面上的那场屠杀。

天渐渐黑了,俄国飞机在晚上很少出来,④也许至少现在我们不再受它们的威胁了。

当轮到我时,我和大约100名士兵登上了渡船,渡船的木板边上被数以千计的士兵的皮靴底磨得到处
是木渣。

水面离渡船的边上只有大约20厘米,这让我有些不安。

过河大约花了15分钟,但是好像是过了一个世纪一样。

河水缓缓而轻柔地从我们的周围流过,这让我
们这些焦急渡河的人心里感到烦躁和狂乱。

有几个家伙一直在数数,不知道他们是在计算时间呢,还是在帮助自己睡觉。

船的前部传来声音说我们马上就要靠岸了。

那些在船前部的人可以看到那个笼罩在雾气之中的河岸了。

我们的心跳开始加速,默默地希望船的马达能够转得更快一些。

我们马上就要上岸了,而此时天空依旧是安静如常。

一艘空空的渡船经过我们向东岸驶去。

我们冷冷地看着这艘船。

任何向东的运动都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

现在西岸离我们只有20米远了。

我们依旧不敢动一动,如果是在其他的情形下,我们一定会跳起来欢呼。

在经历了那么多天的等待和沮丧之后,我们得救了。

现在船离岸只有10米了……然后就是5米。

马达开始倒转起来,船缓缓地停了下来,停靠在一个由木桩搭成的码头上。

我们又听到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说要慢慢和小心地挪动。

我们一个接一个踏上了岸边的土地,这里的土地就像是东岸那般泥泞。

但是这些泥泞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已经到了河的另一边。

西岸意味着安全,这里也是我们和俄国人之间的天然屏障。

大家都强烈渴望这种安全感很久了。

德军战报里的命令是明确的:我们必须要死死守住第聂伯河的防线。

敌人不能从这条防线通过,在明年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发起反攻,一直把那些俄国佬丢到伏尔加河里去。

在痛苦而漫长的撤退途中,还有在东岸的似乎无尽的等待中,所有人都在想着这个命令。

⑤我们的厄运似乎随着我们踏上西岸而结束了,我们就要重新整编,领到干净的衣服,休假,还有那个我们还没有被打败的信念。

当然,西岸依旧是俄国的土地,但是这是一块在几年前曾经欢迎过我们的土地,这里的人们喜欢我们。

我们似乎感到像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一样。

【注】节选自《被遗忘的士兵》一书,该书记述了一个普通德国士兵在1942年至1945年德国与苏联空前惨烈战争中的真实个人见闻。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已经不在乎战争局势的发展,“我”试图从过河的人中找到自己的朋友,体现“我”仍然关心着朋友的安危。

B.“我”对渡河后换上干衣服、好好睡一觉的想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表明已经筋疲力竭的士兵们渴望摆脱困境。

C.文中“但是还有一个恐惧”之后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接着连用几个问号,渲染紧张的氛围,突出大家内心惊惶。

D.文中多处使用数字对对象进行描述,既表明“我”在战场上观察细致入微,也表现出“我”在渡河过程中极其不安。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宝贵的事情”指在艰难处境中重温美好回忆,这是战场生存智慧的体现。

B.句子②中“都站在岸边看着”体现出士兵们对渡河急切以及对战争的惨烈感到麻木。

C.句子③中“又”表述似乎淡写轻描,但眼前的景象其实已经在不同的时空反复上演。

D.句子④中“也许”和⑤中“似乎”都体现对安全不确定,表明士兵们内心战战兢兢。

8.(5分)本文记述了“我”随军渡过第聂伯河的过程,文章第2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5分)文章题为“被遗忘的士兵”,请根据文本谈谈对此标题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

中间唱和颇多。

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选自《唐才子传》)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B.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C.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D.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本文中的“迁”,与《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不同。

B.江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理概念,古代指长江以东地区。

按照地理概念,古人也称“江东”为“江右”。

C.耻,意为“以……为耻”,与《师说》中的“而耻学于师”的“耻”意思相同。

D.永泰,文中指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

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镇守南阳。

B.皇帝让各个皇子分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

后来永王李璘造反,肃宗召其商量,认为他的意见与众不同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C.高适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劝谏,招致李辅国的嫉恨。

李辅国在皇帝面前诋毁高适,高适因此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D.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一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明他在政治军事上有突出的才能,而材料二所记偏重他的才学品性,其他如政治活动、为官业绩等却一笔带过。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

(2)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

14.(3分)材料二中说高适“敢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宫阙名。

15.(3分)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

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16.(6分)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

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写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2)屈原在《离骚》中写不愿同流合污,退而洁身自好,运用比喻,抒发自己荷花般高洁的句子是“,”。

(3)《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21.(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她虽然冻得红惨惨地瑟缩着,但是笑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5分)文中写“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她”和“他”,赋予景物不同性别的人称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一位将军带领士兵打仗,在一次战役中,敌我双方势力相差悬殊,他的手下兵力只是对方的十分之一;这时候,众将士对这次的战役胜利信心极其不足,于是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他拿出一枚钱币对众将士说:“胜负在天,这场战争的命运就由神灵来决定吧,如果抛落的钱币正面朝上的,就说明神灵让我们战无不胜;相反,如果正面朝下,就是失败。

”接着,他连抛了三次,钱币的正面都是朝上;这时全军上下将士欢呼雀跃,最后出战大胜而归。

凯旋后,将军拿出当时的钱币给众将士看,将士们这时候才明白原来钱币正反两面都是正面的。

请以“信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