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山大学新生暑期读《弟子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中山大学新生暑期读《弟子规》
作者:山东孟迎新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3年第11期
山东孟迎新
【事件点击】
今年7月,中山大学新生网挂出公告,提醒新生报到时提交读《弟子规》的感想,内容如下:
今年考上中大的同学注意了,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公益囊”和“悦”读感。
公益囊是指暑假期间本人参与公益活动的客观记录;“悦”读感则是指暑假期间本人阅读
《弟子规》的经历和感想。
“我们希望新生暑假别太闲,实践公益,读点书。
”中大学生处负责人说。
为何取名“悦”读感?校方说希望这是一个愉悦的阅读过程。
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会发现一张读后感
表格,表格列出了读书时间、和谁共读、阅读感受等,“欢迎和父母、朋友一起赏析,在轻
松的气氛中交流传统经典在当下的意义。
”
针对新生的暑假作业,中大哲学系知名教授袁伟时撰文《中山大学的新“笑剧”》,发出
反对的声音,提出尖锐的批评。
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学生该不该读《弟子规》以及如
何读书的热论。
中山大学的新“笑剧”
袁伟时
8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新生到中山大学报到,一纸“悦读感”自然少不了。
“中大学生处负责人说,在传统经典中独独相中《弟子规》,是因为它可操作性强,明确指出
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新快报》2013年8月16日A19版)
“经典”?一本17世纪的蒙学教材,一下子上升为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力度太大了。
不过,需要考证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的学者会承认它是经典吗?这不过是儒学传播中的又一小笑话吧。
“可操作性强”,那就更好玩了。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
培训奴性十足的驯服工具,还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这是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专制时代,当然要事事请示尊长。
不过,现代社会,尊重每个
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平等相处,是不可逾越的原则;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逐步学会自主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一个事事仰人鼻息、谨小慎微之辈,能推进社
会各领域的事业发展吗?
在宗法专制社会,为人子弟拥有私有财产,不但“亲心伤”,而且是犯法的!《唐律》
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不孝”的重要内容。
别籍是另立户口,独立过日子;所谓异财,就是私藏——拥有私有财产。
此后历代律例都保留
了这类罪名。
这样的社会貌似秩序井然,尊长一呼百诺,但个性被压制,社会发展被阻滞。
现
代社会,每个人都有私有物,连小孩都有自己的私藏;个人财产是个人自由的基础,一切归公
的苦头我们吃得够多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药你得尝一口!亲长逝世,三年不准吃肉!能这样操作吗?
最吓人的是这本粗浅的小娃课本,传授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一个合理的
疑问是:为人处世的礼仪与规范要不要发展变迁呢?21世纪的现代公民为人处世与17世纪圣
祖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总有点区别吧?它谆谆教导:“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做个什么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贤尚且不齿,能把21世纪的大学生纳入这个“规范”吗?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
立志要办一流大学的中山大学,给新生上的第一课竟然是要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不知
道主事先生有没有想过,如果学用一致会带来什么后果,光说不练,又会在学子的心灵中刻下
什么!
“要领会精神实质”!这是天朝为尊长护短的惯用词。
专制文化的精髓是“臣罪当诛兮,
天王圣明”。
专制王朝需要的是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半步的顺民。
任何时候,尊长特别是圣人
的教导是不容怀疑的。
白纸黑字,明明错了,也是你的理解有问题;其中蕴含着凡夫俗子难于
领会的微言大义,独得天机的宣教士会巧为粉饰,指点迷津,小民相信和执行他们的指示就行了。
把300多年前五六岁小孩念的课本吹捧为经典,要今天的大学生诚惶诚恐去学习,本身就
是一个大笑话。
这个笑话出在著名学府,令人心痛。
就在中山大学新生报到的前三天,上海纽约大学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
曾任康奈尔大学校
长的杰弗里·雷蒙的讲话掷地有声:“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
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
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
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
”按照这位教育家的观点,《弟子规》正是应该抛弃的为人处世与治学的旧答案。
8000份《弟子规》“悦读感”已交到中山大学有关人士手中。
不问可知,每一位新生都会
正正经经写下自己的深刻体会和丰富收获。
经办人有足够的材料炮制漂亮的总结上交了。
公开
的秘密是历经12年的应试教育,中国的孩子们早已练就一身对付这类试卷的本领!是麻木,还是玩世不恭?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应该拷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不能有话直说,要装出一
本正经的样子,齐声颂扬腐朽!
这是笑剧还是悲剧,让历史去做结论吧。
我深信,在聪慧的中国少男少女面前,“左耳入,右耳出”是一切文化垃圾的命运。
陈寅恪仍然淡定地坐在中山大学校园里!“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
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
三光而永光。
”这才是大学之魂,是任何人登入学术殿堂不可忘记的箴言!
