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策略里的alpha与bet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pha策略里的alpha与beta
大家必须承认虽然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关键是老天赏不赏饭吃。
比如说,最近大家明显感觉到波动率比较大的alpha策略比波动率比较小的alpha策略好赚钱。
低波动的alpha策略难赚钱好理解,毕竟大家把大因子都限制死了,大体上都是高换手、交易型策略——毕竟一年换手个大几十倍以上才能降低波动。
随着alpha策略接的钱越来越多,交易型策略肯定越来越面临僧多粥少、鲨多鱼少的境地,毕竟市场的流动性、波动性就这个样子,已经很多机构在研究韭菜镰刀比了,上限嘛,肯定不会无穷大,大A股长期的日均成交额也就5000亿左右的水准,总不可能天天维持1万亿以上。
至于波动率,年化总不至于一直30%以上。
既然鼓励长期资金,肯定上头是厌恶大涨大跌的。
最近被问比较多的是为啥波动率更大的中长期alpha表现不错。
其实画张图就很容易理解了:
上面是几个指数相比中证500(000905)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可以看到:
1.从2017年开始是大盘股(上证50)严重跑赢了中证500,直到2019年11月底到达高点,累计跑赢了64%,之后一路回撤;
2.从2016年开始创50(399673)严重跑输中证500,直到2019年7月开始咸鱼翻身,之后一路连续跑赢。
当然,创成长(399296)之前没有跑输太多,之后大幅跑赢。
由于我们是分析私募的不是run私募的,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分析私募的beta,这比创造alpha简单10000倍。
现在想一下你是一个开私募做alpha策略的,只要你不是非常严格控制风格敞口的,总归会赌一下风格,那最简单的策略就是看一下最近的风格趋势是个啥,风往哪边吹?那么当时间来到2019年7月,你作为一个开私募的老板就会观察到:
1.好像大盘股风格还在持续,但估值有点贵,风格持续的概率降低了;
2.创成长好像开始有点好了。
但是,如果你把这时候的数据放到统计模型里,会发现趋势还并不是特别显著,所以大部分的私募这时候风格还没转过来,一直到了2019年12月。
这时候经过11月开始的快速回撤,即使是最后知后觉的模型也知道大盘股不大行了,而早一步转到成长风格的老板们已经谈笑风生了。
而这时候创成长已经好了一段时间,统计模型也有足够的数据判断成长趋势建立了。
于是大家通过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均转向了成长风格,偏向基本面的alpha策略又活过来了:
上面是之前那张图改成了起点是2019年6月,纵轴同样是相比中证500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各个风格最近怎么走。
很显然,早一步转向成长风格的老板在2019年下半年和最近都吃香喝辣,但是大家无论如何都不信模型能这么神,毕竟大家都是做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归根结底还是基于数据和统计,但算命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大规模、低频次的风格反转只能靠拍脑袋,所以江湖盛传某老板是拍脑袋调因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长风格暴露大的私募在上面蓝圈的那段时间表现不好。
但是进入4月,人家又涨回来了。
所以其实中长期alpha策略容易赚钱的基础——也就是beta是风格稳定性。
如果风格稳定,就更容易统计建模,就可以各种浪(自变量x波动低,系数大点也无所谓),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起吃肉。
如果风格天天变,那就没辙了,beta赚不到钱只能靠真alpha了。
当然,至于说抓beta是不是私募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抓beta肯定比生产纯alpha容易,但现在这市场抓alpha的太多了,大家肯定越来越靠天吃饭,但是靠天吃饭的同时,抓beta的能力大家也是有高下的,到底这钱花的值不值,就看各位老板对私募有多少信心了。
这就好像CTA,你说长期效果如何?大家都知道CTA长期是低夏普。
但是你真不配,
碰到今年这种几十年一遇的黑天鹅,那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因为当初看不懂而投不下手某家头部私募饮恨错过而干瞪眼。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长期来看,long gamma带来的excitement 才是资管行业的party不over的基础【对不起中英文混杂了】——没行情的时候能守住,来一波行情能突破——能让投资人兴奋的排行榜才是行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