【各方声音】
大学生读读《弟子规》,
天能塌下来?
邓海建
不过就是读点古文,需要那么惊心动魄吗?一者,且不说数典忘祖的现代文化流弊,就算
培养点汉语言的语感,偶尔读点古文,也不算什么丑事。
传统文化,没必要敝帚自珍,但也不
至于妄自菲薄。
一翻古书就说人迂腐,就好像清明扫墓非要说人家封建迷信。
这样的教条思维,恐怕才是冥顽不灵。
中国人读的书,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古文也好、现代文也罢,在开学前逼着孩子在休
闲游戏之余看点书,就算一不小心没开好书单,批评也该文雅客气点儿吧,只怕更多其他学校,还在心无旁骛地忙着算进账单呢!
大学生读《弟子规》不可笑
张玉胜
对于《弟子规》之类的古典作品,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才是其生命力所在。
可以说,大学
生重读《弟子规》,应该有与年幼时一知半解地诵读不一样的感觉,甚至会很自然地进行拷问、质疑。
且不说精华与糟粕共存是很多古典读物的特性,见仁见智的阅读与理解差异也是不可避
免的客观现实。
我们要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和免疫力,认为凭一本《弟子规》就会中毒,与
“读了《弟子规》立马懂礼仪”的提法同样不可思议。
《弟子规》虽然成于300多年前,但其中列述的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
当恪守的许多守则与规范,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礼仪,而且这些传统礼仪正是当下已经缺失并
且急需传承的文化传统,比如孝亲敬老、知恩图报、礼貌待人、惩恶扬善等。
漠视规则、责任
缺失、不讲礼义廉耻,是被广泛批评的社会通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让
年轻一代懂得基本的伦理常识。
读一本《弟子规》,回不到旧社会。
只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批判性继承的态度读古典
作品,同样开卷有益。
读《弟子规》需要去伪存真
苑广阔
对传统文化经典,要批判性地看,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有选择性地挑拣里面的
“糟粕”来说事,而无视它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无视传统文化中可以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精髓,
显然有失客观,不够公正,有为了批评而批评之嫌。
在笔者看来,包括《弟子规》在内的传统
文化经典,现代人当然可以读,关键是“如何读”的问题。
如何读?一方面,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要求他们读,还得去讲解,
去引导,帮助他们去伪存真,找出传统经典中能够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精髓,摈弃那些与时代脱节,属于封建残余和落后的东西。
另一方面,既然担心大学生在阅读这些传统经典的时候可能
会受到封建糟粕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不动手编著一本《新弟子规》,把《弟子规》精华的东西
提炼出来,作为精神食粮奉献给当代人?
作为有责任感的教授学者,我们能够理解袁伟时教授的担心,但是对于类似《弟子规》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还是应该谨慎对待,以免泼脏水连孩子一起泼掉。
【有感而发】
上述声音,观点是一致的:《弟子规》应该读,所有弘扬古典文化的书籍都应该读。
只是要注意阅读方法,带着质疑和思辨精神去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总之,开卷有益,注意方法。
但是,迫于学业压力,加之受浮躁社会风气影响,学生们读书太少了。
中山大学让学生假期里读书写感想的做法,是对读书意识的提醒和促进,值得提倡和推广。
【共同心声】
开卷有益
李长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
丘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
近年,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倡导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甚至阅读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英国、日本、芬兰等国,也都纷纷发起阅读运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读书不仅是读书方式,也是生活方式;读书是生活的必修课,不是选修课,是人人都要接受、经历的。
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见证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经典文化的影响,离不开名家大师的指点。
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坚信名家名作等经典文化的感染作用、激励作用和教育作用。
让我们走进名家,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用它们来开启我们的心智,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兴趣。
让我们在读书中获得无穷的知识和智慧。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
(摘自《读书》)
【有感而发】
《西游记》导演杨洁非常喜欢读书,她认为自己导演名著的能力来自平时广泛的阅读,她觉得读书是有益的,所以号召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既然读书是“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的事,为什么不与书结友呢?希望由中山大学暑期作业引发的这场文化讨论,能让年轻学子踏上热爱读书的人生长路。
稻草
李家渔编译
一些稻草在彼岸世界里闲谈。
“唉!”一根稻草说,“我的命多苦啊!我在阳光下听着云雀的歌声生活了一个夏天之后,被扔去让驴子吃。
”
“我呢,”另一根稻草说,“我像大海一样在微风中卷过层层细浪后成了猪圈的垫子。
”
“我们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稻草们齐声叹道。
“我不知道被猪吃是什么滋味,”最后一根稻草说,“但我认为,没有比看溺水者最后怎
样抓住你更叫人难过的事了。
他的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芒,而身子渐渐向水底沉去。
不,再没有
比那让溺水者绝望的稻草更伤心的了。
”。